打开史记慢慢研读,感觉战国这一群雄争霸的时代,名将是出奇的多。未读史书之前,我也知晓不少名将,乐毅——差点灭了齐国,吴起——与孙子齐名的绝世名将,白起——长平之战中坑杀了四十万赵军,廉颇——迫使秦国不敢轻易东进的赵国良将,李牧——传奇色彩的边关名将。看了史记后,发现这些名将居然处于同一时代,更奇怪的是他们都没有善始善终。有的逃忘他国,郁郁而终;有的被君王赐死;有的被政敌捕杀而死。也许他们的死,是那一时代给予他们的夙命。
本想好好的介绍一番以上几个人,但是发现本区关于他们的事迹已经介绍很多了。那我就粗略的写几句。
赤心报国却无门——吴起:最令我痛心的就是他。这个卫国人,拜孔子的学生曾子为徒,母亲死了,也没有出去看望。于是其他学生到曾子面前说他寡情薄义,结果曾子把他赶出师门。后来到鲁国为将,碰上齐国攻打鲁国。吴起为了求将出征,杀了身为齐人的妻子。大破齐国回来,还是因为谗言,吴起流亡魏国。魏文侯重用了吴起,委为将帅。吴起治军号令严明,军纪森严,赏罚严明,任贤用能,还能身先士卒。后来魏文侯让吴起守护河西,打了近百仗,未尝一败。魏文侯死后,魏武侯即位。后来被公叔谋害,吴起便离开魏国,投奔楚国。楚悼王拜他为相国,吴起在楚国进行了一年的变法,使得楚国国力大增。结果得罪了贵族,吴起被射杀。可惜他如此才能却是如此死法,真可叹上天对他的不公。假如赏识吴起的国君能长命一点,又或者吴起不是那么锋芒毕露,目空一切!结局应该会不同吧!
北讨南征斩百万——白起
白起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长平之战中,坑杀了四十万赵军。而在此之前,白起早已双手沾满血腥,伊阕之战,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伐楚,斩首数十万。可惜在长平之战后,攻赵时得罪了应侯。后来,白起又称病不去攻打邯郸,秦军败后,还颇有微词,秦王知道后,贬了白起。几经周折,又有应侯在秦王身边进谗,秦王赐死了白起。也许是名将总有那么点傲气吧!我觉得他也死在性格上。
齐山王气顿然消——乐毅
乐毅作为魏使出使燕国,得燕昭王重用。当时齐国是一大国。齐湣王与秦昭王东西为帝。齐湣王穷兵黩武,连续对外战争,虽然战果辉煌,但是齐国已经元气大伤。燕昭王问乐毅伐齐之事,乐毅分析了成败,建议燕昭王联合赵、楚、韩、魏。接着乐毅亲率燕军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打得齐国只剩下独莒、即墨。当时燕昭王死了,儿子燕惠王即位。又一次的先王仙誓,历史总是那么的相似,燕王受了田单的离间计,乐毅担心被诛杀,就投降了赵国。后来燕王召乐毅回国,他言辞深切的婉拒了。他那一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就是乐毅的真实写照。如若乐毅真的灭了齐国,那我们的历史又会走向何方?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有它产生的原因,也有其消亡的必然。可笑的是乐毅之后乐间、乐乘又是忘燕入赵。
列国匈奴尽胆寒——李牧
李牧,赵国名将,守长城,大破匈奴,使匈奴十几年不敢侵犯边疆。廉颇逃亡魏国后,赵王派李牧攻打燕国,大胜。秦国大举攻赵的时候,李牧以少胜多,连续击败秦军。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而后,秦国派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挡。两军对垒之际,秦国又来了一次反间计,还真是屡试不爽,赵王中计了。李牧被自家人捕杀!那如果赵王不中计呢?起码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要延后,又或者……
年逾古稀心未老——廉颇
这位长平之战的另一大主角。他的防御战术,拖跨了秦军进攻的战略。结果由于历史上第N次成功的反间计,临阵异帅,使得赵国损失了四十万的军队。后来赵王派廉颇攻打魏国,这时又一个赵王仙誓了,还来了一次临阵易帅,愤怒的廉颇投奔了魏国。在魏国,廉颇不受重用。廉颇想回到赵国,恰巧赵王也派人来迎接廉颇。可惜被廉颇的仇人郭开多阻扰,他贿赂使者,让使者在赵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后来楚国暗地里派人把廉颇请到楚国,可是廉颇还是心系赵国,最后含恨老死于楚国。
有人说一个历史的瞬间,也许就能改变整个历史发展的轨迹。那么一个古代名将的死会改变什么呢?
本想好好的介绍一番以上几个人,但是发现本区关于他们的事迹已经介绍很多了。那我就粗略的写几句。
赤心报国却无门——吴起:最令我痛心的就是他。这个卫国人,拜孔子的学生曾子为徒,母亲死了,也没有出去看望。于是其他学生到曾子面前说他寡情薄义,结果曾子把他赶出师门。后来到鲁国为将,碰上齐国攻打鲁国。吴起为了求将出征,杀了身为齐人的妻子。大破齐国回来,还是因为谗言,吴起流亡魏国。魏文侯重用了吴起,委为将帅。吴起治军号令严明,军纪森严,赏罚严明,任贤用能,还能身先士卒。后来魏文侯让吴起守护河西,打了近百仗,未尝一败。魏文侯死后,魏武侯即位。后来被公叔谋害,吴起便离开魏国,投奔楚国。楚悼王拜他为相国,吴起在楚国进行了一年的变法,使得楚国国力大增。结果得罪了贵族,吴起被射杀。可惜他如此才能却是如此死法,真可叹上天对他的不公。假如赏识吴起的国君能长命一点,又或者吴起不是那么锋芒毕露,目空一切!结局应该会不同吧!
北讨南征斩百万——白起
白起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长平之战中,坑杀了四十万赵军。而在此之前,白起早已双手沾满血腥,伊阕之战,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伐楚,斩首数十万。可惜在长平之战后,攻赵时得罪了应侯。后来,白起又称病不去攻打邯郸,秦军败后,还颇有微词,秦王知道后,贬了白起。几经周折,又有应侯在秦王身边进谗,秦王赐死了白起。也许是名将总有那么点傲气吧!我觉得他也死在性格上。
齐山王气顿然消——乐毅
乐毅作为魏使出使燕国,得燕昭王重用。当时齐国是一大国。齐湣王与秦昭王东西为帝。齐湣王穷兵黩武,连续对外战争,虽然战果辉煌,但是齐国已经元气大伤。燕昭王问乐毅伐齐之事,乐毅分析了成败,建议燕昭王联合赵、楚、韩、魏。接着乐毅亲率燕军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打得齐国只剩下独莒、即墨。当时燕昭王死了,儿子燕惠王即位。又一次的先王仙誓,历史总是那么的相似,燕王受了田单的离间计,乐毅担心被诛杀,就投降了赵国。后来燕王召乐毅回国,他言辞深切的婉拒了。他那一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就是乐毅的真实写照。如若乐毅真的灭了齐国,那我们的历史又会走向何方?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有它产生的原因,也有其消亡的必然。可笑的是乐毅之后乐间、乐乘又是忘燕入赵。
列国匈奴尽胆寒——李牧
李牧,赵国名将,守长城,大破匈奴,使匈奴十几年不敢侵犯边疆。廉颇逃亡魏国后,赵王派李牧攻打燕国,大胜。秦国大举攻赵的时候,李牧以少胜多,连续击败秦军。赵王封李牧为武安君。而后,秦国派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挡。两军对垒之际,秦国又来了一次反间计,还真是屡试不爽,赵王中计了。李牧被自家人捕杀!那如果赵王不中计呢?起码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要延后,又或者……
年逾古稀心未老——廉颇
这位长平之战的另一大主角。他的防御战术,拖跨了秦军进攻的战略。结果由于历史上第N次成功的反间计,临阵异帅,使得赵国损失了四十万的军队。后来赵王派廉颇攻打魏国,这时又一个赵王仙誓了,还来了一次临阵易帅,愤怒的廉颇投奔了魏国。在魏国,廉颇不受重用。廉颇想回到赵国,恰巧赵王也派人来迎接廉颇。可惜被廉颇的仇人郭开多阻扰,他贿赂使者,让使者在赵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后来楚国暗地里派人把廉颇请到楚国,可是廉颇还是心系赵国,最后含恨老死于楚国。
有人说一个历史的瞬间,也许就能改变整个历史发展的轨迹。那么一个古代名将的死会改变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