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kel吧 关注:3贴子:226
  • 10回复贴,共1

【资料】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乐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那谁,要乖哦//


1楼2007-05-22 12:56回复
    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乐器
    (作者:Nyx)
    中世纪乐团相信大家已经听过不少,诸如corvu corax,schelmish,cornix maledictum,faun,wolfenmond,adaro,filia irata,poeta magica等等。这些优秀的“游吟诗人”和“勇士”们,除了带来悠扬的中世纪小调和古老神话传说外,身着中世纪传统服饰,演奏中古乐器的场景也引起了我们对于那时期文化生活的无限遐想。此专题打算将目光投向这些中古乐器,大体对那些神秘古怪的乐器做下简单介绍。
    如果看过中世纪乐团的现场,hurdy-gurdy一定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样中世纪乐器。在faun-agra的现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黑洞FTP上下载)中就有出现,左手支持琴体并按弦,右手摇动琴尾的曲柄,它的名字是手摇风琴,也叫做绞弦琴。

    说来,手摇风琴还是现在极为普遍的键盘乐器的祖先,键盘的出现和使用与手摇风琴大有关联,据称它是历史上第一件弦乐器。它的发声原理和提琴极为相似,只是用轮子来取代提琴演奏时的弓,当用手转动琴尾的曲柄时,位于琴体内的树脂包裹的轮子就会转动,以促使琴弦振动发声。轮子提供给手摇风琴持续发声的动力,而演奏者则用另一只手来按动琴提下面的按键,来敲击不同的弦发出不同音高(就像钢琴一样,按下不同的键盘,琴身内对应敲击不同的钢片发出各音高)。

    说完h-g的原理,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历史:手摇风琴出现于12世纪的欧洲,之后广为流传,在14世纪前,手摇风琴通常有2个演奏者(那时琴很长),一个扮演现今左手的角色(支持,按弦),另外一个扮演右手的角色(摇动曲柄),单人演奏的手摇风琴出现于13世纪初,之后随着手摇风琴的逐步推广及成为最为理想的伴舞乐器,单人演奏的h-g也逐渐被人接受。

    与现代乐队的吉他不同,中世纪乐团一般使用修长而雅致的鲁特琴(曼陀林的前身)、维奥尔琴及rebec(第二期将会介绍)。

    鲁特琴是欧洲音乐故乡之一的南欧古国意大利的传统乐器,是吉他的前身,长颈鲁特琴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而一般认为鲁特琴于15世纪末开始独立发展(因为之前鲁特琴和它的阿拉伯祖先乌德琴无论从外形还是演奏技巧上都很像)。与其他乐器相比,鲁特琴的地位极不一般,他是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乐器中的ozymandias(王者之王),不仅广泛用于宫廷演奏,也在民间占据一定的地位,Bach、Vivaldi等古典音乐大师都有鲁特琴独奏曲传世。16世纪的鲁特琴由6个弦组11条弦构成,而之后不断发展,弦和弦组的数目不断改变,慢慢向曼多拉、曼陀林、安杰列卡等乐器转变,而曼陀林和维奥尔琴正是当时的世俗音乐即游吟诗人的音乐中运用最广的乐器。

    看过中世纪文艺复兴绘画的朋友不难发现,鲁特琴常常和天使、阿波罗、奥非欧等联系在一起,天使怀抱鲁特琴,给人一种宁静、安详、柔和、神圣的感觉,而音乐之神阿波罗和歌手奥非欧更象征了鲁特琴的独特地位。应该说,除了乐器的身份外,在那个时期,鲁特琴还扮演了极重要的象征物的角色。

    言归正传,说说鲁特琴的构成和演奏。鲁特琴极为修长轻巧,一般称梨形,琴身厚度不到1/16英寸,面板中间是一个雕刻的音孔和装饰圈,背板呈圆弧形,琴头则与琴身有一定角度。古典鲁特琴的琴弦一般是用羊肠制成,是其音色格外轻柔,16世纪由于弹拨方式由拨片改用手指,故于鲁特琴的轻巧“脆弱”注重细微差异的特点相适应。由于背撑(背板由木条固定其上)只有1/32英寸的厚度,故无法承受高拉力,因而演奏者只用手指厚实的部位去“碰触”,并且控制2手的活动范围。

    另外,鲁特琴极易走音,故需要高频率的调弦,致使有演奏者戏说,调弦的时间比演奏的时间还要多的多。

    我想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中世纪音乐中的木制管乐器家族的几个古怪成员。而这期让我们先关注下上期提到的rebec和扬琴的2个姐妹。


    2楼2007-05-22 12:59
    回复
      2025-05-21 11:03:58
      广告
      在第一期中,已经向大家介绍了鲁特琴,与鲁特琴的高贵地位不同,雷贝琴一般只被广泛用于游吟诗人的演奏当中,而无法迈入宫廷,把玩它的也就是些社会地位较低的纯朴群众。

      中古时期,随着西域乐器不断传入中国等地区,近而不断向世界范围内传播衍化,雷贝琴的祖先“漂”到了苏格兰,拉弦演奏的方式也是从那时流入并不断传播的,有了弓,声音就可以受人控制连续发出,更为细腻人性。雷贝琴可以算是现代小提琴最古老的祖先,而它自己的祖先则是阿拉伯乐器rebob,雷贝琴在10世纪的欧洲首露头角,但主要是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音乐中尤其是舞蹈音乐中广泛使用。和鲁特琴一样,雷贝琴的琴体也呈梨形,外形非常小巧,携带方便,在演化过程中,琴弦的数目为三—五弦不等,但三弦的雷贝琴是当时出现最多也是最著名的。中世纪时,三弦的高音雷贝琴流传最广,其演奏方式和姿态和现代小提琴基本相同。

      说起扬琴,Dead can dance、ranja等老牌中世纪团体一定会顺照你的记忆归来,由于扬琴是样世界性的乐器,故它有非常非常多的名字(不同的地区对它有不同的称呼)。在欧洲,扬琴一般被叫做Psaltery和dulcimer。但名称再多,现在各地的扬琴的结构还是基本相似的:“在一个梯形或类似于梯形的木制箱形的共鸣体上竖有几个乃至几十个音位组成的纵向的条形音码,在音码上方张满钢制或铜制的琴弦,手持竹、木等制成的器具击弦。”扬琴不仅音色甜美清澈,演奏场景也分外好看……

      在上面的图片中展示的psaltery是最为古老的扬琴,古典扬琴非常小巧,琴弦一般由羊肠制成,非击弦发声而由手指弹拨,琴踢可用手托住,也可放在腿上直接演奏。

      Psaltery这个名称于公元前三世纪传入基督教文化中,由于一些赞美诗由此琴伴奏演唱,故那些赞美诗又得名psalterium。

      Psaltery的活跃期一直到15世纪,中世纪结束,但是它与文艺复兴的艺术气息并不相协调,所以逐渐消失,向大键琴及齐特拉琴等演化。

      相比于psaltery,dulcimer(大扬琴)就和现代扬琴相似许多,击弦发声,但是体积较小,还是可以放在腿上直接演奏。在12世纪的一本拜占廷书籍中首先出现了类似dulcimer的介绍,之后直到15世纪的中期,dulcimer才真实活跃于世,首先被引入西欧,随后再向德国、意大利、波兰、匈牙利、波西米亚等地区进军。


      3楼2007-05-22 12:59
      回复
        hurdy-gurdy 手摇风琴


        4楼2007-05-22 13:00
        回复
          手摇风琴


          5楼2007-05-22 13:00
          回复
            lute 鲁特


            6楼2007-05-22 13:01
            回复
              很喜欢这副画


              7楼2007-05-22 13:02
              回复
                rebec 雷贝琴

                有很多资料要复习


                8楼2007-05-22 13:03
                回复
                  2025-05-21 10:57:58
                  广告
                  Psaltery、dulcimer扬琴

                  psaltery


                  9楼2007-05-22 13:04
                  回复
                    dulcimer

                    大扬琴


                    10楼2007-05-22 13:05
                    回复
                      排版很乱- -

                      也没有联系作者Nyx,希望他不会介意。

                      在这里对他表示感谢。谢谢


                      11楼2007-05-22 13: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