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双歌吧 关注:16贴子:3,047

「文贴·转载」传统文化·中国戏剧·请勿二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  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
  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以后重行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1楼2007-05-22 17:24回复
    评剧 

    --------------------------------------------------------------------------------

    2003年4月4日 
     评剧又名“平腔梆子戏”,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代表戏种之一,主要在华北、东北等地流行。它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
     
     评剧的唱腔属板腔体,曲调流畅自然。它的板式结构分为尖板、搭调、大安板、慢板、小安板、三捶、倒板、垛板、流水板,并有反调。伴奏以板胡为主,打击乐器与京剧大体相同。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评剧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花为媒》、《牧羊圈》、《打金枝》、《杜十娘》、《人面桃花》、《玉堂春》、《马寡妇开店》等。在现代戏的创作中,评剧也硕果累累。《小女婿》、《刘巧儿》、《金沙江畔》、《祥林嫂》、《江姐》、《洪湖赤卫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楼2007-05-22 17:24
    回复
      黄梅戏 

      --------------------------------------------------------------------------------

      2003年4月4日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是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黄梅戏有近二三百年的历史。在形成的过程中,它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地方戏精华。
       
       早期的黄梅戏,表演着重对自然生活的细致模拟,无固定程式。采用打击乐器伴奏,人声帮腔,并载歌载舞。其唱腔委婉清新,表演细腻动人。
       
       黄梅戏的代表剧目有《打猪草》、《夫妻观灯》、《推车赶会》、《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三搜国舅府》等。


      4楼2007-05-22 17:24
      回复
        昆曲 

        --------------------------------------------------------------------------------

        2003年4月4日 
         昆曲,又称昆剧、昆山腔,是中国传统戏曲代表剧种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的表演,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奏乐器。它唱腔优美,在演唱上注重对声音节奏速度的控制,讲究咬字吐音,从而形成以缠绵婉转、柔曼悠远见长的独特风格。
         
         昆曲的角色分工很多,老生分副末、老外、老生;小生分官生、小生、巾生;净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旦分老旦、正旦、作旦、刺杀旦、五旦、六旦、耳朵旦等。各行角色都在表演上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
         
         昆曲剧目很多,共计有400多出折子戏。演出较多的有100多出,如《浣纱记—寄子》、《宝剑记—夜奔》、《鸣凤记—吃茶、写本》、《牡丹亭—闹学、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叫画》、《渔家乐—藏舟、刺梁》、《长生殿—定情、酒楼、絮阁、惊变、哭像、闻铃、弹词》。


        5楼2007-05-22 17:25
        回复
          京剧 

          --------------------------------------------------------------------------------

          2003年4月4日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55年(公元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其音乐基本上属于板腔体,唱腔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瓜为主,所以旧时称之为“皮黄”。另有西皮反调(即“反西皮”)、二簧反调(即“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调、吹腔、高拨子、南锣等唱腔。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二胡、月琴、三弦为辅。有的唱腔及乐曲以唢呐、笛等伴奏。打击乐器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星子等。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

           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京剧传统剧目有上千个,流行的有《将相和》、《群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镯》、《打渔杀》等。京剧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京剧行当大体分为生旦净丑4个行当,每一个行当还都可以细分,如生分为老生,演中老年男性;小生,演青年男性;娃娃生,演小男孩;武生,演武戏中的男性。小生中又可分为扇子生,翎子生,武小生,穷生等。旦行中分为花旦、青衣和老旦。武戏中有武旦和刀马旦。一般情况下,各个行当有其相对应的角色。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脸谱最初的作用,只是夸大剧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纹理,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来为整个戏剧的情节服务,可是发展到后来,脸谱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到深,本身就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为表现手段的图案艺术了。
           
           京剧流派四大须生的余、言、高、马,都是在继承谭、孙、汪等前辈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在长期的演出中逐渐形成了简约明快的余派,委婉俏丽的言派,高亢挺拔的高派,潇洒飘逸的马派。四大名旦的梅、尚、程、荀则是在继承陈德霖、孙怡云、王瑶卿等前辈艺术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本身条件发展成庄重深邃的梅派,矫健流畅的尚派,深沉含蓄的程派,自然质朴的荀派。三大名净的金、郝、侯则是在学习何桂山、黄润甫、金秀山等前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成以重唱工的金派铜锤、以“架子花脸铜锤唱”为特点的郝派架子花脸和以表现人物精气神为特征的侯派架子花脸。


          6楼2007-05-22 17:25
          回复
            解放战争时期,话剧活动处于低潮。《清明前后》(茅盾)、《升官图》(陈白尘)、《丽人行》(田汉)的上演是这时期的重要收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7月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话剧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党和政府重视话剧事业的发展,先后成立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以及各省、自治区、大军区的专业话剧团。《龙须沟》、《茶馆》(老舍)、《蔡文姬》(郭沫若)、《关汉卿》(田汉)、《万水千山》(陈其通)、《马兰花》(任德耀)等优秀剧目大量涌现;焦菊隐导演的《蔡文姬》、《茶馆》显示了话剧的民族化追求,黄佐临导演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介绍了布莱希特的演剧思想;文化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50年代后也出现维吾尔、蒙古、朝鲜、藏语的话剧演出,扩展了话剧艺术领域。随着文艺界“双百”方针的讨论与贯彻,1962年后出现了《霓虹灯下的哨兵》(沈西蒙)、《年青的一代》(陈耘)等优秀剧目。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话剧艺术实践荒疏、与观众割断联系的衰败时期。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话剧进入发展的新时期。在突破旧舞台局限、革新戏剧观念、丰富话剧艺术表现力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戏剧创作上的无场次结构、意念化形象塑造、时空跳跃情节、模糊主题等尝试,舞台艺术上的运用面具、中性服装、几何图形布景道具,激光灯光以及打破第四堵墙,缩短与观众的距离,四面观众等形式革新,引起戏剧理论界的关注,出现了一场戏剧观念与形式革新的讨论,对中国话剧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新时期话剧对外开放与交流也更为宽广,自1986年后成功地举办了莎士比亚戏剧节、奥尼尔戏剧节。北京人艺的《茶馆》多次在欧、美、日、港演出,中央戏剧学院的《俄狄浦斯王》出访希腊,均获得很大成功,是中国话剧走向世界的良好开端。


            8楼2007-05-22 17:25
            回复
              粤剧 

              --------------------------------------------------------------------------------

              2003年3月21日 
               粤剧又称“广东梆黄”、“广东梆子”、“广东大戏”,是广东省地方代表戏曲之一。它结合广东本地民间曲调,吸取弋阳腔、昆山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戏曲的优点,逐渐发展形成,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
               
               粤剧唱腔以梆子、二黄的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同时保留了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腔调。伴奏器材分管弦乐和打击乐两种。管弦乐以高胡、二弦、扬琴等乐器为主,打击乐则有沙鼓、卜鱼、高边鼓、大钹等。
               
               最初粤剧的角色行当为末、生、旦、净、丑、外、小、夫、贴、杂10大行,后来简化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武生。 粤剧的表演粗犷、质朴。好的演员一般都具有耍筋斗、滑索、踩跻、运眼、甩发、髯口等绝活。
               
               粤剧的传统剧目,早期有“江湖十八本”。清同治年间,又有《西河会》、《双结缘》、《雪重冤》等所谓“新江湖十八本”。清光绪中叶,则出现了偏于唱功的“粤剧文静戏”,如《仕林祭塔》、《黛玉葬花》。建国后,经过整理改编的剧目有《宝莲灯》、《平贵别窑》和《赵子龙催归》等。


              10楼2007-05-22 17:26
              回复
                芗剧 

                --------------------------------------------------------------------------------

                2003年4月4日 
                 芗剧是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其前身是台湾歌仔戏,两者之间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明末清初大批闽南人随郑成功移居台湾,同时带去了锦歌、车鼓弄、采茶褒歌等曲艺说唱,至20世纪20年代开始融合为小戏演出。后受正字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的影响,逐渐丰富定型。
                 
                 芗剧唱腔特点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曲调有七字仔调、杂念调、大调、倍思及其他民歌、时曲。伴奏乐器有壳子弦、大广弦、台湾笛、月琴等。唱词通俗,多用生动的民间语汇,乡土气息浓厚。
                 
                 芗剧的传统剧目大约有500多个,剧目除取材于锦歌唱本如《陈三五娘》、《孟姜女》外,还吸收了其他剧种的不少剧目,如《薛刚反唐》、《千里送京娘》等。


                14楼2007-05-22 17:27
                回复
                  莆仙戏 

                  --------------------------------------------------------------------------------

                  2003年4月4日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综合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演员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
                   
                   莆仙戏传统剧目有5000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80多个。其中,《琴挑》、《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剧目比较著名。莆仙戏的著名剧作家有陈仁鉴、柯如宽、江幼宋等,著名演员有黄文狄、林栋志等。


                  15楼2007-05-22 17:27
                  回复
                    梨园戏 

                    --------------------------------------------------------------------------------

                    2003年3月21日 






                     梨园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梨园戏就是对流行于福建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戏曲剧种上路老戏、下南老戏和戏子(又称七子班)的统称。在发展进程中又分为大梨园(成人班)和小梨园(孩儿班)。
                     
                     梨园戏的行当早期只有生、旦、净、丑、贴、外、末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大梨园则多了老贴和二旦,但一般不超过七人,因角色少,通常要兼扮,所以只能演文戏。梨园戏的表演优雅细腻,有一套极其严谨的程式,如“举手到眉毛,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颏”等,称为十八步科母。
                     
                     梨园戏的唱腔以南曲为主,在唱念方面,要求“明句读”,讲究“喜怒衰乐,吞吐浮沉”。音韵上保留了许多古语言。方言土腔一律以泉州音为准,但也注意到不同人物身分与地方色彩。常见剧目有《陈三五娘》、《李亚仙》、《胭脂记》、《苏秦还乡记》、《王魁负桂英》、《吕蒙正》、《朱文太平钱》、《刺桐舟》、《燕南飞》等。


                    16楼2007-05-22 17:27
                    回复
                      上党梆子 

                      --------------------------------------------------------------------------------

                      2003年3月21日 
                       上党梆子也叫东路梆子,明末清初起于今晋城一带,因流行于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古上党郡)而得名,当地人称其为“大戏”。清代中叶上党梆子曾流传到山东菏泽和河北邯郸,形成山东枣梆和河北西调两个剧种。
                       
                       上党梆子的唱腔音调高亢活泼,粗犷朴实 ,音乐曲调丰富,音响强烈。多用直出直人,强烈明快,侧重唱念工夫。表演上粗犷刚健,以板腔体为主,也用曲牌体,同时吸收了啰啰腔、昆腔、赚戏、皮簧的曲调。上党梆子的行当有须生、净角、青衣和武小生。
                       
                       上党梆子剧本现在存有400余个。其中表现杨家将、岳家军的剧目较多。《闯幽州》、《雁门关》等都是代表性剧目。解放后,表演家们创作和新编了现代戏《十里店》、《山村供销员》等,受到了戏迷的欢迎。


                      17楼2007-05-22 17:27
                      回复
                        蒲剧 

                        --------------------------------------------------------------------------------

                        2003年3月21日 
                         蒲剧即“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流行于山西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内蒙、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蒲剧本身在晋南又分南路和西路,在剧目与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人称“南路文雅,西路火爆”。蒲剧音调高亢激昂,音韵优美,长于表现激情,其旋律跳跃幅度大,起调高,大小嗓兼用,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
                         
                         蒲剧的角色行当有须生、老生、小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大花脸(大净)、二花脸(净)、三花脸(丑)。在表演艺术方面,演员不仅动作宽大有力,且惯用特技表现人物。蒲剧的特技有胡子功、翅子功、翎子功、梢子功(甩发)、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以及蹻功(今已废除)、耍纸幡、彩功等,表演极为细腻。
                         
                         蒲剧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500多个,题材上至远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风格多样。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氏孤儿》等,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其中《窦娥冤》已摄制成影片。


                        18楼2007-05-22 17:28
                        回复
                          河北梆子 

                          --------------------------------------------------------------------------------

                          2003年3月21日 
                           河北梆子为河北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有近200多年的历史。它是梆子声腔系统的一个重要支脉,大约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在河北全省传唱甚广。它结合了山西、陕西梆子的特点,与河北高腔交流、融合而成。
                           
                           河北梆子的基本唱腔分慢板、二六、流水、尖板等类。它善于表现激愤悲壮的情绪。音乐氛围强烈、丰富,唱腔高亢悲壮,又不失婉转动听。剧本语句多为河北地方口语,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河北乡土气息。梆子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
                           
                           河北梆子剧目有两大类,即传统戏剧目与时装戏剧目。传统剧目代表作有《杨家将》、《庆顶珠》、《宝莲灯》、《铡美案》等。 时装戏剧目代表作有《蝴蝶杯》、《秦香莲》、《南北合》、《春秋配》、《斩子》等。


                          21楼2007-05-22 17:28
                          回复
                            闽剧 

                            --------------------------------------------------------------------------------

                            2003年3月21日 
                             闽剧,又称“福青戏”,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等福州方言地区以及台湾、南洋等地。辛亥革命前后,福州的儒林班、江湖班、平讲班,互相吸收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彼此借鉴移植上演剧目,逐渐发展成为“闽班”。1924年,《紫玉钗》一书正式以“闽剧”取代了旧时“闽班”之称。
                             
                             闽剧的角色分行,早期只有生、旦、丑三个角色,俗称“三小戏”。后来吸收徽班、京剧的分行,角色渐趋完整。演唱时演员均用本嗓,唱腔高昂激越,朴实粗犷。闽剧的曲牌大部分从弋阳腔、四平腔、徽调和昆曲衍变而来,不少唱腔仍保留着弋阳腔的特点,即“一唱众和”的帮腔和“夹滚”。
                             
                             闽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出,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或古代传奇、杂剧。代表剧目有传统戏《荔枝换江绛桃》、《陈若霖斩皇子》、《双玉蝉》、《贻顺哥烛蒂》、《六离门》、《夫人城》、《闹灯会》及现代戏《九命沉冤》、《海上渔歌》、《红桥》等。


                            22楼2007-05-22 17:29
                            回复
                              高甲戏 

                              --------------------------------------------------------------------------------

                              2003年3月21日 
                               高甲戏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高甲戏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生旦戏较少。它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逐渐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演员唱做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以南曲为主。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代表剧目有《桃花搭渡》、《扫秦》。


                              23楼2007-05-22 17: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