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精通音乐,禀赋很高。《湛然居士文集》中收录其作品776篇,其中杂文58篇,诗歌718首。在诗中他记录了大量的有关音乐的有价值的史料。例如描述了元朝当时流行的一种类似戏剧的表演形式:“歌姝窈窕髯遮口,舞妓轻盈眼放光”。可以看出这种表演形式是女扮男装、带上胡须进行演唱,并且还有女子伴舞。另外在诗作中还涉及多种乐器,如箫、瑟、鼓、磬、阮、筝、笛、筑、胡琴、琵琶、胡笳和羯鼓等等。当然,诗中记录最多的还是琴,他痴于琴,癖于琴。对于他来说,“愿与人间万事疏”、“惟有琴魔降不得”。他的一生中,琴是与他朝夕相伴的挚友。《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中记载:耶律楚材死后,由于有人诬告,乃马真后曾派人对其家产进行核查,结果发现惟有名琴数张,金石遗文数百卷。
据史料记载,在南北对峙的时期,琴坛中心在南宋的浙派。史书对于这些琴人留下的琴曲、琴谱、琴论以及他们的传承都有详细的记载。而在史书中只出现几位北方金、元的琴人。在耶律楚材的一系列有关琴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当时的琴、琴人、琴曲、琴谱的一些珍贵资料,极大的丰富和填充了史料空白。
前面所谈到的一些资料都是散落在他的文集中的。耶律楚材曾自述,由于年年征战、处理朝政以及凡间俗事,他几乎有二十余年没练习琴。而在获得苗彦实的琴谱之后,他终于在甲午冬日获假练琴。诗中云:“甲午之冬,余扈从羽猎,以足疾得告,凡六十日,对弹操弄五十余曲,栖岩妙旨,于是尽得之。因作是诗以记其事云。”而就是在这一年中(1234年),他写下了大量的琴诗,描绘了他弹《水仙操》、《步月》、《离骚》、《秋水》、《秋思》、《三乐》和《广陵散》等琴曲的感受。本文主要立足于这些琴诗来分析耶律楚材的美学思想。
早年的耶律楚材是主张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一”的。如:“三教根源本自同”、“须知三教皆同道”等等。耶律楚材把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并称为“三圣”。认为“三圣人教皆有益于世者”。他相信“三教”对治国很有用处,而且各有所长:“若夫吾夫子之道治天下,老氏之道养性,释氏之道修心,此古今之通议也”。
然而随着个人的成长以及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耶律楚材对三教开始有不同程度的倾向,总的来说可归结为“宗儒笃佛轻道”。他认为“治国”要靠“夫子之道”,“夫子之道”是政教、人伦、修身的准则、核心,而佛只是完善这种准则的补充,与儒不能完全并列,这里有个主与次、正与辅的分别。耶律楚材终生坚持和奉行“以吾夫子之道治天下,以吾佛之教治一心”,“穷理尽性莫尚佛法,济世安民莫如孔教”等等。概括起来,则是他在与其师万松行秀论道时讲到的:“以儒治国,以佛治心”。而耶律楚材的道教观是颇为复杂,早年他是尊道的,尤其是尊崇老庄玄学。但对于后世的讲究神仙方术、炼丹成仙的道教他是极为轻视的。他曾公开抨击全真教,写过大量的诗来批判,甚至他所着的一本书--《西游录》的整个后半部分都在声讨排斥全真教。
耶律楚材治国用儒术,治心用佛术,但笔者认为,他的“三教合一论”还充分体现在其音乐美学思想上。换句话说,耶律楚材的美学思想融合了儒、道、佛三教的美学观。有趣的是,在音乐美术思想上,他似乎尊崇道家的美学观点。
一、儒家美学思想
《论语·为政》记孔子之言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八佾》记孔子之言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按照“以诗入乐”的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音乐的善与美的准则是善是第一位的,美是第二位的。早期的儒家思想认为,古琴之创制,非为一般之娱乐,乃为“修身理性、反其天真”、“君子修养”,用以“御邪僻,防心淫”。因而儒家主张雅乐,反对俗乐,反对烦**声湮灭心耳。俗乐的特征就是淫,淫就是太过太多,有失中庸之道。雅乐则刚好相反,讲求中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表面效果。所以受儒家思想影响所致,早期的雅乐琴曲只使用右手弹散音及左手少量的实按,停留于声多韵少的阶段。正如明代朱载堉所说:“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古所谓淫声,雅乐不用。”从耶律楚材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正是继承了儒家的这一部分审美观:
“虽烦而不乱,欲断还能续。吟猱从简易,轻重分起伏。一闻栖岩声,不觉倾心服。……稍疾意不急,似迟声不局。”“须信希声是大音,猱多则乱吟多淫。世人不识栖岩意,只爱时宜热闹琴。多着吟猱热客耳,琼森取与媚俗情。纯音简易谁能识,却道岩栖无木声。”“秋思而今不入时,平和节奏苦嫌迟。香山旧谱重拈出,不问知音知不知。粼粼断似鸟蛇蚹,瑟瑟徽如古殿苔。”
随着蒙古大军占领中原大地,各类少数民族的音乐涌入中原,民间音乐开始变得异常兴盛。散曲杂剧日益发展,弓弦乐器逐渐流行。古琴作为一种不入时的乐器开始遭受冷遇,而琴人们也多爱弹一些热闹的新篇。对此,耶律楚材提出鲜明的“恶淫”、“忌俗”的观点。他“常拈旧谱”,坚持“猱多则乱吟多淫”,不愿意做一个“热客耳”、“媚俗情”的琴士;并通过辨析“烦与乱,断与续,疾与急,迟与局”等概念来说明和阐述音乐不能过度,即不能淫。这也足以说明,耶律楚材把古琴当作君子修养之器,走儒家的修身之道也!
据史料记载,在南北对峙的时期,琴坛中心在南宋的浙派。史书对于这些琴人留下的琴曲、琴谱、琴论以及他们的传承都有详细的记载。而在史书中只出现几位北方金、元的琴人。在耶律楚材的一系列有关琴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当时的琴、琴人、琴曲、琴谱的一些珍贵资料,极大的丰富和填充了史料空白。
前面所谈到的一些资料都是散落在他的文集中的。耶律楚材曾自述,由于年年征战、处理朝政以及凡间俗事,他几乎有二十余年没练习琴。而在获得苗彦实的琴谱之后,他终于在甲午冬日获假练琴。诗中云:“甲午之冬,余扈从羽猎,以足疾得告,凡六十日,对弹操弄五十余曲,栖岩妙旨,于是尽得之。因作是诗以记其事云。”而就是在这一年中(1234年),他写下了大量的琴诗,描绘了他弹《水仙操》、《步月》、《离骚》、《秋水》、《秋思》、《三乐》和《广陵散》等琴曲的感受。本文主要立足于这些琴诗来分析耶律楚材的美学思想。
早年的耶律楚材是主张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一”的。如:“三教根源本自同”、“须知三教皆同道”等等。耶律楚材把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并称为“三圣”。认为“三圣人教皆有益于世者”。他相信“三教”对治国很有用处,而且各有所长:“若夫吾夫子之道治天下,老氏之道养性,释氏之道修心,此古今之通议也”。
然而随着个人的成长以及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耶律楚材对三教开始有不同程度的倾向,总的来说可归结为“宗儒笃佛轻道”。他认为“治国”要靠“夫子之道”,“夫子之道”是政教、人伦、修身的准则、核心,而佛只是完善这种准则的补充,与儒不能完全并列,这里有个主与次、正与辅的分别。耶律楚材终生坚持和奉行“以吾夫子之道治天下,以吾佛之教治一心”,“穷理尽性莫尚佛法,济世安民莫如孔教”等等。概括起来,则是他在与其师万松行秀论道时讲到的:“以儒治国,以佛治心”。而耶律楚材的道教观是颇为复杂,早年他是尊道的,尤其是尊崇老庄玄学。但对于后世的讲究神仙方术、炼丹成仙的道教他是极为轻视的。他曾公开抨击全真教,写过大量的诗来批判,甚至他所着的一本书--《西游录》的整个后半部分都在声讨排斥全真教。
耶律楚材治国用儒术,治心用佛术,但笔者认为,他的“三教合一论”还充分体现在其音乐美学思想上。换句话说,耶律楚材的美学思想融合了儒、道、佛三教的美学观。有趣的是,在音乐美术思想上,他似乎尊崇道家的美学观点。
一、儒家美学思想
《论语·为政》记孔子之言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八佾》记孔子之言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按照“以诗入乐”的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音乐的善与美的准则是善是第一位的,美是第二位的。早期的儒家思想认为,古琴之创制,非为一般之娱乐,乃为“修身理性、反其天真”、“君子修养”,用以“御邪僻,防心淫”。因而儒家主张雅乐,反对俗乐,反对烦**声湮灭心耳。俗乐的特征就是淫,淫就是太过太多,有失中庸之道。雅乐则刚好相反,讲求中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表面效果。所以受儒家思想影响所致,早期的雅乐琴曲只使用右手弹散音及左手少量的实按,停留于声多韵少的阶段。正如明代朱载堉所说:“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古所谓淫声,雅乐不用。”从耶律楚材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正是继承了儒家的这一部分审美观:
“虽烦而不乱,欲断还能续。吟猱从简易,轻重分起伏。一闻栖岩声,不觉倾心服。……稍疾意不急,似迟声不局。”“须信希声是大音,猱多则乱吟多淫。世人不识栖岩意,只爱时宜热闹琴。多着吟猱热客耳,琼森取与媚俗情。纯音简易谁能识,却道岩栖无木声。”“秋思而今不入时,平和节奏苦嫌迟。香山旧谱重拈出,不问知音知不知。粼粼断似鸟蛇蚹,瑟瑟徽如古殿苔。”
随着蒙古大军占领中原大地,各类少数民族的音乐涌入中原,民间音乐开始变得异常兴盛。散曲杂剧日益发展,弓弦乐器逐渐流行。古琴作为一种不入时的乐器开始遭受冷遇,而琴人们也多爱弹一些热闹的新篇。对此,耶律楚材提出鲜明的“恶淫”、“忌俗”的观点。他“常拈旧谱”,坚持“猱多则乱吟多淫”,不愿意做一个“热客耳”、“媚俗情”的琴士;并通过辨析“烦与乱,断与续,疾与急,迟与局”等概念来说明和阐述音乐不能过度,即不能淫。这也足以说明,耶律楚材把古琴当作君子修养之器,走儒家的修身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