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吧 关注:114贴子:1,361
  • 4回复贴,共1

论元相耶律楚材的古琴审美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吴安宇,作者


IP属地:四川1楼2012-12-13 14:35回复
    耶律楚材精通音乐,禀赋很高。《湛然居士文集》中收录其作品776篇,其中杂文58篇,诗歌718首。在诗中他记录了大量的有关音乐的有价值的史料。例如描述了元朝当时流行的一种类似戏剧的表演形式:“歌姝窈窕髯遮口,舞妓轻盈眼放光”。可以看出这种表演形式是女扮男装、带上胡须进行演唱,并且还有女子伴舞。另外在诗作中还涉及多种乐器,如箫、瑟、鼓、磬、阮、筝、笛、筑、胡琴、琵琶、胡笳和羯鼓等等。当然,诗中记录最多的还是琴,他痴于琴,癖于琴。对于他来说,“愿与人间万事疏”、“惟有琴魔降不得”。他的一生中,琴是与他朝夕相伴的挚友。《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中记载:耶律楚材死后,由于有人诬告,乃马真后曾派人对其家产进行核查,结果发现惟有名琴数张,金石遗文数百卷。
    据史料记载,在南北对峙的时期,琴坛中心在南宋的浙派。史书对于这些琴人留下的琴曲、琴谱、琴论以及他们的传承都有详细的记载。而在史书中只出现几位北方金、元的琴人。在耶律楚材的一系列有关琴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当时的琴、琴人、琴曲、琴谱的一些珍贵资料,极大的丰富和填充了史料空白。
    前面所谈到的一些资料都是散落在他的文集中的。耶律楚材曾自述,由于年年征战、处理朝政以及凡间俗事,他几乎有二十余年没练习琴。而在获得苗彦实的琴谱之后,他终于在甲午冬日获假练琴。诗中云:“甲午之冬,余扈从羽猎,以足疾得告,凡六十日,对弹操弄五十余曲,栖岩妙旨,于是尽得之。因作是诗以记其事云。”而就是在这一年中(1234年),他写下了大量的琴诗,描绘了他弹《水仙操》、《步月》、《离骚》、《秋水》、《秋思》、《三乐》和《广陵散》等琴曲的感受。本文主要立足于这些琴诗来分析耶律楚材的美学思想。
    早年的耶律楚材是主张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一”的。如:“三教根源本自同”、“须知三教皆同道”等等。耶律楚材把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并称为“三圣”。认为“三圣人教皆有益于世者”。他相信“三教”对治国很有用处,而且各有所长:“若夫吾夫子之道治天下,老氏之道养性,释氏之道修心,此古今之通议也”。
    然而随着个人的成长以及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耶律楚材对三教开始有不同程度的倾向,总的来说可归结为“宗儒笃佛轻道”。他认为“治国”要靠“夫子之道”,“夫子之道”是政教、人伦、修身的准则、核心,而佛只是完善这种准则的补充,与儒不能完全并列,这里有个主与次、正与辅的分别。耶律楚材终生坚持和奉行“以吾夫子之道治天下,以吾佛之教治一心”,“穷理尽性莫尚佛法,济世安民莫如孔教”等等。概括起来,则是他在与其师万松行秀论道时讲到的:“以儒治国,以佛治心”。而耶律楚材的道教观是颇为复杂,早年他是尊道的,尤其是尊崇老庄玄学。但对于后世的讲究神仙方术、炼丹成仙的道教他是极为轻视的。他曾公开抨击全真教,写过大量的诗来批判,甚至他所着的一本书--《西游录》的整个后半部分都在声讨排斥全真教。
    耶律楚材治国用儒术,治心用佛术,但笔者认为,他的“三教合一论”还充分体现在其音乐美学思想上。换句话说,耶律楚材的美学思想融合了儒、道、佛三教的美学观。有趣的是,在音乐美术思想上,他似乎尊崇道家的美学观点。
    一、儒家美学思想
    《论语·为政》记孔子之言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八佾》记孔子之言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按照“以诗入乐”的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音乐的善与美的准则是善是第一位的,美是第二位的。早期的儒家思想认为,古琴之创制,非为一般之娱乐,乃为“修身理性、反其天真”、“君子修养”,用以“御邪僻,防心淫”。因而儒家主张雅乐,反对俗乐,反对烦**声湮灭心耳。俗乐的特征就是淫,淫就是太过太多,有失中庸之道。雅乐则刚好相反,讲求中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表面效果。所以受儒家思想影响所致,早期的雅乐琴曲只使用右手弹散音及左手少量的实按,停留于声多韵少的阶段。正如明代朱载堉所说:“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徐,古所谓淫声,雅乐不用。”从耶律楚材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正是继承了儒家的这一部分审美观:
    “虽烦而不乱,欲断还能续。吟猱从简易,轻重分起伏。一闻栖岩声,不觉倾心服。……稍疾意不急,似迟声不局。”“须信希声是大音,猱多则乱吟多淫。世人不识栖岩意,只爱时宜热闹琴。多着吟猱热客耳,琼森取与媚俗情。纯音简易谁能识,却道岩栖无木声。”“秋思而今不入时,平和节奏苦嫌迟。香山旧谱重拈出,不问知音知不知。粼粼断似鸟蛇蚹,瑟瑟徽如古殿苔。”
    随着蒙古大军占领中原大地,各类少数民族的音乐涌入中原,民间音乐开始变得异常兴盛。散曲杂剧日益发展,弓弦乐器逐渐流行。古琴作为一种不入时的乐器开始遭受冷遇,而琴人们也多爱弹一些热闹的新篇。对此,耶律楚材提出鲜明的“恶淫”、“忌俗”的观点。他“常拈旧谱”,坚持“猱多则乱吟多淫”,不愿意做一个“热客耳”、“媚俗情”的琴士;并通过辨析“烦与乱,断与续,疾与急,迟与局”等概念来说明和阐述音乐不能过度,即不能淫。这也足以说明,耶律楚材把古琴当作君子修养之器,走儒家的修身之道也!


    IP属地:四川2楼2012-12-13 14:36
    回复
      对于琴的审美,耶律楚材完全秉承了道家的“大音希声”和“淡兮无味”的美学观,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
      1、纯音
      《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在庄子看来人籁尚有人为的成分在里面,地籁仅仅是“众窍”而已,只有天籁纯是自然之声,无相之音,是真正的“大音”。
      耶律楚材认为琴中之“大音”乃为“纯音”,他在弹奏中总是以“纯音”为至上至美。“旦夕饱纯音,便是平生足”。琴器乃以丝附木上,中间无品无柱,长弦振动,发音机理极其简单。琴弦在琴板上振动就产生了琴音,左手吟猱绰注、右手抹挑勾剔就形成了琴声。这是纯粹的自然之声,是天籁。琴的音量并不大,但细微中蕴育着恢弘,婉丽中包藏着刚劲,如奔雷贯耳,如松涛澎湃,宽博宏大,震人心旌,是真正的“大音”,足以振聋发聩,涤荡心志。
      “须信希声是大音,猱多则乱吟多淫。……纯音简易谁能识,却道岩栖无木声。”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耶律楚材把简易的、少吟猱的、纯粹的琴体发音的木声看成至美至上。在“纯音”之下,耶律楚材追求的是“静乐”。
      2、静乐
      “静乐浮荣谁两得,宦情归与本相违。高山流水无穷思,抚弄丝桐为发挥。”“世乐讵能敌静乐,蓑衣到底胜朝衣。”耶律楚材追求的“静乐”并非一味的要求琴曲的声音要很小很弱,他曾说过:“余爱栖岩,如蜀声之峻急,快人耳目,每恨不得对指传声。”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静乐呢?在论及《广陵散》的演奏时,他曾这样赞美栖岩:“器之虽有声,……。中间另起意,沉思至峻迹。节奏似支离,美玉成破壁。为山亏一篑,未精诚可惜。我爱栖岩翁,翻声纵旧格。始终成一贯,雅趣超今昔。“烦而不乱,欲断能续。吟猱简易,轻重起伏。疾而不急,迟而不局”。这都说明耶律楚材认为即使琴曲本身之速度急而落指不乱,而琴曲本身速度慢又要做到不断断续续。心中有兴致而不放纵、有气氛而不激烈,有情绪而不烦扰,有意趣而不浓重,指法曲调以“静、远”为度,统一服从于“全曲之雅趣”,与周围的景色、环境相融合。在诗中他曾多次用“冰丝”来指代他的古琴,可见“静”中也包含着“清”的意思,他欲以清声洗其尘耳,“雪其躁气,释其竞心”(徐青山《二十四况》)使心灵沉淀而放下我执,心性贞定而无所动摇,扫尽炎嚣之习气,去领阅高林流泉的澹泊宁静之美。“清声鸣鹤鸾,古意锵石金。秋水洗尘耳,秋风振高林。……茅亭遶流泉,松竹幽森森。”“良夜沉沉人未眠,桐君横膝叩朱弦。千山皓月和烟静,一曲悲风对谱传。”“一曲离骚一碗茶,个中真味更何加。香销烛炉穹庐冷,星斗阑干山月斜。”《离骚》清越的音调给他以恬淡、清虚、松沉、旷远、静谧之感。将他带到远古时代,感受太古的气息、千里皓月万重烟的也唯有三尺素琴了。


      IP属地:四川4楼2012-12-13 14:36
      回复
        3、弦外声
        笔者稍作了一下统计,在耶律楚材的诗中提到陶渊明及他的“无弦琴”等字样的诗有十多首。耶律楚材十分推崇陶渊明及他的隐逸思想。他曾说:“以渊明之德,假使生于尧、舜、汤、武之世,又安知不与皋、夔、伊、周并趋争先哉!”
        《晋书·陶潜传》对陶渊明弹无弦琴有如下描述:“性不解音,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余,则抚而扣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弹弦徽不具的素琴所追求的是什么意境呢?
        《庄子》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又提出“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人间世》),这一美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极深。陶渊明这一命题“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就是表明音乐的真意不在声音本身,而在于声音之外的“意”,弹琴就是为了求得弦外之意趣。弹琴者忘掉自身、忘掉功利,超越个人的生理感官、摆脱个人之机心,用心灵去感受、体验、想象,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正如苏轼《减字木兰花·琴》所描绘的:“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
        耶律楚材在诗中也经常提到:“白雪阳春寡和音,谁人解听没弦琴。”弹无弦琴的耶律楚材在演奏、欣赏中强调超越音声,追求言外之意的表达,弦外之美的体验,很好的表现了道家崇尚自然、隐逸、淡泊、虚静的弦外之境。“龙冈能觅淡中欢,心与孤云自在闲。叩弦声自无中出,得句思从天外还。”“肯容诗思妨心慧,岂使声尘碍耳还。信手拈来无不是,清风明月有何悭。”无声的琴音传递给楚材无尽美妙的音乐,使得他领阅了无数美景:“渊明幽隐掩柴关,琴己忘弦人亦闲。静倚书窗独寄傲,笑观庭树自怡颜。”“弯庐高卧无余事,静听潮轰北海声。”“高山韵吼千岩木,流水声号半夜陂。”“三弄瑶琴歌素月,一搏浊酒醉苍烟。凤池分付夔龙去,万顷潇湘属湛然”。然而楚材也深深感到能从无弦琴声中领悟到自在闲云、夜静山空、鸟鸣花落之平淡而又意蕴悠远意境的人太少了,故而常感叹到:“知音无一个”。在《文集》卷十《对雪鼓琴》一诗中他描绘了群豪雄高谈阔论饮酒做诗,却无一人能识他心的悲凉心情。尽管被人笑成琴癖,耶律楚材仍然义无反顾的追求“逍遥自在,自然返真”的道家修真之道。
        三、佛教美学观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自称“宗门”,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他们称自己所讲的佛法为“超佛越祖”之谈。在金朝,士大夫普遍与禅师结交,以谈论禅学,出入禅门为荣。耶律楚材的家庭也是一个与禅宗渊源很深的家庭。其父别号忌言居士,他的侄女了真和舜婉也都虔诚地研习禅学。在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家庭的影响下,耶律楚材“予幼而喜佛,盖天性也。壮而涉猎佛书,稍有所得,颇自矜大。”开始他常与中都城内圣安寺的一位澄公和尚论道,“尝访以祖道,屡以古昔尊宿语录中所得者扣之澄公,间有许可者,予亦自以为得。”后来拜曹洞禅青原派23代法嗣万松行秀为师,苦修三年,“大会其心,精究入神,尽弃宿学,冒寒暑、无昼夜者三年,尽得其道”,并取法号为湛然居士,主要以修习禅定为主,主张用参究之法“守心”、“观心”,彻见心性之本源,明心见性,而不大注重研习佛教经典。
        耶律楚材一生潜心参禅,修习养素之道,置生死于度外,视富贵如浮华。悠悠岁月,困扰于人世间繁杂事务中的耶律楚材是如何除尘秽,免去人之躁心、矜心、利心、欲心等一切妄念而修身参禅,以佛治心的呢?他是这样阐述修持方式的:“宴息穹庐中,饱食无用心。读书费目力,苦思嫌哦吟。樗蒲近博徒,围棋杀机深。洞箫耗余气,蓁筑恶郑音。呼童炷梅魂,索我春雷琴。何止销我忧,还能禁邪淫。”“居士闲弹《止息》时,胸中郁结了无遗。”
        西汉琴学家桓谭在他的琴论《新论·琴道》中就说到“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宋代成玉磵在《琴论》中说:“攻琴如参禅,岁月磨练,瞥然省悟,则无所不通”。可见,以古琴静心养性、调理身心,体味静远淡逸之静境,有收摄六根之效,可助“明心见性”之禅修。将琴作为一种修养心性的自娱之器,达到“静境”、“禅境”,虚静淡远的琴境与物我两忘的禅境同一意趣,更益于禅修。因此琴家常以琴理喻禅、以枯木入禅乃至“藉琴以明心见性”,故琴素有“琴道”、“琴禅”之称。
        楚材在诗中通过琴与禅、琴与声、音与念乃至音乐的审美情趣与准则等内容,体现了佛教无我、性空、顿悟、明心见性等思想,其文朴素流畅、空灵纯明,具有浓郁的禅意。


        IP属地:四川5楼2012-12-13 14:36
        回复
          1、顿悟
          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为标榜,讲求当下承当,脱落语言思维藩篱,也就是所谓的“顿悟”。顿悟是建立在岁月磨砺的基础上的,也是就“理入”和“修证”要结合。“灵山会上,如来拈花,迦叶微笑”所说的就是灵犀一通的悟。“声音之道可与禅通”,参禅和学琴都须“瞥然省悟”。顿悟才能超越自我、超越尘世,达到至境。就如伯牙向成连学琴,如果没有这种顿悟,虽有成连之名师、伯牙之绝才也难达到妙境。
          在弹琴时耶律楚材也曾感受到这种顿悟,他是这样描绘瞥然省悟的感受的:“疑团一旦碎,桶底七八穿。洪炉片雪飞,石上栽白莲……君初未弹时,曾不知勾蠲。学道亦如此,惟患无精专。谁无摩尼珠,谁无般若船。立志勿犹豫,叩参宜勉旃。他时大彻悟,沛然如决川。毛端吞巨海,芥子含大千。瞬息一世过,生死相萦缠。”《坛经》曰:“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耶律楚材的这首禅诗正是阐释了这番道理:无论愚人智人,谁无摩尼珠,谁无般若船?一旦瞬息之间悟到了,则一生一世都在道中。
          2、有无论
          《楞严经》卷六说:“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虚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此处之“声”并非专指音乐,却也包括音乐在内。音声如同空华,皆非真实,故既无所谓生,也无所谓灭,世人闻机外逸,循声流转,必定迷失本性,是为颠倒;若能旋转闻机,反闻本性,则可由此本性而成无上佛道。宋代大文豪苏轼著名的《题沉君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
          耶律楚材的琴禅诗虽不及苏轼的巧妙,但朴素的诗句中也能折射出几丝禅理来。且看:“良夜沉沉人未眠,祠君横膝叩朱弦。千山皓月和烟静,一曲悲风对谱传。故纸且教遮具眼,声尘何碍污幽禅。元来底许真消息,不在弦边与指边。”“道人尘世厌嚣尘,白雪阳春雅意深。万顷松风皆有趣,一溪流水本无心。忘机触处成佳谱,信手拈来总妙音。陶老无弦犹是剩,何如居士更无琴?”“叩弦声自无中出,得句思从天外还。踏破化工无尽藏,闲人受用亦非悭。”“信手拈来无不是,清风明月有何悭。”诗中体现出禅理玄妙,不在有形物中,只有物我两忘,才能明心见性,达到至境。正如《松弦馆琴谱》有言:“琴之为道,和平玄解,出有入无,存乎其人,然后知道。”可见,耶律楚材是于虚静淡远的琴境中修佛家之明心之道也!
          在读耶律楚材的诗集时,仿佛总能穿越时空看到那个素有美须居士之称的文人的自然本色。他追求的其实并不多,然而得到了的确是那么的丰富。正如他在《投老》中所描绘的那样:囊里瑶琴架上书,个中真味更何如,伴间美竹千竿许,养老田园二顷余,睡起焚香诵圆觉,兴来缓轸品幽居。夕阳半下山偏好吟,入烟霞穏跨驴堂。”
          


          IP属地:四川6楼2012-12-13 14: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