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京都当年,晨钟暮鼓的准确报时,人们生活在贫穷却又充满美好想象里,在现在看来也不失为一种精神的自由。
晨钟敲响,该起床干活了。
于是男耕女织,锄草的锄草,织布的织布,喂鸡的喂鸡,放羊的放羊。路上遇见个衙役城管之类的赶紧低头鞠上一躬;见个乡绅地主之类的,马上鞠上一躬;正好遇见县太爷出来考察民情,赶紧爬地上磕个头。等县太爷的轿子远去了,就马上轻轻的扇一下拉着自己衣角的孩子,嘟哝一句“别丫成天就知道放个羊,以后能在县太爷跟前当差才是你最大的梦想,光放羊也只能打羊,等咱家祖坟上冒青烟,你能当个衙役了,就能打人了,给你爹争口气,听见没?儿子。”然后小孩子似懂不懂的答应一声“喔,知道了,爹地。”刚说完,只听“啪”的一声,朝着小羊就是一鞭子,因为小羊吃庄稼了。这个时候当父亲的就应该摇摇头,嘴里嘟哝一句“**”。
暮鼓声响,那些王公贵族巡抚县太爷之类的该收工下班了,于是小民百姓也下地回家了,老婆也不织布了,小孩子也赶着肚子溜圆的小羊回家了,这个时候就该张罗晚饭了。可能孩子他爹还要串个门,找个儿时的伙伴把酒话桑麻,等到快子时了,也喝得晕乎乎的了,于是回家。已经躺在炕上的夫人其实并没有睡着,一直到“柴门闻狗呸”,心里明白“知是夜归人”,于是赶紧的批了衣服把相公迎进屋,帮丈夫沏壶劣质茶醒醒酒,然后等丈夫鼾声大作,做妻子的农妇才躺下,说不上幸福也说不上不幸福的睡去,繁星满天,一天过去了。
大凡在古代的每一个所谓的盛世,都会有这样的场景出现吧!晨钟暮鼓的的规律响声,让人们在虽然清苦的生活里,不会有战乱的威胁,相夫教子,男耕女织,偶尔再做个小梦,夫妇双双齐赏月:男的YY一下月宫里的嫦娥,女的幻想一下力大无比的伐木工人吴刚,于是男女嘴角都笑了,心里的小九九只有自己知道,虽然只是想想,良辰美景让人的幸福指数也不低。
这时候突然一个清脆的童音传来:“娘亲,我要拉粑粑;爹,给我拿坷垃擦腚!”于是农家夫妇一起赏月幻想的场景宣告结束,大家又开始该干嘛干嘛了。
在某个远古帝都郊区的夜晚,总会有这样的场景出现,和谐着,平淡着,幸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