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山剩水
“夷夏之辨”本是中国历史上的大问题,每当改朝换代之时,中国的士子们就要经受一次煎熬,尤其是被异族取代时,这种煎熬更有切肤之痛,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国儒生们遭遇了更大的困境。
1660年,51岁的黄宗羲,度过了自16年前“天崩地解”以来,最为舒缓、悠闲的一年。这年8月至11月间,黄宗羲上庐山,览胜景,结交吕留良等民间抗清义士,与方以智、阎尔梅等遗民彻夜长谈,又到曾与清军激战过的铜陵等地凭吊。
而后,这个曾经在大明刑部大堂上锥刺杀父仇人、在舟山孤岛上与“鲁王”朱以海“落日狂涛,君臣相对”而甘之如饴,更曾组织“世忠营”与满清铁骑直接搏杀的血性文人,回到浙东余姚四明山下故乡的“龙虎草堂”,坐守“辛辛苦苦一茅堂”“三间矮屋盖芦花”。
黄宗羲生于宦竖当道、缇骑肆意驰掠的晚明,17岁时父亲黄尊素死于锦衣卫诏狱,而后王朝崩塌、胡骑北来,呼啸席卷,神州易主。于残水剩山间,黄宗羲奔走各地、抗争半生,他曾劈波斩浪冒死投奔的“鲁王”,却早在十年前就已云消烟散。
1650年,清军荡平云贵川广,南明永历小朝廷几近土崩瓦解;郑成功、张苍水会师北征,也终以全线溃败告终。而弟弟黄宗炎在四明山立寨抗清,更是被清军一击而溃。复国已然无望,黄宗羲只能徒作“潮息烟尘之叹”:“五十栖迟一老生,残书破砚日纵横。深山雪合无人迹,终夜风来只虎声。”
抛开金戈铁马,只不过是藏起了国仇家恨。黄宗羲自称“留得残年事耕耘”。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著述生涯:《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作品随之诞生。
此时的黄宗羲,认为武力推翻清政府已经不可能,那么,只能著书立说、培养学生,从理论上消解满清政权的合法性。
“夷夏之辨”本是中国历史上的大问题,每当改朝换代之时,中国的士子们就要经受一次煎熬,尤其是被异族取代时,这种煎熬更有切肤之痛,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国儒生们遭遇了更大的困境。
1660年,51岁的黄宗羲,度过了自16年前“天崩地解”以来,最为舒缓、悠闲的一年。这年8月至11月间,黄宗羲上庐山,览胜景,结交吕留良等民间抗清义士,与方以智、阎尔梅等遗民彻夜长谈,又到曾与清军激战过的铜陵等地凭吊。
而后,这个曾经在大明刑部大堂上锥刺杀父仇人、在舟山孤岛上与“鲁王”朱以海“落日狂涛,君臣相对”而甘之如饴,更曾组织“世忠营”与满清铁骑直接搏杀的血性文人,回到浙东余姚四明山下故乡的“龙虎草堂”,坐守“辛辛苦苦一茅堂”“三间矮屋盖芦花”。
黄宗羲生于宦竖当道、缇骑肆意驰掠的晚明,17岁时父亲黄尊素死于锦衣卫诏狱,而后王朝崩塌、胡骑北来,呼啸席卷,神州易主。于残水剩山间,黄宗羲奔走各地、抗争半生,他曾劈波斩浪冒死投奔的“鲁王”,却早在十年前就已云消烟散。
1650年,清军荡平云贵川广,南明永历小朝廷几近土崩瓦解;郑成功、张苍水会师北征,也终以全线溃败告终。而弟弟黄宗炎在四明山立寨抗清,更是被清军一击而溃。复国已然无望,黄宗羲只能徒作“潮息烟尘之叹”:“五十栖迟一老生,残书破砚日纵横。深山雪合无人迹,终夜风来只虎声。”
抛开金戈铁马,只不过是藏起了国仇家恨。黄宗羲自称“留得残年事耕耘”。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著述生涯:《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作品随之诞生。
此时的黄宗羲,认为武力推翻清政府已经不可能,那么,只能著书立说、培养学生,从理论上消解满清政权的合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