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季逸超,90后男生,高中开发苹果应用程序,高三推出“猛犸1”浏览器,大一时推出“猛犸4”浏览器,并获得Macworld2011的特等奖。在业界小有名气。
在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里,有一款名为“猛犸”(Mammoth)的浏览器,至2011年12月已经更新到第四代,是iPhone上个人开发的浏览器里下载量最大的产品。国际知名的评测网站App Advice评价,“猛犸4”重新定义了浏览器的标准;另一家评测网站Techrice则建议,苹果应该在iPhone上预装这款浏览器。
这款产品的作者季逸超是一个90后的学生。从浏览器设计到美工、开发、测试、运营等工作,全部由他一人独立完成。2010年7月开始开发“猛犸1”时,他刚刚在北大附中读完高二。
不解决问题誓不睡觉
2009年暑假,刚读完高二的季逸超着手开发用于手机终端的浏览器。
在他看来,当时市场上一些浏览器简直“弱爆”了。知名企业推出的浏览器体验感还不错,但功能太弱,迂腐陈旧;而一些小企业或个人开发者开发的浏览器功能多样,但操作复杂,体验感差。
季逸超的想法,是研发出一个快速的多页面框架的浏览器,功能虽然多样,但要用一个手指一触一抬就实现所有的功能。7、8月间,他开始写测试程序,验证技术的可行性。高三开学后他开始集中编程,并于11月份发布了“猛犸1”的最终测试版。
对于每名高三学生来说,学习是异常繁忙的。“猛犸1”的开发,占用了季逸超很多时间,当时他经常在上课时画草图和构思,回到寝室后开始编写代码。只要是白天有未完成或不如愿的想法、代码、图稿,他躺在床上也会觉得不踏实。“高三那会儿为了一个Bug(漏洞)调试到凌晨3点半,解决后觉得特别幸福。”这种不解决问题誓不睡觉的习惯,一直维持到现在。
设计、美工、开发、测试的工作,全部由一人承担,这也让季逸超痛并快乐着。“既要编程,同时还要负责界面的美工。”季逸超说,常常一个程序更改了,界面也需要改变,因此他经常要在编程和Photoshop(一种制图软件)间来回切换。
“我小时候生活在美国,受到很多英雄主义的熏陶,其实挺幼稚的,但是比尔·盖茨等的故事,让我觉得这不是不可能。”好在父母和学校老师都比较开明,没有把季逸超当做异类,“否则我也不可能坚持到现在”。
2010年12月,季逸超在苹果商店正式发布了“猛犸1”。这个版本已经具备了猛犸多页面框架的雏形,拥有简单的列表式书签和历史记录,以及几个很常用的功能,比如夜间模式、看图模式、页面内搜索、翻译等。在没有任何推广的情况下,第一天上线便有42个下载量,“猛犸1”的首秀之旅非常顺利。
2011年2月,季逸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收集用户反馈,为猛犸加入了收藏墙、页面预览等功能。3月底,“猛犸3”发布,造就了3天12万下载量的辉煌。用户对这款软件的好评度极高,仅仅在应用商店的中国区就有800多个评价,全得了满分。[1]
最完美的猛犸4
2011年6月8日,高考结束后的第二天,季逸超又坐在了计算机前。他要打造梦想中最完美的“猛犸4”。“从技术、交互和美术等细节上,都要颠覆传统的移动浏览器。”
4个月后,“猛犸4”正式发布。
登录后,界面以黑白色为主色调,具有强烈的科技感。12个收藏栏整齐地排放在主页,简洁直观。底部滑动模块中部有三个小点,向上一滑可以滑出一个快捷菜单, 由左至右分别是“刷新”、“Tabs菜单栏”、“关闭”三个功能。如果你想关闭这个页面,你的手指只需滑到“Close”图标处,然后松开,网页就能轻松关闭。整个过程都是通过“滑动”完成的,期间没有任何点击。而在其他的浏览器上,一个操作通常需要点击多次才能完成。
这仅仅是“猛犸4”的优点之一。根据使用者手指尖大小进行优化的舒适操作、二维滚动的书签和时光隧道般的历史记录、无缝同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