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吧 关注:33,999贴子:291,633

唐诗公案策划中,先谈谈七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多年以来,我们谈到唐诗,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几句经典的名句。然而,唐诗就是这样的面目吗?当然不是,唐诗中不仅仅有李白,不仅仅有杜甫,还有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诗人,疏狂落魄的杜牧,隐晦浪漫的李商隐,平实无华的白居易等等。还有鳞次栉比的各种缤纷绚丽的名句,不仅仅有“床前明月光”、“国破山河在”,也有“十年一觉扬州梦”和“此情可待成追忆”。因此,我们要讲的实在太多,而七言律诗正是我们不能不提的主要诗体,依传统的观点,七律自以杜甫为尊,王维、杜甫、李商隐等皆号工七律,然王维作品中七律流传下来的较少,出色者亦不多,而刘长卿自号五言长城,评家对他的七律历来都忽视了,实际上他的七律多有佳作,在唐人中成就卓越,不在王维之下,总而论之,盛唐诗人之于七律,或者才力有所不及,或者趣味不曾深入,对七律不够重视,于是用力不到,独杜甫用力为之,终于别开一番天地。杜甫之前,唐人的七律尚不成规模。

唐七律中有好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乃客中过。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IP属地:北京1楼2012-12-18 14:21回复
    过几天打算好好的解析一些名篇,名作
    希望大家指点.


    IP属地:北京3楼2012-12-18 14:23
    回复


      IP属地:吉林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2-12-18 14:53
      回复

        这多出的几个字,就多了一个节奏,还影响了七律的凝炼,许多七律中,往往有一两个字是可有可无的,或者是并不出色,于诗意并无增加的,就在于此。中国诗歌的艺术形式决定了,五言是最适中的艺术形式,四言稍短,七言稍长,六言几乎不被采用,至于三言、八言,则更难了,几乎没有人尝试。因为七言的节奏分散了诗意,而五言的节奏却浓缩了诗意,所以五七言就有着截然不同的作法,李白和孟浩然为什么较少写七律?就是因为七律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不符合他们的喜爱和个性,他们无法接受七律这种形式的粘滞,我们看到,李白、孟浩然的七律并不具备粘滞的特点,依旧有着他们五言的流畅,恐怕以盛唐人的性情和趣味来说,是宁死也不愿做粘滞之语的。盛唐诗人有着共同的风格和气韵,他们之所以大多都选择五言为律,与五言所具的三重节奏有很深的关系。


        IP属地:北京5楼2012-12-18 15:18
        回复
          七律较五律多出的这一个节奏,影响的可不仅仅是单句,它还影响联与联之间的转承,影响整篇的布局结构,我们在五律之中,常能见到一气呵成,前后如一的作品,但是在七律之中,这样的作品就极为少见。七律较五律更为松散,不只是单句松散,通篇的结构也不可避免地要更松散一些。


          IP属地:北京6楼2012-12-18 15:18
          回复
            我来催更了(^o^)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2-12-18 22:43
            回复
              老师好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2-12-19 06:59
              收起回复

                腾王阁诗 王勃

                腾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谈到七律上佳者,这首《腾王阁诗》便可名列前茅,我将王勃这首诗放在这个位置,恐怕没有人会想到,也少有人会赞同。这首诗不是一首平律,算一首仄律也有些勉强,(可它非常近似于七律的做法,我认为它可算一首仄律。)但因为它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我特意放到这里来讲。

                王勃这一首诗写得极其成功,在他那个时代能将七言写到这个程度的,实在不多见。
                首句堪称高起之作,一高,一临,写出了腾王阁的气势,颇具王者气象,气势和动态都写足了。佩玉鸣鸾,也点出了歌舞的优美奢华,而这些美妙之物,只是一个引子,仅仅是为了写好那一个“罢”字。罢字一出,人间的万千繁华顿时消歇,宇宙时空的无尽感慨就渐渐流露出来了。

                这个罢字始一出现,妙句就接连而至。

                二联对仗的工整,想象的巧妙,气韵的流畅,以及它所流溢的时空的美感,都已达到了巅峰之境,他以画栋的虚象和珠帘而蕴云雨,将实景与阁中的图画刻意混为一体,给了我们一个虚幻的脱出现实的境界,是非常有创造性,富有想象力的写法。对王勃的这种写法,可以想一想电影《画壁》,你就知道这是神来之笔了。

                三联写得最好,闲云,更是承那一个罢字而来,这大好山川,自然万物,显然比人来得恒远,天上的闲云,映在潭中的水里,日悠悠,自古如此,日日如此,写到这里,悟境自出。下句的物换星移由此起兴,写得就直白了,感慨也就明晰、强烈了。

                第四联最见王勃的笔力和功夫,对句本来极难用作结尾,连杜甫用对句结尾,都无法避免有突断之感,而王勃这里用对句作结,我们只觉它的气韵流动,余意不尽。
                这首诗由静境写到悟境,由人事的消散写到天地的恒久,一经对比,对时空的感慨顿时自然引发,境界高妙,自然圆成,尤其是每一联的转承极其自然流畅,意思的衔接之妙在唐人诗中殊为少见,只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之相仿。

                细想来,张若虚的“昨夜闲潭梦落花”,与王勃的“闲云潭影日悠悠”是何其神似!但王勃是用细腻微小的物象,来描述千古时空的渺远,这与孟浩然的《春晓》可谓异曲同工,单以此句而论,他在艺术上胜过了张若虚一筹。

                王勃这首诗妙处甚多,其中那一个罢字承前启后,由人世浮华的消散转到天地时空的悠悠,用得可谓恰到好处,这样的笔法尤其需要我们好好地注意。
                每当读到王勃那几首名作时都不禁感叹他才子早逝,天不假之以年华,不然传说中的诗唐可能会提前出现,在艺术上,他有超越王维、李白、杜甫等人的潜质,这首《腾王阁诗》历代以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是因为《腾王阁序》的名声太显,以致于它被看作是序中的小诗,大家都觉得它不是一首独立的作品,所以历来都被忽视了,前人大多没有发现它的神妙之处,不知它在唐人的七言中具有诸多独到的艺术成就。


                IP属地:北京9楼2012-12-19 09:39
                回复
                  鼓励下自己,小顶下...


                  IP属地:北京10楼2012-12-19 09:40
                  回复
                    鼓励下自己,小顶下...


                    IP属地:北京11楼2012-12-19 09:41
                    回复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唐人七律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远不及他们的五律高,但是刘长卿这一首七律的艺术成就已可媲美那些巅峰的五律。

                      就如同李商隐有他独特的气韵一样,刘长卿的诗,也拥有他自己独特的气息,李商隐言情,浓烈而刻骨的内里,隐忍而节制的韵律,刘长卿的诗,少了些李商隐的那种刻骨,更多的是一种神伤。刘长卿的意境独特,没有王维孟浩然等人的气完神足,他的诗中气弱了,意则微妙了些,这都是神伤的结果,神伤自然削弱了他的气,于是他的伤切不及杜甫激烈,没有孟浩然醇厚,却有一种淡然、深婉、隐约、细……的情味。

                      与上一首王勃的诗对比可见,王勃写得明白清晰,而刘长卿这首的诗意写得很隐微。王勃的诗有情,但情不压象,刘长卿这首则是情入于象,象已染情,王勃那首是气象的典范,刘长卿这首则是意象的极致。他们两个的这两首,正可作远大和幽微这两种风格的代表,好比太极中的一阴一阳,而王勃的诗在阳刚正大中,亦体现了细腻和幽微,而刘长卿的温婉柔美中,也具有辽阔和悠远。

                      刘长卿这首诗与王勃的《腾王阁诗》在艺术上有着不同之处,王勃的诗,其妙味在其诗句和物象之外,而刘长卿的这首诗,妙味恰在其物象之中。他们一个是借物象概括出其理和感悟,诗意超出于物象之外,一个则是将情意蕴含在物象之中,令物象变成情象。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手法,两个人对这两种艺术手法的使用,都达到了唐人的极致。


                      刘长卿这首诗在诗艺的创造性上不容我们低估,他这种构造意象的笔法,后来的杜牧和李商隐的诗作中最典型的特征,都与这首诗极其神似。

                      刘长卿是第一个将诗歌的意象隐微到极致的诗人。盛唐人虽也做得到,如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李白的…………,但这些诗歌中只是部分的句子达到了意象的神妙境界,是偶尔的神来之笔,不似刘长卿这样整篇的都做到意象幽微。

                      可以说,刘长卿第一个发现了唐诗的另一条道路,并走了下去。意象和气象,这是唐诗中最杰出的诗人们所追求的两种境界。李杜王孟,因为气象而成功,小李杜则因为意象而成就。
                      “气象易夺,意象难构。气象可从天地中夺取,而意象只能从自心中发明。”谁优谁劣,也确实难以说清。

                      气象所优者,得于天地国家之运势,意象所优者,唯由自心之情意微妙耳。
                      气象的发明,不过是盛唐那一时,确乎是得于天地国家的运势而成,而意象的流传,却可以直达词家两宋,其影响更加宽远。

                      气象较意象为高,意象较气象为妙。
                      沈德潜说中唐和刘长卿:“中唐诗近收敛,选言取胜,元气不完,体格卑而声调亦降矣。刘文房工于铸意,巧不伤雅,犹有前辈体段。”

                      沈德潜的判断是很准确的,中唐的诗气韵不足,所以在境界上只能向内收敛,气韵不足,声调自降,体格也必然会随之而卑。他说刘长卿“工于铸意”,虽然没提出意象一词,但却也触到了根本,“犹有前辈体段,”说得也甚是中肯,刘在气象和境界上,确实要比小李杜阔大得多,而较王孟李白则不及。


                      IP属地:北京12楼2012-12-20 09:32
                      回复
                        我们从诗中可以看到,刘长卿的妙句意象辽阔,但是无力,这就是情胜于气,气韵不及的缘故,相反,李杜王孟的境界往往是阔大而有力的。境界有力与否,正是意象与气象的一个最明显的差别。

                        这也是唐诗与宋词的差别,宋词远较唐诗为美,可为什么优秀的词人都视词为诗余?根源就在这里。
                        唐诗中气胜于情,所以就兼有气韵和气象的妙处,而宋词中情胜于气,所以就只有意象和韵律的妙处。如女人纵想学壮汉吼啸,可她发出的,最终还是雌声。

                        气盛于情,则成气象,兼得气韵,情胜于气,则成意象,兼变化韵律。气韵唯简,韵律尚繁,各究其极,难得两全。


                        IP属地:北京13楼2012-12-20 09:32
                        回复
                          期待楼主继续!


                          14楼2013-03-16 10:19
                          回复
                            仰望中………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3-03-16 11:10
                            回复
                              留名学习


                              来自WindowsPhone客户端16楼2013-03-16 13: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