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内容为搜集转载所得、不代表本博观点】
敬致 汉服武林同道中人的千言书
十年前(2003)河南郑州的王乐天穿著汉服出现在郑州市区,街上有人对他大喊:“快来看呀,日本人,穿著和服的日本人!”甚至还有孩童看见他,也哄笑著说“八格牙路”。此则新闻当时被广为报导,他后来被称为“当代穿汉服上街的第一人”。这则新闻的重点在于,为何自己的传统服装上街会被大肆报导与关注!还有我们为何会对自己的传统服装陌生且夸张到误以为是日本的和服呢?任何一个日本人穿和服走在京都街头,恐怕没有人会多看一眼,或是任何一个英格兰人穿著传统的英格兰裙出现在爱丁堡,也不会引人侧目甚至被媒体加以报导,因为传统服装对他们而言,就像我们端午划龙舟,中秋吃月饼一样,太习以为常了,还有今世界上会有那个民族荒谬到将自身的传统服装误以为是别民族的衣服呢!?
汉服因朝代更迭的历史原因人为的断层三百多年,清末民初国力衰微,积弱不振,自然也无暇顾及汉服文化的延续问题。直到近代大陆改革开放后,国力增强,民生富裕,所谓「仓库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许多传统文化都一一得到复兴与重视,如汉字书法,各类传统剧曲、中国武术,以及传统节日等等,唯独汉服不被青睐,正所谓“爹不疼,娘不爱”。也因此,当我在网路上看到一群身著汉服的年轻人持「著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华夏有衣,襟带天地」、「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的标题时,心中就感慨万千,试问世界上有那一个民族,在没有被侵略与占领的压迫下,居然还需要以忧国忧民的心态,深怕传统中断,然后大张旗鼓的去宣示与宣导自身的传统服装!
汉服不为现今社会大众熟知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三项:首先是民间对此种传统服装较无熟悉度及民族认同感,传统节庆上不习惯穿著,毕竟汉服中断至今也已三百六十几年,社会大众总觉得汉服像戏服(其实古装戏剧服远非传统汉服)是古装剧或传统戏曲表演者粉墨登场时才穿的戏服。其二则是,政府有关单位基於政策考量,在维护族群和谐的大方针下,不宜由官方主导与提倡汉服,此番考量虽立意良善,毕竟政府单位与民间团体所处的位置不同,思考的高度自然不同。但我疑惑的是,提倡汉服者并不是要把汉服定为国服,而只是希望在重要的民族祭祀与成年礼,及传统节日上恢复汉服穿著,而且以汉族为主的传统节日,诸如:中秋、端午、清明、春节等,都早已是国家法定假日的状况下,对汉服采取不支持但也不限制的态度,难免令汉服爱好者【我希望称呼为:汉服复兴者】难以理解。其三是,一般人对传统汉服形式有所误解,总觉得宽袍长袖的汉服,与当代生活格格不入,运用在日常生活上也极为不便,殊不知他们印象中的汉服是礼服与祭服,都是特定祭祀场合的穿著,汉服中也有常服与便服,就像你不会穿西方的礼服燕尾服去商店买东西一样,而此部份需要的是,透过汉服相关的活动加以推广与教育。
当然,汉服的回归与复兴,最直接而有力的还是政令来宣传及提倡,也就是政府编到文化预算来支持,但目前的汉服复兴运动,主要的推动主力却是15~35岁的年轻人(有资料可查且有一定规模的汉服同袍社团,超过一百多个,其中大学校园内开设的汉服社就近五十几个),这些民间社团都是自发性、自费性的去筹募资金,然后去推动、去举办汉服相关活动,主要形式为在公众场所穿著汉服、祭祀先贤先烈、以及在成人礼与传统节日及婚礼上著汉服【汉式传统昏礼】等。甚至已有汉服爱好者 【我希望称呼为:汉服复兴者】 自行绘制改良式汉服中学校服,以及改良式汉服学士服!【这里应该是说溪山琴况老吧主吧】
敬致 汉服武林同道中人的千言书
十年前(2003)河南郑州的王乐天穿著汉服出现在郑州市区,街上有人对他大喊:“快来看呀,日本人,穿著和服的日本人!”甚至还有孩童看见他,也哄笑著说“八格牙路”。此则新闻当时被广为报导,他后来被称为“当代穿汉服上街的第一人”。这则新闻的重点在于,为何自己的传统服装上街会被大肆报导与关注!还有我们为何会对自己的传统服装陌生且夸张到误以为是日本的和服呢?任何一个日本人穿和服走在京都街头,恐怕没有人会多看一眼,或是任何一个英格兰人穿著传统的英格兰裙出现在爱丁堡,也不会引人侧目甚至被媒体加以报导,因为传统服装对他们而言,就像我们端午划龙舟,中秋吃月饼一样,太习以为常了,还有今世界上会有那个民族荒谬到将自身的传统服装误以为是别民族的衣服呢!?
汉服因朝代更迭的历史原因人为的断层三百多年,清末民初国力衰微,积弱不振,自然也无暇顾及汉服文化的延续问题。直到近代大陆改革开放后,国力增强,民生富裕,所谓「仓库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许多传统文化都一一得到复兴与重视,如汉字书法,各类传统剧曲、中国武术,以及传统节日等等,唯独汉服不被青睐,正所谓“爹不疼,娘不爱”。也因此,当我在网路上看到一群身著汉服的年轻人持「著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华夏有衣,襟带天地」、「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的标题时,心中就感慨万千,试问世界上有那一个民族,在没有被侵略与占领的压迫下,居然还需要以忧国忧民的心态,深怕传统中断,然后大张旗鼓的去宣示与宣导自身的传统服装!
汉服不为现今社会大众熟知的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三项:首先是民间对此种传统服装较无熟悉度及民族认同感,传统节庆上不习惯穿著,毕竟汉服中断至今也已三百六十几年,社会大众总觉得汉服像戏服(其实古装戏剧服远非传统汉服)是古装剧或传统戏曲表演者粉墨登场时才穿的戏服。其二则是,政府有关单位基於政策考量,在维护族群和谐的大方针下,不宜由官方主导与提倡汉服,此番考量虽立意良善,毕竟政府单位与民间团体所处的位置不同,思考的高度自然不同。但我疑惑的是,提倡汉服者并不是要把汉服定为国服,而只是希望在重要的民族祭祀与成年礼,及传统节日上恢复汉服穿著,而且以汉族为主的传统节日,诸如:中秋、端午、清明、春节等,都早已是国家法定假日的状况下,对汉服采取不支持但也不限制的态度,难免令汉服爱好者【我希望称呼为:汉服复兴者】难以理解。其三是,一般人对传统汉服形式有所误解,总觉得宽袍长袖的汉服,与当代生活格格不入,运用在日常生活上也极为不便,殊不知他们印象中的汉服是礼服与祭服,都是特定祭祀场合的穿著,汉服中也有常服与便服,就像你不会穿西方的礼服燕尾服去商店买东西一样,而此部份需要的是,透过汉服相关的活动加以推广与教育。
当然,汉服的回归与复兴,最直接而有力的还是政令来宣传及提倡,也就是政府编到文化预算来支持,但目前的汉服复兴运动,主要的推动主力却是15~35岁的年轻人(有资料可查且有一定规模的汉服同袍社团,超过一百多个,其中大学校园内开设的汉服社就近五十几个),这些民间社团都是自发性、自费性的去筹募资金,然后去推动、去举办汉服相关活动,主要形式为在公众场所穿著汉服、祭祀先贤先烈、以及在成人礼与传统节日及婚礼上著汉服【汉式传统昏礼】等。甚至已有汉服爱好者 【我希望称呼为:汉服复兴者】 自行绘制改良式汉服中学校服,以及改良式汉服学士服!【这里应该是说溪山琴况老吧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