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觉得电影中的章鱼舞月光步有多搞笑,也不觉得为自己的舞蹈寻一个礼堂是多么理想主义的情节,甚至对声称音乐是梦想但却虐待着吉他的肖大宝也耿耿于怀。
但和很多人一样,当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的肖大宝和王小帅一次次地揭开的我们的那块伤疤:纵然有那么梦想,如果它如纸片单薄,在最后也只能给现实这块铁壁糊墙。心里的某根生锈的弦被扯动了一下,发出那浑浊的颤音。
在后来的半年多时间里,不知重音是在“老”还是“男孩”的“老男孩”便成为一个含义极其丰富的代名词,频繁见诸报端。史上最多才多艺的中锋又有一套养生之道的奥尼尔是游弋在波士顿的老男孩,被定义为“穿着背带裤不羁地演唱《爱之初体验》”的张震岳是过了而立之年的“老男孩”,连一大群重新开始玩起了弹弓的70后也被冠以老男孩的名号。又要扯出那句话来为自己的可能是错误的解释做挡箭牌——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老男孩。个人心中的老男孩是韩寒和郭敬明。
2000年,韩寒和郭敬明,作为80后作家中的双子星初现光亮。
2010年,韩寒有了女儿荣升为父亲,郭敬明的十年纪念作品上市,各自为过去的十年画上了一条分隔线。
2011年,下一个十年开启,怀揣着一份私心为他们俩写下这样一份总结。
韩寒:从林雨翔长成韩寒
看的关于韩寒的第一本书是《三重门》。四年级时第一次在朋友的书架上收获一本《三重门》的盗版书。粗糙的印刷质量丝毫不能遮盖那时韩寒的青葱模样,这点从我邻座的女生从一堆书里抽出身来推推眼镜对我说“这人长得还不错”可以看得出来,当时她说这话的认真程度丝毫不亚于十一年《对话》节目中黄思路说“我觉得他笑的时候特别好看”。
对,长得不错是我对韩寒的第一印象,所有的年少轻狂依附在一个好皮囊身上反倒显得顺理成章,偏爱到连沙子揉进眼睛也错以为是钻石。
2000年,获得首届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的第二年,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的第二年,引发社会关于“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的第二年,他带着小说《三重门》归来,畅销200多万册,成为中国近二十年来销量最大的文学类作品。
2001年,人们居心叵测地写好当代仲永之伤的剧本等着他来演绎,但当年的散文集《零下一度》畅销110多万册,成为2001年全国图书畅销排行榜第一。
2002年,选择北上的他在北京这个大都会里写出了小说《像少年啦飞驰》,延续了他站在失望和迷惘背后调侃生活和社会的风格,一如书中出现的大量汽车术语,韩寒在人们的质疑声中转变为一个赛车手,脚踩油门,呼啸而去,追寻他的自由与快意。
2003年的依旧充满着调侃与批判的《通稿2003》,2004年以第一人称叙事并代入了强烈的个中冷暖的《长安乱》,2005年记录了关于赛车生活的零碎感想的《就这么漂来漂去》……每年一本的速度提醒着那些当初批判嘲讽挖苦他的人们:他还活着,并且过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