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对宋以后古琴流派的传承系统进行梳理,描述了中国古琴流派的自觉传承是从宋代浙派开始,它奠基于南宋郭沔,经刘志方传给徐天民,形成“徐门”传统,再由徐门后裔徐梦吉、弟子张助等传入吴地,形成吴派,然后在明末常熟衍生出虞山派,又在清康熙年间扬州衍生出广陵派,并指出,近代浦城、诸城、泛川、金陵、九嶷、岭南诸派基本上都是此脉的余絮。 【关键词】传承;流派;古琴;传统音乐 古琴流派是历代琴人在长期的艺术创造活动中代代相传,逐渐形成的具有相同理念、相似风格和共同渊源的琴人群体,是古琴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必然产物。琴人们在特定的文化背景、音乐传统和师承关系中交流琴艺、琴学,逐渐形成风格、理念较为相近的琴人群体,琴派于是产生。而琴派的产生又能够促进琴艺、琴学的交流,推动古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琴派在发展中通过不断向外辐射,传播到异地,在结合异地文化与音乐的过程中又逐渐形成新的琴派。因此,古琴流派的生存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整个古琴艺术的发展水平,古琴流派的传承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古琴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从南宋浙派到明虞山派和清广陵派 中国古琴之有流派,由来已久。清人蒋文勋说:“琴之论派,由来久矣。晋侯见锺仪,与之琴,操南音,此略见于春秋时者。”[1]钟仪所操“南音”,即楚地之音。这表明,在春秋时,楚国的琴乐风格已经与中原有很大不同。但这个故事只讲到风格,未讲到琴派。如果在钟仪的家乡不止他一人弹琴,而是有一批人,则可以想见,其风格一定有相同之处,至少在“南音”这一点上是一致的。那么,就可以说,春秋时就已经在楚国形成一个琴派。可惜没有更多的文献资料来证明。唐代琴人赵耶利还进一步比较过长江下游地区的琴乐与长江上游的四川之间的不同,他说:“吴声清婉,如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土之风。蜀声躁急,如急浪奔涛,亦一时之俊杰。”[2] 北宋朱长文也说:“唐世琴工,复各以声名家,曰马氏、沈氏、祝氏,又有裴、宋、翟、柳、胡、冯诸家声。师既异矣,学亦随判,至今曲同而声异者多矣。”[2]这里所讲的是风格,但也可能包含着琴派的形态,可惜也见不到唐时琴派的文献记载。只是从宋代起,我们才能从一些文献中隐约地窥见琴派及其传承的大致脉络,清代黄筱珊所说“金陵之顿挫,中浙之绸缪,常熟之和静,三吴之含蓄,西蜀之古劲,八闽之激昂”(《希韶阁琴瑟合谱》)等各家琴派及其不同风格,才具有了可触可摸的品格。因此,就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来看,讲古代琴派的传承,我们只能从宋代开始。自宋以后,影响最大的琴派有三家:宋代的浙派、明代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而从渊源上说,后两派都源自浙派。 早在北宋时,古琴就曾以谱的不同而分为三派,一是阁谱,称京师派;一是江西谱,称江西派;一是浙谱,称浙派。当时的琴人成玉磵曾交待过这三家的情况,并指出其不同。他说:“京师、两浙、江西,能琴者极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3](p217)后来南宋建都临安(杭州),临安成为政治文化中心,使浙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个琴派。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浙派的奠基人郭沔(字楚望),他作有《潇湘水云》、《泛沧浪》、《春雨》、《飞鸣吟》等著名琴曲,其琴学传统与官员韩侘胄、张岩的家传琴谱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张岩把韩家所传并自己购得的琴谱合编为《琴操谱》15卷、《调谐》4卷,准备出版。后因政治变化,未能实现,便将它们交给门客郭沔。郭沔从这些琴谱中汲取了大量营养,为他后来的古琴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郭沔的传人为刘志方,浙江天台人,作有《忘机曲》(明清时演变为《鸥鹭忘机》)、《吴江吟》等曲。他在传播郭沔的琴学、琴艺方面功绩很大,因为他所教的两位弟子——徐天民和毛敏仲,是弘扬浙派琴艺的重要人物。毛敏仲原在杨瓒门下学江西谱,后向刘志方学了郭沔的《商调》,杨瓒听后非常欣赏,立即又派徐天民也去向他学习。这样,郭的琴曲便流传开来,形成后来的“浙派”。尤其是徐天民,对浙派的传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浙派的传承中,他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所传弟子除其子徐秋山外,还有撰写《琴述》的袁桷、编《霞外琴谱》的金汝砺和擅弹《胡笳十八拍》的宋尹文等。其中《霞外琴谱》计15首,均为徐天民所传之曲。毛敏仲(名逊)的贡献则在琴曲创作方面,作有《渔歌》、《樵歌》、《庄周梦蝶》、《山居吟》、《佩兰》、《列子御风》、《禹会涂山》、《幽人折桂》等曲,流传极广,也丰富了浙派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