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201006
摘要: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中国认识的种种类型在近代以前的日本就已经开始出现,决定日本中国认识变化的不仅仅是中日两国力量的对比,日本如何对象化中国、如何类型化中国以及在各种类型中国认识的转化过程中,日本的“主体性选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是其变化机制的核心。日本如何认识中国是与日本如何认识其自身密不可分的。随着历史状况和主体需要的变化,某种潜在的或既存的中国认识,如同盟论、威胁论、征服论或妖魔化中国认识等都可能在日本一时成为主流。
关键词:中国认识 对象化中国 类型化中国 主体性选择
一、问题之所在
中日之间的相互认识是中日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相互认识如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确立何种相互关系的前提。相互认识当然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形成会受到相互交流的程度、各自历史的状况、国际形势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中国因素对于日本所经历的成功与挫折及其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关键性的存在,研究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不仅有助于反思历史,而且对于构筑理性的中日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研究,已经有不少成果。在日本较早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是有目的的通过近代日本各个领域的典型人物的中国的经验或中国观的分析反思日本近代化进程。①此后,有对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类型进行研究的,②也有对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变迁。本文为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06JZD0023)“近代以来日本对华认识及行动选择”的阶段性成果。文中“近代”一词是指日本明治维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
①竹内好、桥川文三编:《近代日本と中国》(上、下),东京:朝日新闻社,1974年。
②野村浩一的《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张学锋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作者在“中文版序”中也明确表示“本书可以说对近代日本所产生的各种类型的中国认识观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中国学者的论著多以类型论为主,如钱婉约的《近代日本的中国观》(见其《从汉学到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