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法喜》 作者:
刁梦洲

有人说:金钱是一把钥匙,它能打开通往贿赂犯罪之路的大门;有人说:金钱是一面魔镜,它能照射出人性的贪婪;也有人说:金钱是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悦,让你付上一世的不幸。
在《僧支部》中的《圆觉经》中,佛陀把人类分成三种:一是盲人,这种人不知道如何使自己正确的使用财富,不知如何创造新的财富,他们也无法区分道德上的好坏;二是独眼人,他只有一只金钱眼,而无道德之慧眼。这种人只知道如何使自己占有财富和创造新财富,但不知道如何正确的使用财富,不知道如何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三是双眼人者,他既有金钱眼,又有道德之慧眼。他既能使他已有的财富增长,并获得新财富,又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佛教认为财富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是福报、尊严、贡献和地位的象征,佛陀便是福慧具足的圣者。
佛教主张“依正不二”,所谓“正报”指众生的身体,众生的身体是依过去的业,而召感得来的果报正体,为二报之一。“依报”心身者,正实之果报也。此心身依止之身外诸物,谓之“依报”。如世界、国土、房屋、衣食等是。人生在世的正报是由身体和意识作为享受生命苦乐的裁体,而一生中所继承或创造的一切财富,则属依报。财富作为果报的构成部分,在三世因果体系中,具有光明显赫的正当性。因此,在佛法中具有肯定性的合理地位,佛教把追求健康与财富作为人生在世的愿望。《俱舍论》讲:“经说世尊自悟一法,正觉正说谓诸有情,一切无非由食而住。”《增一阿含经》亦云:“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有食则存,无食则亡。”
佛教不但不主张人们贫穷,恰恰相反,佛教特别重视庄严国土,这样才能利乐有情。因为贫穷的人饥寒交迫,整天与贫困作斗争,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费尔巴哈有句名言:“没有精神的肉体是动物,没有肉体的精神是神,肉体和精神的统一才是人。”佛陀常常告诫我们:比丘们啊,在这个世界上,贫困对于人类来说是痛苦,是求的高尚的精神生活得一大障碍。佛陀进一步说,人类的这种痛苦只有通过社会的方式才能真正得到解决。国家的职责是积极的创造财富,消除贫困,把人民的生活水准提到较高的水平,以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为享受高尚的精神生活铺平道路,获取财富是光荣的,发财不是可耻而是光荣。佛教徒应当是华严富贵的象征,而不是贫穷落后的代表。佛经鼓励人们善用自己拥有的,但在一无所有时也能泰能自若。不应该太依赖自己的财富,也不应该把所有的快乐建立在财富上,而该学着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心满意足。不需要害怕拥有或累积财富,也不该沉溺于财富所个、带来的欢乐,应该有节制地使用自己的财富,帮助那些需要的人。
那么获得财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福报,想要获得财富,就要培植福田。福田包括恩田、敬田、悲田。恩田,就是对父母师长乃至一切有恩于己的人都怀着感恩的心去报答;敬田,就是恭敬供养献身于人类心灵净化的宗教师及有德有智的贤圣;悲田,就是救济帮助世间所有穷苦受难及贫病交加的人。人要获得财富就要行善。佛经中对善是这样定义:善的行为从自身来说,包含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从社会关系来说,包含着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还能给自己带来长远利益,这长远的利益又贯穿着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当一个人行善时,便是在培养自己内心中善的种子,使人格趋向圆满和完善,它的力量一旦成熟,又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幸福安乐的结果。所以,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自利与利他是统一的,利人才能利己,害人必然害己,只有种下善的业因,才能收获财富的善果。
刁梦洲

有人说:金钱是一把钥匙,它能打开通往贿赂犯罪之路的大门;有人说:金钱是一面魔镜,它能照射出人性的贪婪;也有人说:金钱是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悦,让你付上一世的不幸。
在《僧支部》中的《圆觉经》中,佛陀把人类分成三种:一是盲人,这种人不知道如何使自己正确的使用财富,不知如何创造新的财富,他们也无法区分道德上的好坏;二是独眼人,他只有一只金钱眼,而无道德之慧眼。这种人只知道如何使自己占有财富和创造新财富,但不知道如何正确的使用财富,不知道如何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三是双眼人者,他既有金钱眼,又有道德之慧眼。他既能使他已有的财富增长,并获得新财富,又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佛教认为财富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是福报、尊严、贡献和地位的象征,佛陀便是福慧具足的圣者。
佛教主张“依正不二”,所谓“正报”指众生的身体,众生的身体是依过去的业,而召感得来的果报正体,为二报之一。“依报”心身者,正实之果报也。此心身依止之身外诸物,谓之“依报”。如世界、国土、房屋、衣食等是。人生在世的正报是由身体和意识作为享受生命苦乐的裁体,而一生中所继承或创造的一切财富,则属依报。财富作为果报的构成部分,在三世因果体系中,具有光明显赫的正当性。因此,在佛法中具有肯定性的合理地位,佛教把追求健康与财富作为人生在世的愿望。《俱舍论》讲:“经说世尊自悟一法,正觉正说谓诸有情,一切无非由食而住。”《增一阿含经》亦云:“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有食则存,无食则亡。”
佛教不但不主张人们贫穷,恰恰相反,佛教特别重视庄严国土,这样才能利乐有情。因为贫穷的人饥寒交迫,整天与贫困作斗争,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费尔巴哈有句名言:“没有精神的肉体是动物,没有肉体的精神是神,肉体和精神的统一才是人。”佛陀常常告诫我们:比丘们啊,在这个世界上,贫困对于人类来说是痛苦,是求的高尚的精神生活得一大障碍。佛陀进一步说,人类的这种痛苦只有通过社会的方式才能真正得到解决。国家的职责是积极的创造财富,消除贫困,把人民的生活水准提到较高的水平,以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为享受高尚的精神生活铺平道路,获取财富是光荣的,发财不是可耻而是光荣。佛教徒应当是华严富贵的象征,而不是贫穷落后的代表。佛经鼓励人们善用自己拥有的,但在一无所有时也能泰能自若。不应该太依赖自己的财富,也不应该把所有的快乐建立在财富上,而该学着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心满意足。不需要害怕拥有或累积财富,也不该沉溺于财富所个、带来的欢乐,应该有节制地使用自己的财富,帮助那些需要的人。
那么获得财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福报,想要获得财富,就要培植福田。福田包括恩田、敬田、悲田。恩田,就是对父母师长乃至一切有恩于己的人都怀着感恩的心去报答;敬田,就是恭敬供养献身于人类心灵净化的宗教师及有德有智的贤圣;悲田,就是救济帮助世间所有穷苦受难及贫病交加的人。人要获得财富就要行善。佛经中对善是这样定义:善的行为从自身来说,包含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从社会关系来说,包含着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还能给自己带来长远利益,这长远的利益又贯穿着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当一个人行善时,便是在培养自己内心中善的种子,使人格趋向圆满和完善,它的力量一旦成熟,又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幸福安乐的结果。所以,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自利与利他是统一的,利人才能利己,害人必然害己,只有种下善的业因,才能收获财富的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