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吧 关注:166贴子:1,939
  • 11回复贴,共1

zt 《刘铭传》摄制的前前后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江淮晨报7月25日讯 33集电视连续剧《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播出后,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不少观众、读者意犹未尽,希望了解更多和该剧创作有关的情况。我们特约该剧的历史顾问翁飞博士撰写这篇特稿,以飨读者——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应该是包括导演、编剧、制片人等全体主创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作为历史顾问有幸参与了制作的全过程,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讲了两回故事
2002年5月下旬的一天,我刚做完博士论文答辩,就接到北京欣颖世文化公司杨庆禄先生的电话,要我下午5点在学校(中国人民大学)门口等着,接我到长春去谈摄制电视剧《刘铭传》的事宜。
我和他素未谋面,将信将疑地来到校门口,见是一个彪形大汉,不由分说就拉我上车直奔北京站。上了火车,才接到合肥刘学宣先生的电话(因我准备答辩几天未开手机),说是安徽刘铭传研究会已经和该公司谈了拍摄事宜,请我去长春向张笑天先生介绍有关刘铭传的背景材料,看能不能请他创作剧本。在此之前,安徽电视台、安徽电影制片厂也曾数次有过拍摄的动议,都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搁浅了。陪我一起前往的,还有欣颖世公司的老总李秋彦女士(后来成为本片的制片人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欣颖世是一家规模不大的民营公司,用李秋彦自己的话说:她们当时就看好了这个题材,把家底都赔上了,砸锅卖铁也要干。她曾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供职,张笑天是她的老领导,有了这层关系,谈话就很轻松了。张先生很谦虚地向媒体说,是我这位说客说了两天打动了他。其实我哪有这么大的本事。早在1985年、1995年我省先后召开过两次高规格的刘铭传学术研讨会并编有两本论文集,1997年排出优秀徽剧《刘铭传》,1998年整理出版《刘铭传文集》,随后又有安徽省刘铭传学术代表团的访台交流。我所介绍的,除了刘铭传感人的事迹,也包含着海峡两岸学术界多年来对这位杰出人物的研究成果。张先生不愧是著名快手,三个月左右,就拿出了30集的剧本梗概,年底前完成了文学本的创作。


1楼2012-12-25 19:35回复
    接着,第二年的5月,我又应邀飞到北京,给投入摄制前的全体主创人员讲有关史实和情节,讲人物性格和能够理出来的矛盾线索。记得我最后讲到刘铭传悲愤离台、听到马关条约割台噩耗吐血而亡时,黄力加导演的两眼湿润了,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这样一个人物,太有戏了!太有戏了!”很快,他在6月份就写出了一份漂亮的《导演阐述》。他用一句话来概括本剧的主题: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实现自己的理想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付出的牺牲。所有的事件安排和人物设置都应该围绕这样一个主题。作为主要人物的刘铭传,具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特立独行、不按常理出牌、痞气十足等;但他是真实的、善良正义的、也是大智大勇的。从摄制成的作品来看,基本上达到了这样一种基调和创作意图。
    这里附带说一下,饰演刘铭传的演员,最初剧组打算请的是寇世勋,他也是台湾知名演员,但是外形上偏胖;刘德凯外形很接近,但有人担心他演惯了青年小生,可能不大适合刘铭传冷峻、刚毅而又略带匪气的形象。现在看来,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2楼2012-12-25 19:35
    收起回复
      二、审了两个本子
      细心的观众和读者,在拿到张笑天先生签名售书的同名小说《刘铭传》时,会发现里面的人物、情节和电视剧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因为,作为小说创作,可以有较宽广的时空迂回、较多的角色穿插;但是电视剧的时空和叙事,必须要相对集中。因而张先生的30集初稿出来后,负责剧目立项报批的省台办宣传处王天宝处长、安徽投资方负责人省委宣传部影视制作中心金久余主任和我本人,看后一致的意见是:前十集过多地交代背景和在刘老圩的活动,而未能凸显刘铭传抗法保台、建设台湾的主线,建议做较大的修改。但张先生当时别有任务,抽不出时间;而拍摄又刻不容缓。于是,一方面,由我以学术顾问的名义向国台办、广电总局写出专家审稿意见,希望尽快通过该剧立项;同时我还就张先生的初稿写了3万余字的审读意见,题目是《有关刘铭传的史料和背景》以便改编时充实(这篇文稿,后来被参加联合摄制的金英马公司作为宣传材料上网了)。另一方面摄制组又请来三位人士参加改编,其中王军是《金粉世家》的编剧,史航是《射雕英雄传》的编剧,顾岩是《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编剧,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大约改到第十集即已开机,参加现场监制的金久余主任对此深有体会:真是一边拍片子一边等本子。我虽不在现场,但在家中每晚打开电脑,一集一集帮着“过稿子”、度过了许多不眠之夜的情形,历历在目。尤其是2003年7月1日凌晨,全剧即将开机,第一场戏即是老佛爷金殿召见,刘铭传上朝时应该穿着什么样的服装,能否佩剑?剧组向我发来了“紧急求援”;由此又引出全剧中大大小小近50个人物的品级和服饰问题。我只好挑灯夜战,把发来的电子表格一一填满。结果第二天受凉发烧,住院吊了三天水。所以,经我审读的,实际上可以说是两个本子。在审读过程中,我的导师、也是本剧历史顾问的戴逸先生曾经就历史剧和历史研究成果的普及问题,对我有详细的指点,“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就是由他点拨出来的。


      3楼2012-12-25 19:36
      收起回复
        到了2004年新年前夕,全剧进入了紧张的后期合成制作阶段,李秋彦女士又找到我,说我们现在这个脚本是分镜头剧本,电视拍成后,能不能再改回成为一个文学本,与电视片相吻合,同步出版。现在剧组都在第一线,就请我再辛苦一下出手改编。于是,我又用了一个多月,将70多万字的分镜头本,删繁就简,改成35万字的电视文学本,配上剧照,由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这即是电视剧的底本,它是一种集体再创作。


        4楼2012-12-25 19:36
        回复
          三、众人拾柴火焰高
          安徽省刘铭传研究会会长刘学宣,是刘铭传第五代裔孙。从1999年研究会成立以后,就为拍摄这部电视剧奔走呼吁,精神可嘉,但毕竟财力有限。欣颖世公司慧眼识宝,能够率先接受拍摄,令人感佩。但他们在实际运作起来后,同样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顿……
          好在刘铭传在安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淮军名将,好在他在百年后的家乡仍有着许许多多的知音。当刘铭传的剧本初稿送到金久余手里时,他立刻敏锐地捕捉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题材,在省委宣传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领导的影视中心立刻作为安徽牵头投资方进入联合摄制;接着,合肥市政府、荣事达集团,在得知拍摄信息后,也纷纷加盟。安徽人的戏,理应由安徽人充当拍摄主力军。“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刘铭传是合肥的骄傲、安徽的骄傲。随着央视的热播,刘铭传这位为了台湾舍生忘死、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做出卓越贡献的民族英雄形象,必将走进神州大地的千家万户。


          5楼2012-12-25 19:37
          回复
            我会相信的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2-12-26 13:10
            回复
              现在十年了,播了有十遍没有都是问题。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8-18 20:55
              收起回复
                我是看戏的......看戏的赞我


                9楼2015-10-13 16: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