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铺文侯吧 关注:7贴子:2,943

碧海军魂——中国海军军服演变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作者简介:陈悦,男,海军史专家,1978年出生,江苏靖江人。


IP属地:广东1楼2012-12-26 14:41回复
    (一)清末北洋海军时期
      军服,是一支军队外在的形象特征,也是一支军队自身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精心设计的军服,在增强军人的荣誉感、自豪感,以及提升军队士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军服设计、制度的演变,不仅对于制服制度本身具有借鉴参考的现实价值,而且一套套样式各异的军服背后,还蕴涵着军队发展的历史脉络。军队建设的更迭演进,军事思想的变迁进步,往往会一定程度具体体现到服装的变化上。因而,研究一支军队的服装演变史,也是从一个侧面研究这支军队历史变迁的途径。
       人类历史进入19世纪后,随着各种火器武备的大范围使用和战争样式不断向近代化方向发展,最初在冷兵器时代,主要起着防护作用的笨重铠甲,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轻便、设计独特,以识别为重要功能的近代化军服。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支完全采用近代化军事制度、训练样式,装备近代化武器的军种,海军在服装制度上也是最早引入近代化设计思想的军种。一个千年古国,在面临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叩门时,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尝试与努力。中国海军也就在这门户洞开、列强环伺之际,肩负着国家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呱呱坠地了。这支当时最古老国家的最新式武装力量,充满着西洋文化与民族传统的矛盾与融合,这支中国的海军,历经过亚洲第一的辉煌荣耀,流下过甲午僭师的血泪,又成为辛亥**炮火中,为民族争取自新的马前卒。曾经在军阀混战中一度彷徨失落,最终又融入了全民族浴血抗战的洪流中。回首中国海军走过的百年历程,一代代各具特色的军服恰好是各个发展阶段的天然缩影,在中国海军即将再一次向大洋进军的今天,回顾这支以“洋气”著称的军种的一段发展之旅,希望能带来更多关于这支海军未来的启迪。
      1882年样式
      作为一个拥有长达两万余千米漫长海岸线的濒海大国,中国的海上武装力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五霸争强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史籍中就开始有了关于水战、海战的记载。然而由于国家政策和战争实际需要的局限,当时一般被称为舟师、水师、水军的中国古代海上力量,大都活动在内水和近海,武器装备的进化也很缓慢,主要用于国内的平叛、内战,一直到清朝末年,仍然只是作为陆军的附庸而存在。
       1840、1860年,新兴的欧洲强国接连对中国发动了两次从海上而来的战争,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战术思想,都停留在古代状态的中国旧式水师,面对历经工业**成长起来的欧洲近代化海军,显得弱势和不堪一击。本着惩前毖后,巩固海防的目的,清政府逐渐开始了建设近代化海军的计划,中国的海军史也从此时由古代向近代跨越。从1866年在福州创建福建船政局,到1875年设立南北洋大臣,加速近代化舰队的建设,通过一系列的造船购舰,以及开设学堂培训海军专业军官的活动,至19世纪80年代,西方的报纸让就已经开始关注远东这支新兴的海上力量,将中国列入新兴的海军强国之列。
       此时的中国的近代化海上力量主要有广东水师、福建船政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4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成效最为突出也最受各方关注的,则是北洋大臣李鸿章一手创建,后来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一支国家海军的北洋海军。
       北洋海军在正式成军之前,称为北洋水师,包括军服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其他的3支近代化舰队略同,大都采用勇营的号衣。但是随着与西方海军的交流渐多,以及实际作业训练中的感受体会,这支师法英国海军,以蒸汽化舰船作为主要装备的舰队,在服装制度上,也一改中国上千年以来延续的“号衣”样式,开始向近代化方向过渡。
       1882年夏,为了辨等级、壮观瞻,与列强海军接轨,由时任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组织人员,在参考英国海军军服的基础上拟定起草,并经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颁行了中国第一部海军服装规范《北洋水师号衣图说》,而这可能也是中国第一部近代化的军服规范。


    IP属地:广东2楼2012-12-26 14:43
    回复
      这部图说中详细规定了北洋水师官兵的军服样式和着装制度,将军服分成官弁、洋枪队、水手夫役等三大类,每类又分为春秋冬季制服和夏季制服两种,对于军官还另有关于礼服的规定。整体来看,各种设计思想、服饰制度,与英国海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却又有着浓浓的中华文化特色,体现了当时中国文化居于强势地位时,对于外来文化的一种包容消化。
        官弁着装
        即军官、士官的着装。仿照英国海军的制度,北洋水师的军官制服在颜色上采用了海军蓝,当时称为石青色,这种色彩在当时中国的军队中是绝无仅有的。军服上衣和军裤的颜色面料保持一致,春秋两季使用线绒,夏季采用穿着舒适的宝纱,冬天使用厚重御寒的呢子。军靴则采用的是传统的薄底战靴。
         尽管颜色上参考了西式的制度,但服装样式却是完全中国化的。军服上衣为传统的中式马褂,袖口宽6寸,腰摆紧小,袖口、领口、衣襟、下摆都装饰有传统的镶边和云头图案,夏季用黑色绸缎制成,其他季节用黑绒布。配合这套制服,着装时军官还必须腰束皮带,携带指挥刀。
         饶有趣味的是,在使用西洋颜色制度、中式服艮装样式和裁剪的制服上,还有一处极为有特色的细节设计。制服的每边袖口装饰的3个空心云头图案内,引入了类似西方军衔符号的标识设计。但是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近代化的军衔制度,因而在参考西方海军的制度进行设计时加以了变通,改成了舰上的职务符号,分为统领、船主、驾驶、管轮、枪炮、帆缆、军医、文案等多个岗位部门。和参考西式颜色,引用中式样式的制服一样,参照西式军衔制度,却设计出了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识别图案。统领官即舰队司令,袖口的每个空心云头内用金线绣制3个古体的“寿”字,中央为长型,2侧为圆形,每袖3个云头内,共9个古“寿”字。舰长、大副、二副等航海军官的识别符号为长型的古“寿”字,区别在于数量的多少,例如舰长每袖7个古“寿”字(中央的云头内3个,两侧的各2个),而大副的只有6个(中央云头内比舰长减少1个)。管轮部门的军官则形象化地用圆形的古“寿”字识别,同样以“寿”字数量的多少来区别大管轮、二管轮等职务的高低。由此也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寓意,舰队司令的军衔上同时具有航海部门的长型“寿”字和轮机部门的圆形“寿”字,意在统领全局,知识全面。
         航海和管轮军官之外,其他具体技术军官的识别符号更为形象化。例如枪炮官的符号是方天画戟和红缨枪,医官的符号是灵芝寿桃和蝙蝠图案,帆缆官的符号则为中国结,文案的符号干脆是毛笔、宣纸,同样也是通过数量多少和图案的丰富程度不同,来区别职位高低。即使今天看来,这些设计的理念也相当精彩,看着极具民族特色的军衔标识,会心一笑之余,也能引来关于文化传统底蕴的思索。
         和很多影视作品表现的不同,北洋海军的军帽在清末的官吏军队行列中,也是独树一帜的。考虑到舰上舱房狭小、机器众多,为了方便起见,北洋海军军官春秋冬季在舰上配发的军帽实际是一种小帽,这种帽子又称为便帽,民间则形象称为瓜皮帽,与当时官员使用的斗笠状的凉帽和船形的暖帽相比,更适合舰上活动。海军军官的小帽为黑色毡制,帽边镶嵌一圈黑边,帽顶则根据官员的品级,镶嵌顶戴珠子。军官的夏季军帽则完全学习西方,采用进口的圆顶草帽,帽檐宽约5寸,帽子上钉一道黑飘带,文字为英文的“大清帝国海军”。以往有研究者认为头戴草帽,是北洋海军落伍于时代的表现,实际是一个极大的误会,因为舰上夏季服务至为艰苦,由英国海军首倡,海军夏季均使用能够遮挡烈日的草帽,当时因为草帽帽檐容易遮挡视线,官兵们都习惯将帽檐向上折起,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现代西方国家海军水兵使用的盆形水兵帽。因而头戴进口的草帽,非但不是落伍的象征,反而证明了这支海军已经非常西洋化。



      IP属地:广东3楼2012-12-26 14:46
      回复
        1888年样式
          1888年12月17日,随着北洋海军舰船的日益增多,在北洋大臣李鸿章及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奕擐的有力推动下,清政府批准施行《北洋海军章程》,标志着作为法定国家海军的北洋海军正式建军,北洋水师这个名词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在《北洋海军章程》中,列有专门的冠服规范,可以视作是对1882年样式的解释和修订补充。这部分内容同样分为军官和士兵两个部分。
          军官服
          《北洋海军章程》中关于军官冠服的部分,只是重申了服装的穿着规范。规定海军的大小官员,平时穿着行装(军服)。在庆祝皇帝太后生日的万寿圣节,以及元旦、冬至等时令节气,应穿着礼服,如果刚好节庆时因公在岸,则和岸上官员一样,穿着朝服。
           然而,从现存的一些有关北洋海军的历史照片来看,北洋海军的军服在建军之后曾发生过一些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是着装的样式。从留存的照片看,已经出现了蓝色军官服和白色马裤的组合,即西方海军中标准的半白服搭配法,这种着装样式应该可以认定是在舰服务时的常服,与全蓝色的穿法可以混用。
          其次是军衔标识。可能是因为存在难以识别等缺陷,早期在镂空云头里标识职位的做法被取消。原先装饰在袖口的云头更改为简单的黑色镶边,而云头内那些复杂多样的职位图案则进化为简单明了,更类似西方海军的军衔标识。新出现的军衔标识仍然装饰在军服的袖口,位置较高,接近肘部。最初是金线绣制的龙纹,军官一般为双龙戏珠纹,龙珠颜色的寓意目前只有一份北洋海军水兵的口述可以研究,这位名叫苗秀山(1873—1962)的北洋海军水兵,在1961年10月13日接受研究者戚其章先生采访时称,“当官的都穿青纱马褂,边上带云字,级别以袖口上分:炮手是一条金色龙;管带、大副、二副都是二龙戏珠,但珠子颜色不同。管带的珠子是红色的,大副的珠子是蓝色的,二副的珠子是金色的”。但这一说法仅是孤证,而且出于低层水兵的理解,是否可靠属实,抑或是龙珠的颜色是否会与顶戴颜色一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另根据存世照片推测,在甲午战争前夕,为了进一步与西方海军接轨,北洋海军的军衔标识又发生了变化。在原先的龙纹军衔符号之下,增加了完全西洋化的金线袖饰,即所谓的金杠。以金线的宽窄、数量来区分军衔职务的高低,比照清末新建海军的《海军旗式及章服图说》中相关记载,可能的标准是:高级军官(提督)为1宽道,舰长为4中道,由此类推,直至1窄道。
          水兵服
          水兵服的制度在《北洋海军章程》中没有太大变化,主要是更换了原先用金线绣在领口绣字以区别所在舰只的做法,改在上衣的胸口增加一块方形的补子,左襟为“北洋海军”,右襟则是军舰的名称。
          洋员制服
          北洋水师从组建开始,就雇佣了大量外籍顾问,正式建军后,外籍雇员的人数也逐渐增多。但是对于外籍雇员的服装样式,并没有专门的规范,而听任随意自便。很多外籍顾问,如曾任海军总查的琅威理等,可能出于对自己国家海军军官身份的自负,对穿着本国的军服有一种油然的神圣感和荣耀感,因而通常是仍旧身着自己国家的海军制服,而在袖口自己国家的军衔之上,加上在北洋海军获得的军衔符号,以显示在国外服役的特殊经历。然而也有一些外籍军官不按此例,而是直接穿着北洋海军的制服,例如北洋海军“镇远”舰的美国教习马吉芬。这位安纳波丽司海军学院毕业的美国人,参加过黄海海战,战后因伤返国,耳闻目睹当时西方世界一片褒日贬中的言论,为自己曾经服务过的北洋海军忿忿不平而四处讲演,述说中国海军的真实情况。但马吉芬义愤填膺为中国海军仗义直言的行为,很多时候都被讥讽为精神不正常。1897年2月12日,在他所尊敬的丁汝昌提督和私交甚好的友人杨用霖自杀后的2周年纪念日,这位曾经和北洋海军一起奋勇作战的美国人,想到他那些英勇的中国战友,如今却因为战争失败而得不到公正的评价时,于悲愤中拔枪自杀。遵照他的遗嘱,马吉芬下葬时身着一套北洋海军的制服,而棺椁上则覆盖着黄底青龙海军旗。个中的寓意,从他的墓志铭上就一目了然:“谨立此碑以纪念一位虽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把生命献给了另一面国旗的勇士。”一个自己曾为之浴血奋斗过的国家的军服,对于它的主人而言,是无上的荣耀,象征和自己的价值归依。
           北洋海军,是中国创建近代化海军最初的努力,和这支军队本身具有的中西交融的特点一样,北洋海军的制服设计也充满了两种文化交汇的特征。这种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军服样式一直持续使用到甲午战争结束后,在清末新建海军时,被完全西式的军服所取代。然而这种服饰文化的影响力一直在中国海军中持续,龙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海上英雄的缩影,从北洋海军时代开始成为中国海军的象征,时至今日海峡对面的“中国台湾海军”的制服上,依旧还能找到双龙戏珠图案的独特标识。




        IP属地:广东4楼2012-12-26 14:46
        回复



          IP属地:广东6楼2012-12-26 14:49
          回复
            (三)清末新建海军时期
              接连遭遇了甲午、庚子两次对外战争失败的清政府,在内外交忧之际,被迫决定对国家政体予以改革,1905年宣布准备实行君主立宪制。全社会预备立宪的热潮中,自同光新政肇创的中国海军此时也开始了变革。1907年,根据清政府改革中央政府官制的方案,传统六部之一的兵部被改为了陆军部,势力弱小的海军则屈居陆军翼下,暂在陆军部内设置海军处加以管理。同时,为了扩充海军,清政府还分别制定了多个海军建设方案,其中最宏伟的一部,计划12年投入1.2亿两白银,扩充一支包括6艘战列舰,总排水量11.7万吨的舰队,之后由于经费束缚大都不了了之。
              1908年11月14、15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已故醇亲王奕譞的孙子溥仪继皇位,生父小醇亲王载沣任摄政王,控制朝政,一批满族年轻贵胄开始走上政治舞台,接掌军国重权。摄政王的六弟,富态的郡王衔贝勒载洵受命全面重建国家海军,与原北洋海军旧将萨镇冰一起出任筹办海军大臣,中国近代海军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新建海军时期。
              载洵与萨镇冰上任后,在创设机构、改革舰队编制,以及四处考察的同时,根据当时陆军学习德国、海军学习英国的模式,对于海军的军服开始了全面革新。1909年8月20日,载洵首先奏订海军军衔的级别名称,新的海军军衔制度模仿自陆军,分三等九级,于西方的将、校、尉三等军衔相对应。一等为: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二等为: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三等为:正军校、副军校、协军校。为与陆军有所区别,在军衔前各冠以海军两字。
              在这套军衔制度基础上,8月24日载洵奏请清政府颁行了中国近代海军史上新的一部海军着装规范。这部名为《海军旗式及章服图说》的服装制度,在中国海军军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同当时正在学习西方进行西化改革的国家一样,海军的军服样式都一改以往的中式风格,完全效仿英国海军。
              军官着装
              新规范的军官着装分类与英国海军一样,分有大礼服、常礼服、公服、常服、夏服等名目,春、秋、冬季服装的主色调为近乎黑色的深蓝色,夏服则为白色,四季间有上蓝下白的半白服。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主要以当时海军的礼服为例,对这种全新的军服样式加以介绍。
              军帽
              海军礼服的礼帽分有两种,一类是重大场合配合穿着大礼服时戴的欧式三角帽,及俗称的拿破仑帽。另一类是欧式的大盘帽,配合穿着常礼服时戴,大盘帽为深蓝色,帽子上的装饰非常华丽,大致可以分为帽徽、帽檐、帽墙三处。首先是军帽的帽徽,这是中国海军服装历史上首次出现帽徽的规范,帽徽为金线绣制,图案设计极有特色,从帽徽中央的海军锚图案,环绕陪衬的橡叶装饰都可以看到英国皇家海军帽徽的影子,另外在英国皇家海军帽徽顶部皇冠的位置上,替换成了金龙戏珠图案,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是帽檐,海军军帽帽檐的材料为黑色漆皮,帽檐上根据军官职衔的高低有不同的装饰:一等军官(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的帽檐上下两边都装饰有金桂叶,与英国皇家海军的制度相仿;二等一、二级军官(正参领、副参领)帽檐上只有下边装饰金桂叶;二等三级军官(协参领)军帽帽檐没有金桂叶装饰,而是在上下边各镶一道金线;三等一、二级军官(正军校、副军校)帽檐只有下边镶有金线;至于最低等级的三等三级军官,帽檐上就不在作任何装饰。
              最后是军帽的帽墙。一等军官的帽墙上镶一宽道金线,二等军官镶二中道金线,三等一二级军官镶一中道,三等三级军官则无此殊荣。为示区别,海军中一些专业职能的军官帽墙上的饰线采用了其他颜色,根据规定,轮机部门的军官用蓝色线,军医用红色线,会计书记用银色线。
              除了上述三处装饰外,军帽上还装有黑色皮质风带,无论职衔高低并无区别。清末新建海军的常服帽与礼帽略同,主要的区别是帽墙上没有饰线,帽徽也改用图案简单的小帽徽,为圆形,由外至内分别是黄、蓝、红三色圈,三道色圈交接处各用金色勾边。



            IP属地:广东12楼2012-12-26 15:44
            回复





              IP属地:广东18楼2012-12-26 16:42
              回复
                (七)抗战时期傀儡政权海军
                   伪满海军
                  1931年9月18日,日国关东军入侵中国东北全境。守土有责的东北军不战而走退往关内,东北三省遂沦入日寇的铁蹄蹂躏下。
                  侵占东北大地后为了强化统治、充分调动中国东北的人力物力资源,日国政府扶植建立了傀儡政权满洲国,由清逊帝溥仪出任执政,作为儿皇帝代行殖民统治政策。1934年满洲国改称满洲帝国,执政改称皇帝,傀儡政权的面目初具。配合满洲国的傀儡统治,日国军方允许其名义上拥有一定规模的武装力量,分为陆海二军,满洲国陆军的实际指挥权归属日国关东军,海军的指挥权受制于日国海军驻满洲临时海军部。新建的伪满海军前身是中国东北海军的吉黑江防舰队,“9·18”事变爆发时这支用于内河防御的舰队因为无可逃避而滞留内河,除部分官兵上陆参加**军队外,其余在舰队长尹祚乾率领下投敌。最初被称为满洲国江防舰队,后来因为日国海陆军不和,日国关东军从海军手中夺走这支舰队的指挥权,改称满洲国江上军,其主要的任务是在黑龙江、松花江等内河巡弋,防备苏联红军。
                  这支活动在内河的傀儡“海军”虽然指挥权最终收归日国关东军所有,然而在服装上却仿照日国海军制定了详细的制度。伪满海军军服的种类名目与日国海军极为相似,分作正装、礼装、通常礼装、军乐队礼装、军装等5种,各种又区分春秋冬季制服与夏服两类。
                  正装、礼装、通常礼装等为军官制服。正装的样式与欧式海军的大礼服一样,军帽采用拿破仑式三角帽,上衣为竖领燕尾服,配带穗肩章与袖章,军裤与上衣同色,边镶金线。由于伪满政权的特殊性,这套粗看似乎平平的礼服设计上还存在着大量有别于欧式海军军服的独特细节。首先是军服的颜色,军帽、军服、军裤使用的是一种与高梁颜色类似的深紫红色,称为深绀色,联系到满洲国的国徽就是东北特产高梁花的图案,采用类似高梁的颜色作为军服色可谓别有意义。其次军服的袖章符号有别于欧洲海军和此前的中国海军,而与日国海军的设计几乎完全一致,将官军服袖章上采用2宽道金线代表阶级,欧式海军用来代表将官阶级的1宽道金线则用作代表校官阶级,尉官不用宽道金线,此外另加1—3道表示具体级别的窄金线以及金色圆环,诸如上将为2宽道金线加3窄道金线之类。由于“皇帝”溥仪是满洲国海陆军名义上的最高统帅,配合礼仪需要,溥仪也可穿着海军礼服,袖章的标志是3宽道金线和3窄道金线。最后满洲国海军大礼服上的肩章设计也较有特色,肩章的底板上是龙纹图案,表面安缀的符号包括满洲国的国徽图案以及用来区别职衔高低的海军锚、梅花星图案。
                  着装制度中的礼装、通常礼装对应实际就是礼服、常礼服,大致式样与正装相同,区别主要是上衣采用大翻领的大褂取代竖领燕尾服。另外通常礼装上还不佩戴肩穗,配套的军帽也改作大檐帽,帽子颜色和军服相同都是深紫红色,帽徽图案由海军锚、满洲国国徽以及梅花叶组成。
                  满洲国海军军服中称作军装的实际就是军常服,样式与同时期的日国军服和南京政府海军军服类似,上衣竖领暗扣,衣领上佩戴设计模仿日国海军的领章,上衣春秋冬季为深紫红色,衣领处沿前襟到下摆等衣服边沿处镶嵌绿色镶边,配套使用与通常礼装相同的大檐帽。夏季改作全白色军服,大檐帽上罩白色帽罩。穿着军常服时,军裤与上衣保持同色。
                  满洲国海军的水兵没有礼服等服装,只配发军装即军常服。军帽是平顶无檐的欧式水兵帽,春秋冬季深紫红色,夏季罩白色帽罩,帽墙上钉一圈黑色飘带。水兵服上衣套头衫式,开V字领,春秋冬季深紫红色,夏季白色(夏服袖口有深紫红色镶边),与水兵服同时使用的披肩春秋冬季是深紫红色,带2道白色边装饰,夏季披肩白色,带2道深紫红色边装饰。


                IP属地:广东24楼2012-12-26 16:52
                回复






                  IP属地:广东26楼2012-12-26 16:54
                  回复




                    IP属地:广东27楼2012-12-26 16:55
                    回复
                      (八)南京国民政府抗战胜利时代
                        1945年9月3日,在盟国强大的政治军事攻势下,日国法西斯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中国战区的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接受日寇投降的座席中,身着全白色制服的中国海军总司令陈绍宽尤为引人注目,这一刻标志了经过不懈斗争的中国海军迎来了胜利和复兴的曙光。
                        抗战胜利时,中国海军幸存的舰只总吨位仅剩下数千吨,为了恢复振兴海军,一方面接收日国赔偿的军舰,一方面派出官兵赴英、美训练,准备接收英美捐赠的战舰。然而就在百废待举之际,自清末以来主导中国海军的闽系军官集团遭到冲击,首领人物陈绍宽辞去海军总司令职务,蒋中正撤销海军司令部设置,改设海军署,全面改组海军削弱闽系势力,以加大对海军的控制力度。
                        配合海军的改组,1946—1947年间,南京政府海军陆续开始启用了一套新的军服制度。新军服制度大体上与南京政府此前的海军军服类似,另外加入了大量美式军服的设计元素,抗战中关系愈走愈近,被南京国民政府倚为靠山的世界强国美国,此时已取代英国、日国,对中国的军事建设发挥强大的影响力。
                        海军军官服仍然和此前一样,分为大礼服、礼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各项礼服的样式完全没有改变,军官大礼帽、大檐帽以及帽徽也与此前相同,变化较大的主要是海军军官的常服和军衔设计。
                        海军军官常服仍分为春秋冬季和夏季两类,夏季常服上衣是白色立领样式,衣襟前钉一排5颗铜钮扣,配套戴肩章不戴袖章。和上衣一样,军裤和皮鞋也是全白色,军帽上罩白色帽罩。军官的春秋冬季常服变化最大,上衣深蓝色,式样一改以往立领暗扣的设计,变为西服领双排扣(每排3颗钮扣)样式,袖口缝金线袖章,与美国海军军官常服相仿。春秋冬季常服的军裤也为深蓝色,配黑色皮鞋,与以往的着装制度不同的是,大檐帽也和夏季常服一样,套白色帽罩。
                        1946年军服上出现的军衔标记和此前南京政府海军的军衔符号相比,变化较多。以下分肩章和袖章分述。
                        军官服的肩章主要配用在夏季制服上,其中将官肩章的设计仍保留着南京政府前套海军军服上的很多痕迹,主要由十二角白日星徽和双锚符号以及区别军衔高低的将星符号3部分组成,十二角白日星徽和双锚符号不变,从海军代将(类似西方的准将)至海军上将,将星的数量分别为1—4颗。
                        海军校官以下的军衔标记已基本美国化,肩章上除一个青天白日图案外,剩余用金线的宽窄、数量区分军衔高低。海军上校为4中道金线,中校为3中道,少校2中道1窄道,上尉2中道,中尉1中道1窄道,少尉1中道。海军士官的军衔符号是在1中道内再分隔出数量不等的竖窄道,海军一等佐3竖窄道,二等佐2道,三等佐1道。
                        春秋冬季军官服上的袖章仍然是欧式海军的传统,以金线的宽窄和数量区分军衔,另外在金线之上装饰一个金色嘉禾圈。将官的袖章为1宽道金线和数量不等的中道金线的组合,从海军代将至海军上将分别为1宽道加1-4中道金线。海军校官以下金线的样式和肩章相仿,海军上校为4中道金线,中校3中道金线,少校2中道1窄道,上尉2中道,中尉1中道1窄道,少尉1中道,其他如海军士官的也与肩章相仿。



                      IP属地:广东29楼2012-12-26 17:02
                      回复

                        除上述的军服之外,1946年之后的中国海军中,还出现了一种非常特别的军官便服,直接选用的是美国海军的棕黄色西装领军便服,主要用于作训时使用。选用这种服装或许是为了实用需要,亦可能是从美国过剩的军需物资中便宜获得的,其真实原因究竟如何,尚需进一步探讨,另外穿着这种军便服时,会在西服领上佩戴领章。
                          抗战后新军服中的水兵服较之抗战前基本没有变化,唯有的区别是臂章的设计有所修改。水兵的臂章底子颜色与制服的颜色匹配,即春秋冬季穿着深蓝色制服时,臂章的底色就是深蓝色,识别图案为金色,夏季白色制服时,臂章底色则是白色,识别图案为蓝色。其中练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的臂章符号与清末北洋海军时期的图案相仿,练兵为2个圆圈,和北洋海军的练勇类似,上等兵至二等兵分别为3—1道金线,与北洋海军的水手类似。兵之上,上士、中士、下士臂章的主图是交叉的2个海军锚,区分级别的符号是海军锚上方的星徽,下士为1颗五角星,中士是2颗五角星,上士是1个十二角白日星徽图案。
                          伴随抗战胜利、海军改组而出现的这套海军服装制度颁行未久,中国海军刚刚在复兴之路上蹒跚起步,便被卷入了内战的漩涡。1949年2月13日凌晨,1艘用树枝稻草遮盖伪装的军舰悄然抵达连云港解放区,宣布起义,由此原民国海军的一些人员、舰只接连起义,投向新生的人民军队,他们身着的军服也逐渐变为人民海军军服。剩余的民国海军则跟随节节败退的南京政府,最终驶向了孤岛台湾,1946年后诞生的这套海军军服在海峡对面仍然延用了下来。中国海军的一个新的时代就此开始。



                        IP属地:广东30楼2012-12-26 17:03
                        回复
                          (十一)人民海军55式军服.士兵服
                            人民解放军1955年实行的军衔制度中,土兵的军衔分士、兵2等,包括海军上士、海军中士、海军下士,以及上等水兵和水兵。士兵的新军服设计较之军官服大为简单,但也体现出了苏联化和正规化的特色,其军服类别包括礼服、常服两大类。
                            士兵礼服
                            55式海军军服中的土兵礼服,属于全白的舰上礼服。与礼服配套的军帽仍然是50式军服采用的苏式水兵帽,只是帽墙黑色飘带上的文字发生了变化,变为从左向右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字样,字体也不再是50式采用的正体字,而是改作了简化字。礼服的上衣是套头衫,裁剪样式与50式水兵战士服相仿,有所区别的是,披肩和上衣袖口的白色条纹,从50式的3条增加到了4条。水兵服披肩上装饰数量如此之多的白色条纹,在世界海军领域实属一种奇观。
                            55式士兵礼服采用肩章作为军衔识别标志,图案内容模仿了苏联海军军服。具体为黑色底绣金色线,上士是1道很宽的金道,中士是3道窄线,下士是2道窄线,上等兵1道窄线,水兵(即列兵)肩章上是1个海军锚图案。
                            士兵常服
                            除礼服外,海军士兵平时穿着的是常服,其具体式样与礼服相同,色彩搭配上略有区别。夏季的常服上衣白色,军裤是藏青色。春秋冬季军服,上衣和军裤均为藏青色,军帽帽瓦也改作藏青色。
                            别具一格的是,由于苏式水兵服领口的V字开衩太大,这种粗犷的风格,显然不符合中国人的着装习惯,于是人民解放军55式海军土兵服上出现了奇特的服装配饰—护胸,用蓝白条纹相间的护胸遮挡住V字领的开口部分。
                            岸勤士兵服
                            55式军服制度中,出于方便作业的考虑,还为岸上勤务的海军士兵单独设计了一种军服。岸勤士兵服的裁剪式样与同时期的陆、空军常服相同,四季采用的都是人民海军传统的中山装式,军服的颜色上下都是藏青色,以与陆、空军相区分。军衔符号分为领章和肩章两类,夏季制服上佩领章,其余时候佩肩章。
                            类似海勤士兵服上衣胸前V字领所带来的不适应,岸勤士兵服的着装中也有一件散发着苏联风味的配件,即军帽。岸勤土兵冬季的防寒帽还属较为传统的设计,而其余季节的军帽选用了苏式的船型帽,颜色与军服相同,帽子顶部镶嵌一圈白色牙线。解放军对于这种应该歪戴的“怪模怪样”的帽子无从适应,大都已正戴处理,其别扭的形象成为这一时期军服着装中的一个小小的不和谐画面。
                            人民解放军海军的55式军服自55年国庆节陆续开始配发,逐渐改变了军队对外的整体面貌,是人民解放军朝向正规化建军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成为了之后人民解放军军服样式风格的开山之祖。然而不应忽略的是,这套军服中也存在着识别符号过于繁琐、部分军服的设计未能联系民族特色加以改良等不足。


                          IP属地:广东41楼2012-12-26 17:26
                          回复
                            (十二)人民海军65式与74式军服
                              65式海军服
                              旨在体现官兵一致的无产阶级**传统,1965年5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做出决定,取消人民解放军的军衔制度,自55式军服开始逐渐成熟、完善的各种军衔徽记设计退出历史舞台。与之相配套,5月24日,国务院即公布了一套全新的军服制度,并通知于当年的6月1日正式施行。按照人民解放军军服的命名传统,这套诞生于1965年的军服规范,称为65式军服。
                              与陆、空军制度的变化相比,人民解放军海军65式军服较55式军服的变化最大,可谓面目全新,完全清除了苏式海军服装传统的影响,干部、战土服都改成了人民军队传统的中山装、解放帽样式(女军人的军服采用西装领口上衣,无檐圆形软军帽),与65式陆、空军制服相同,而且不再有礼服、常服等服装种类,只有单一的一种制服,显出了极为朴素的风格。
                              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制服整体颜色为蓝灰色,以区别服装裁剪样式完全相同的陆、空军制服。军帽统一是解放帽,帽徽改用三军统一的红五星徽,材料为铝制烤漆,这种帽徽诞生于江西苏区工农红军时代。军服采用工农红军时就曾使用过的中山装式样,棉布面料,前襟钉5颗棕褐色胶木钮扣,服装上不再有任何军衔符号、徽记,只是在衣领上装饰了红色领章,与帽徽一样,都是仿工农红军时代的军服,有所区别的是,在领章的反面还印有供填写部队番号、姓名、血型的表格,用意与西方军队的“狗牌”相同。



                            IP属地:广东43楼2012-12-26 18:41
                            回复
                              74式海军服
                                1974年5月1日,人民解放军的军服样式部分恢复到65式军服诞生以前的状态,这一对65式军服的改良样式,又可称为74式军服。
                                74式军服取消了65式军服官兵一式的设计,重又分为了干部服、战士服。同时改变了65式军服四季一式的单调外观,重新按照春、秋、冬和夏季,在色泽搭配上有所区别。74式海军干部服的军帽改作了类似55式的大檐帽,帽徽仍然还是65式的红色五角星。其中春、秋、冬季军帽帽顶为藏青色,缀有白色牙线,帽墙、风带均为黑色。夏季军帽的帽顶戴白色帽罩。
                                海军干部服的服装裁剪和65式基本相同,领口还是装饰红领章,只是色泽搭配进行了变化。春、秋、冬季军服上下均为藏青色,夏季军服则改作上衣白色、军裤藏青色的苏式半白服设计。
                                74式海军战土服的军帽改回了55式的苏式水兵帽,春、秋、冬季帽顶藏青色,缀白色牙线,夏季戴白色帽罩,均佩65式的红五星帽徽。帽墙钉一圈黑色飘带,飘带上的文字仍然是简化字“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但是改成成本较低的金粉印刷,不再使用刺绣。非常突兀的是,在极左思维下,一方面由于过于“洋气”的水兵帽在当时的审美氛围中显得格格不入,另外根据欧式水兵帽飘带的历史渊源是纪念特拉法尔加海战中阵亡的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这一寓意,“四人帮”以不能为帝国主义披麻带孝为由,将水兵帽上的飘带缩短,不再有飘在脑后显得“洋气”、“张扬”的部分,而只围绕帽墙一圈。
                                战士服的上衣再次采用苏式的套头衫,样式与55式基本相同,也是V字领,带披肩,只是在原先肩章的位置上,改佩戴2块全红色的肩章,用意与65式军服的红领章相同。74式战士服春、秋、冬季上下均为藏青色,夏季则是上白下蓝的半白式。
                                1976年,74式军服再次改进,水兵帽后的飘带得以恢复,同时海军战士夏季增发短袖衬衫。伴随着政治运动出现的65式军服在数次改良后逐渐淡化着最初的设计,中国海军的制服即将迎来又一次全面变革。



                              IP属地:广东45楼2012-12-27 09: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