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旦吧 关注:121贴子:1,274
  • 2回复贴,共1

京剧杨门女将赏析(贾怀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杨家将的故事发生在宋朝,其故事并不见于正史,与《呼家将》《岳家将》合称为“三碗酱”。中国戏曲和曲艺舞台上取材于杨家将的剧目很多,如老生主演的《碰碑》,老旦主演的《太君辞朝》青衣主演的《挂帅》,刀马旦主演的《穆柯寨》,花旦主演的《打青龙》,以及武旦武丑主演的《挡马》等。《杨门女将》也取材于此。

故事讲的是镇守三关的杨门第四代杨宗保殉国,焦孟二将回府报信,偏遇上佘太君为杨宗保庆祝五十寿诞。柴郡主和穆桂英先知噩耗,意欲隐瞒,但在寿堂上为太君察觉出异样,最终追问出来。太君悲痛万分,为宗保设下灵堂,宋王亲临祭奠。灵前太君请缨,后来百岁太君挂帅出征,得胜还朝。剧中人物有佘太君,穆桂英,七娘,文广,焦孟将等主要人物。戏曲舞台上以这个故事为题材的剧目有《百岁挂帅》,《五世请缨》,《十二寡妇征西》等,而京剧《杨门女将》的改编来自于扬剧《百岁挂帅》(1959年扬剧《百岁挂帅》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电影)。

京剧《杨门女将》由中国京剧院改编首演,其中佘太君由王晶华扮演,演出后受到内外行的认可。后来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将此剧拍成电影,现在也成了中国京剧院的保留剧目和各院校的教学剧目。很多老旦名家都上演过此剧,值得一提的是王玉敏先生曾为周总理演出过此剧。

佘太君这个人物在戏曲史上多由老旦扮演,当然《佘赛花》《七星庙》等描写她年轻少女时期的戏除外。佘太君这一角色是老旦行当当中乃至是剧史上都比较特别的人物。首先她如关公一样似乎有点被人们神话了。百岁还能挂帅杀敌,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是人们对她的一种敬仰,和对她那种忠君爱国的精神的敬仰和爱戴拥护。京剧里佘太君由老旦扮演的剧目有《雁门关》,《战黄花》,《太君斩子》,《太君抗婚》,《太君斩夫》等剧。

佘太君在老旦行当当中又异于别的老旦。首先她是武将,老旦当中的武将并不多见(挂帅的老旦只此一人),同时她又是一个诸葛亮一样的智者,且久经沙场,有着很丰富的战场经验。其次她又有一颗忠君爱国的赤诚之心。在扮相方面:穿蟒,戴帅盔,坐帐点将。在气质方面:是三军统帅,透露出英武之气,经历过亡夫丧子丧孙之痛,国仇家恨在身。复杂的经历及情感,让这个人物有着很大可塑性,有戏可做。所以佘太君一角在人物的性格气质,扮相做派方面都有特殊的一面,塑造这样一个人物要全方位的去理解和演绎。

京剧的戏曲电影《杨门女将》由王晶华老师主演,王晶华老师的表演和演唱都富有激情,以情带声。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王晶华老师也塑造过很多的佘太君形象,如《太君抗婚》,《六郎探母》等戏。在《杨门女将》一剧中,王晶华老师有着很多的创新和借鉴,为丰富老旦行当的表演,为塑造佘太君这个传统的戏曲人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楼2012-12-26 20:09回复
    王晶华老师的创新与借鉴

    一,

    (1)灵堂一场:佘太君唱西皮原板历数杨家儿郎的时候,当唱到“李陵碑碰死了我的夫君”的时候,“碑”字用了一个嘎调,充分地体现出了人物当时悲愤的心情。京剧的嘎调多用在句首或者句末,多为西皮的摇板和散板句中所用,为的是突出剧中人物紧张或者激昂的情绪。然而在这句上板的唱腔里,在通常情况下不可能出现噶调的地方用了一个嘎调,却更好的突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也展示了演唱者高超的演唱技巧。

    (2)校场一场:众人唱粉蝶儿,“浩荡荡挂帅出征,保国家还看我忠烈杨门”。一般点将的程式都是,发点,然后元帅上场,唱点绛唇然后接合头,归位念诗。这里把点将常用的一人唱点绛唇换成众人唱粉蝶儿,更加的突显出了杨家浩荡的军威和气势,给观众一种振奋和鼓舞的感觉。在舞台的调度和唱腔上不能不说这也是别开生面的一笔。

    (3)巡营一场:《巡营》一场是京剧新的发挥,原来的扬剧并没有。在设计这段唱腔的时候,王老师的二黄导板吸收了马派《借风》的导板,很好地体现出了月夜的那种凄冷寂静的环境和人物内心的忧思。原来在扬剧中太君是个排在第二,三号的人物,此剧名为《百岁挂帅》。但挂完帅以后就基本没老旦什么戏了,既不交锋,也不划策,没有重点地突出主要的人物。而京剧增加的一场《巡营》不仅增加了这个人物的分量,而且也鲜明了“挂帅”的主题,更加全面地体现出了佘太君的智谋与胆识。
    二,
    寿堂当中一场的念极富有情感和人物色彩。当佘太君看见桂英酒醉的时候,心中便开始有了“莫不是风波陡起在三关上”的疑问,并通过一连串的发问去证实自己的猜测。佘太君问“你二人到底回来作甚?”此时柴郡主抢答道:“他们是为宗保寿辰而来。”佘太君念,“为娘未曾问你。”这几个字王老师念得不重,但又那么的毋庸置疑,很恰当地体现了佘太君的那一丝埋怨和责怪,但由于君臣礼仪所碍又不便表露出太多的不满的那种情态。在接下来的两个“宗保可好?”第一个念的急促,因为佘太君急切的想知道到底怎么了。当听到焦孟支吾的回答时,佘太君心中有了一丝不安,生怕得到不好的消息。于是慢慢地,小心翼翼地问出第二个“宗保可好?”疏密得当,轻重分明,对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语气。对焦孟是命令式的,强硬的,对郡主是柔和的,有着君臣间的尺寸。所以很好的体现出了太君的机敏老辣,又体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身份。

    三,

    (1)在寿堂下场的时候,太君念两句对儿“国仇家恨终当报,不灭贼寇恨怎消”,然后在冷锤里抓袖,转身,背袖。体现出了佘太君对敌人的痛恨和誓要报仇的果断和决绝。这个身段则完全是老生的,用在这里给观众的感觉就特别合适,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当时的情境。有的演员看这个身段帅,便让在甘露寺里的吴国太念完引子以后然后也用个抓袖转身。这个身段用在甘露寺里的情境和人物就有点东施效颦的意思了。

    (2)在巡营一场的几个夺头和浪头当中的身段也是根据人物的需要设计的,充分的体现了演员运用一切的艺术手段去塑造人物和丰满人物的艺术造诣!


    2楼2012-12-26 20:11
    回复
      小贾特别说明:
      “在我的署名后面另起一行写上
      牧子粗陋,加之临作仓促,难免有未尽详查之处,谬误再所难免,欢迎方家指正!”


      4楼2012-12-26 2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