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泉县志》记载:八沟,其年不知几何,金元有居户,明人口逾千。镇中平地瀵泉,汩汩而响,终年不冻,遇涝不溢,遇旱不损,水尤清冽,饮之爽口,可驱肝火,可温寒凉。八沟因泉而名,是谓平泉,民间有俗语,曰:平泉像条船,早晚下江南。
平泉像条船,早晚下江南,是俗语,也是歌谣,在平泉流传了多少年,不得而知,也许就与平泉的历史相仿佛。至于它的含义,无人能说得出,也许就是句谣儿,并无什么意义。它虽是俗语,却有韵味儿,很是上口,人们也就有意无意地常挂在嘴上,说来说去,便有了历史。”平泉像条船,早晚下江南,平泉像条船,早晚下江南”,的确很好听似的。从平泉人心里看,它又不似单是谣儿,好像有些谁也讲不清的意味儿在里面。谣儿本是民间的东西,而民间的东西一旦有了历史,就非同一般,定会生出许多说道,演出许多事端来。这谣儿便如此,说的人多了,说的历史久了,总会有人去玩味儿,这一玩味儿,便有了说法,一传俩,俩传仨,说法成了人人关心的一种关乎平泉兴盛衰亡的征兆。清初时候,说这谣儿出自明朝重臣刘伯温之口。据说,有一年,刘伯温受朱元璋指派率军北伐鞑子,追击中便到了平泉这一地方。征战间隙,刘伯温走山行水,察看平泉的山形走势,水径流向,顺口说出这两句话来。当时,讨伐鞑子的当口,兵荒马乱,谁也没在意这两句话,只是觉着“下江南”很新鲜,便渐渐传开来。后来,有人觉得它不单是谣儿,再想探问刘伯温时,刘伯温早已南归死去多年了。于是,就有人想到烧饼歌,以为在那里能探出究竟,便找来高人查看,结果自然是不甚了了,也就只好作罢。但这谣儿出自刘伯温之口似乎成了定论,不再有人怀疑。谁都知道,刘伯温是几千年中少有的几个能谋善断、未卜先知之人,这谣儿出自他口,定不简单,只是后人愚钝,不解其意罢了。
事情便就这样,越是难解其意,便越有人想弄懂它,于是,猜也罢,测也罢,渐渐有了关于它的种种皆说。如同历朝历代总有人为礼易春秋作注作疏一样,百年注不完,千年疏不透,车载马驮,汗牛充栋,注疏与注疏之间却有很大的差异,原因就是注疏者对它的理解并不相同。礼易春秋是圣人之书,与百姓的关系并不大,尽管人们争论得很厉害,却并不影响百姓的生息。但这谣儿不同,刘伯温的意思定是要告诉人们一些关乎平泉未来的征兆。这么一想,人们突然明白,再不能将它当作随便说的谣儿了,于是就有人纵察平泉千秋历史,横看八沟坤舆势形,结果也慢慢有了一定,并被平泉人认同接受。结论也不是哪一个人做出来的,而是一定历史一定时代的产物,也随着历史的演变有一定的变易性,时代不同,结论各异。仔细说来,结论也不是什么结论,很可能是历史上一些人的猜想附会,但真和平泉历史相联系,竟也是一部平泉的历史。
关于这谣儿和平泉的变迁,有三段事是记入了平泉的史志的,一是地动说,一是变江南说,一是水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