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由于我国旧有银两制度的繁复,加以外国银元的流入与泛滥,使晚清的货币金融更为杂乱。伴随着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早已提出过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自铸银元的要求,呼吁中国进行币制改革,将落后的银两制改为银元制。但直到光绪13年(1887年),清政府才批准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设厂自铸银元。近代中国由此才开始正式铸造新式银元。此次铸造的银元,计有五种,其中1号银元重库平7.2钱(含银九成),2号银元重库平3.6钱(含银八成六),3号银元重库平1.44钱(含银八成二)。此后,又有湖北、四川等省纷纷设厂铸造银元,遂使银元在市面上广为流通。作为中国的通货,银元可用于商品交易、完粮纳税,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银元制度初期阶段。而云南的半开银元,就是晚清这一银元制度建立过程中的产物。
云南的半开银元,即清政府所批准的银铸币中的2号银元,每两枚抵1号银元一枚使用,最初由湖北运入。到1907年11月,清政府批准设立的云南造币分厂(在今昆明市钱局街)建成投产,云南开始由本省机铸银币。云南造币分厂铸造的银元,以2号银元为主。截至1910年,云南造币分厂共铸造1号银元2891539枚,2号银元5432274枚。[①]迟至1914年北京政府颁布《国币条例》时,才算正式有了以晚清所铸的1号银元为本位国币的明确规定,单位定为1圆,并将其余的几号银元定为铺币。由此可知清政府在自铸银元之初,并没有规定主币的统一重量、成色、单位等,而且也没有废除银两制度,因此,当时所铸的各种银元在流通中都可当作主币使用。于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几种银元在各地市场上便各自占有不尽相同的地位。半开银元之所以会成为近代云南流通银币中的主币,正是由于它是近代中国币制改革开端时仅只推动银两制向银元制过渡的产物,即它是中国的银元制度在建立之初引入近代币制而又与旧体系混杂的结晶。当然,半开银元真正成为云南流通中的主币,并不在清末,而是在辛亥**后。但是,近代中国银元制进入初期阶段时的主币不相统一的状况,却为半开银元成为近代云南流通中的主币提供了可能。而根本的原因,则是由于它较适应于相对落后的云南社会经济的水平,所以云南自铸银元和流通市面的银币以半开银元为最多。半开银元便因此奠定了其在云南广泛使用的基础。
由于我国旧有银两制度的繁复,加以外国银元的流入与泛滥,使晚清的货币金融更为杂乱。伴随着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林则徐等有识之士早已提出过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自铸银元的要求,呼吁中国进行币制改革,将落后的银两制改为银元制。但直到光绪13年(1887年),清政府才批准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设厂自铸银元。近代中国由此才开始正式铸造新式银元。此次铸造的银元,计有五种,其中1号银元重库平7.2钱(含银九成),2号银元重库平3.6钱(含银八成六),3号银元重库平1.44钱(含银八成二)。此后,又有湖北、四川等省纷纷设厂铸造银元,遂使银元在市面上广为流通。作为中国的通货,银元可用于商品交易、完粮纳税,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银元制度初期阶段。而云南的半开银元,就是晚清这一银元制度建立过程中的产物。
云南的半开银元,即清政府所批准的银铸币中的2号银元,每两枚抵1号银元一枚使用,最初由湖北运入。到1907年11月,清政府批准设立的云南造币分厂(在今昆明市钱局街)建成投产,云南开始由本省机铸银币。云南造币分厂铸造的银元,以2号银元为主。截至1910年,云南造币分厂共铸造1号银元2891539枚,2号银元5432274枚。[①]迟至1914年北京政府颁布《国币条例》时,才算正式有了以晚清所铸的1号银元为本位国币的明确规定,单位定为1圆,并将其余的几号银元定为铺币。由此可知清政府在自铸银元之初,并没有规定主币的统一重量、成色、单位等,而且也没有废除银两制度,因此,当时所铸的各种银元在流通中都可当作主币使用。于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几种银元在各地市场上便各自占有不尽相同的地位。半开银元之所以会成为近代云南流通银币中的主币,正是由于它是近代中国币制改革开端时仅只推动银两制向银元制过渡的产物,即它是中国的银元制度在建立之初引入近代币制而又与旧体系混杂的结晶。当然,半开银元真正成为云南流通中的主币,并不在清末,而是在辛亥**后。但是,近代中国银元制进入初期阶段时的主币不相统一的状况,却为半开银元成为近代云南流通中的主币提供了可能。而根本的原因,则是由于它较适应于相对落后的云南社会经济的水平,所以云南自铸银元和流通市面的银币以半开银元为最多。半开银元便因此奠定了其在云南广泛使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