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佛教吧 关注:348贴子:4,060

【偃师佛教】女性在家修持与自我成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目前,包括中国、印度、日本在内的许多传统国家都有禅修训练。但现代在家众的修炼方式,与过往的出家修行却有很大的不同。过往的出家修行人,他们的禅修、禅定都是很专业的,必须住在寺庙或茅蓬里,在一个离群索居的地方进行专业修炼,希望能在高层意识上有更多的拓展。他们已经把生活中的一切欲求都放下了,包括两性关系、金钱往来、工作等等。
事实上,修行就是要把自我意识和自恋倾向降低,从幼稚的、自恋的、自我中心的状态,进入到对自己和外境的客观觉知状态。同时要把外缘和欲望逐渐放下,在生活里跟自己,跟周遭的人及事物进行深刻的交流互动,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并深入理解自己。这样,我们的心性和人格就会产生蜕变。而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他们的相互成长、学习和改善,才是最艰难的道场,也是最彻底的历练方式。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2-12-29 12:01回复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二三十分钟的打坐,或许可以进入专注、清安、没有挂碍的状态。但是当我们和身边的重要关系人进行很密切的深层互动时,就会发现考验并不是那么简单。每个人都有惯性,男人的惯性和女人的惯性区别很大。男人不大会在内心状态里探索自己的真相,而女人对这件事的兴趣却很高。当女人对男人进行深层剖析的时候,男人多会把它当成一种威胁,去批判它。

    其实女性探索内在,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拉近和男性的距离。女性往往会遇到诸如丈夫有外遇,自己有外遇,或者情感互动不通畅之类的两性问题。她们很想通过自身的成长,让这些不如人意的关系有些改善。如果是怀着这个目的去探究自己,我们内在的知识就会越来越有进展。但如果把自己在这方面的斩获去跟伴侣分享,他的自卑感可能会提高,防卫机制也会加强,甚至会有一种受威胁的感觉。这个时候,我们的成长在对方看来不见得是好事,因为他搞不清楚你发生了什么变化,甚至会产生一些怀疑。如果双方的距离因此越来越遥远,便违背了我们的初衷。

    这时候,我们就要去寻找关系互动中的症结点,发现对方防御性里的脆弱点,然后去理解它,再用一种令对方不感到威胁的方式去帮助他。突破这个脆弱点要下很深的功夫。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会渴望关系快速联接,不要拖得太长,而这当然是无法快速达成的。这时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急迫感,继而失去耐性。这代表我们还要磨炼自己的心性。其实,磨炼耐心的过程,也是在磨炼情感层面的独立性及自主力。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2-12-29 12:02
    回复
      有一些带有阴性气质的男性反应可能恰恰相反,他们很希望伴侣能快速成长,早点理解两个人的问题。但因为护卫性的存在,还是会有阻抗。他们是渴望联接的,但达不成真正的目的。因为男性更渴望有心智交流的对象,希望有一个和自己匹配的头脑,一起探索高深的知识。如果达不成的话,也会有失落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稍安毋躁,学习在情绪和心智层面的自给自足,同时要问,自己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要问自己目前的急迫感、不耐烦、焦躁是源于什么样的需求,什么样的匮乏感?如果一份关系已经拖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真正的突破,两个人之间在身心灵各个层面的成长速度非常缓慢,那我们也要问自己,这份关系是不是真正属于我,是不是可以使我成长?如果不是,我们也要有勇气跨出脚步,去面对一片更开阔的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了解和揭露还是会面临许多挑战的。这个挑战在生命周期循环过程里,会有很多的关要度过。有时候,我们要面对内在的情绪和情感的反应模式;有时候,我们要思考内在的真相该怎样揭露;有时候,我们要观察意志力、行动力以及欲望的达成过程里,使用的手段是不是得当;还有的时候,我们要揭露自己性关系里面的障碍点。

      如何与重要关系人畅然无阻地交流,如何毫无恐惧,毫无挂碍地给予对方能量,这些都是现代化禅修的重要环节。禅修不只是静坐,不只是进入到无念状态。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2-12-29 12:10
      回复
        对于在家众的修持来说,这种课题要困难许多。出家人的干扰比较少,他们没有亲子关系,没有两性关系,没有工作的挑战,也没有金钱的挑战。他们只需独自观照内在发生了什么,所以相对会简单些,我称之为“易行道”。在日常生活中去进一步认识自己,则是一条“难行道”,因为这必须突破许多沟通和因果业力的困境。各种关系和事件的形成,是多生多世累积的因果业力的捆绑障碍,我们很难摆脱掉。明明跟某个人相处非常困难,但因果业力就是要把两个人绑在一起做功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忍耐,硬着头皮咬着牙去度过这些相处中的困难。

        选择出家修行有可能是真正想往高层意识走,但也有可能是世间法根本没完成,而选择逃避,去过清修的生活。能将外缘放下的出家众,是令人敬佩,令人向往的。但这也不是说我们都得去出家,我们也可以选择在家修行。在家修行的价值在于,它会有非常多的镜子,远多过于清修者或者出家众。我们有亲子关系的镜子,有两性关系的镜子,有工作伙伴的镜子,每天遇见的人都是我们的镜子。这么多参照点和客观的映照机会,能让我们从各个方面来了解自己,帮助我们更深地揭露内在的问题,因此是很有价值的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2-12-29 12:11
        回复
          一个出家众如果没有揭露自己内在的问题,以后挑战来的时候,这些问题还是会暴露出来。所以,我们在家众的修行仍然是有价值的。

          在关系互动过程中发现潜意识里的纠扰,是在家修持和禅修中要探索和揭露的问题,而且绝不是简单的事。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内心活动一无所知,完全没有心理学基础或意识研究的认识,那就完全不知道潜意识里的惯性活动是什么,也不知道显意识之间没办法统合的障碍要怎么去克服。所以,我们才会发展出现代化的“身心灵整体探究”的途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2-12-29 12:12
          回复
            这种全观的认识,就是要我们试着不要缩小焦点。克里希那穆提曾说,缩小焦点的专注就是轮回,没有焦点的全观则是解脱。缩小焦点就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带有强烈的执著倾向。比如说,我特别关注金钱、身体、工作成就,或者我特别关注两性关系里面爱的成分,那么我执就会开始产生作用。我执变得很强,就带来了自我紧缩倾向,同时也带来了排斥其他面向的一种阻抗力。我们试着把这些阻抗力放松,维持在一个没有焦点但又能全观的状态,这份观照力就会让我们安静下来,进入比较不执著的状态。当我们专注在一个点上缩小范围的时候,我们的智慧是不容易流露出来的。所以智者不断提醒我们,要在生活中做到一种细微深刻和全面性的观照。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2-12-29 12:12
            回复
              我平常读的书大部分都是在探索内心世界。关于历史、文化,或者流行小说这类文化出版品,我在二十年前就不看了。我认为它们的意义很小,也不想浪费能量在上面。这二十年中我涉猎的大都是禅修、心理学、养生学、神秘学等等这些内在的智慧和研究。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了解自己,透过了解自己,慢慢地把自己的烦恼降低,获得一种终极解脱,这样才没有白来这个世界。其实,来这个世界不是来拥有什么,而是来发现和揭露。要揭露的多半是我们内在最深层的真相,以及跟我们有缘的重要伴侣之间的一些真相,并借此更进一步地认识自己。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2-12-29 12:13
              回复
                修到一定层次,快乐的感觉和痛苦的感觉会变成一味。如果我们全然接受自己当下的状态,所有的感觉都会变成一种体验。生命经验越丰富,越会发现我们所追求的快乐,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种物化的需求罢了。现在我们视为值得追求的快乐,到了修为很高、经验很丰富之后,自然会发现那也没什么了不得。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2-12-29 12:34
                回复

                  我们早期认为物质可以带给我们快乐,后来发现阅读可以带给我们快乐,后来认为精神成就会带来快乐,但是一步步接触到最后,才发现这些快乐仍是匮乏感在作祟。所以到了某种程度的时候,我们快乐的需求就会平静下来。当我们对快乐的需求越来越平静的时候,对痛苦的抗拒性就会减低,趋乐避苦的倾向也会越来越弱。最后苦乐一味,美丑一味,对错一味。深度的体验和学习,使得我们领悟到了这些道理。
                  现在有这样一群人,她们没有组成家庭的愿望,她们不结婚,却心甘情愿地介入别人的婚姻生活,说是为了爱情,也不需要获得什么,只想付出。现代心理学有很多类似的个案。这一类人的人格特质就是低自尊和欠缺自我价值感。她们不认为自己值得拥有全方位的关系,也不值得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男人或家庭。她们宁愿与别人分享伴侣,还美其名曰牺牲奉献。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2-12-29 12:35
                  回复

                    但是,我们是透过观察和学理这样讲的。事实上,人和人的因缘有很错综复杂的因果业力。我们并不知道在这个三角关系里面,三个人在过去世是什么关系。而恰恰是这种我们不知道的关系,才令这一世形成了没办法控制的局面。这个问题不一定能拿科学的原理解释清楚。

                    佛家是讲缘分的,它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分分合合都是讲因缘的。这使得我们联想起现在很流行的吸引力法则。吸引力法则事实上是进入三昧大定后的必然现象。持续性地处在稳定的安祥状态,自然会形成所谓的心想事成。如果内心充满着欲望,有各种匮乏感,而认为自己可以达到,那只不过是在自欺和制造因果业力,跟真正的吸引力法则是一点关系都没有,是妄念使然。
                    我们和重要关系人之间的细微因缘和所谓的因果律。要么,就透过有宿命通的人去探索。如果不想仰赖别人,就可以运用这门知识系统来帮忙,就是所谓的两个人之间的星盘比对或是合盘。这两种系统都可以看出人与人深层的因果业力是什么。

                    缘分的问题非常错综复杂。我们和重要关系人之间的细微因缘和所谓的因果律。要么,就透过有宿命通的人去探索。如果不想仰赖别人,就可以运用这门知识系统来帮忙,就是所谓的两个人之间的星盘比对或是合盘。这两种系统都可以看出人与人深层的因果业力是什么。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2-12-29 12:36
                    回复

                      修行是不断从因然回到实然,追求之心要越来越降低,要能够不断地安住在当下真实的情境里。当下的情境通常都是我们不满意的。其实我们大部分人对当下永远都不满意。包括我们站起来去喝一杯咖啡,就这么小的一个举动,也代表我们对当下不满意。所以我们的那种不断脱离当下,想进入到更理想状态的倾向,是全人类最大的障碍。
                      当我们觉性敏锐后,当我们发现自己内在的不完美和痛苦,觉得非常想要改变时,我们就要进行身心灵三个层次的观照。譬如我们的消化道里面有浊气,也就是有胃肠胀气的时候,是怎么都没办法安住当下的。这就是生理性的层次,这种状态当然还是跟心理情绪的郁结有关,所以身心是一体的。人不能安住当下有很多原因,这当中当然也有别的原因,例如我们体内神经系统的传导物,钙、镁这些矿物质不够的话,心也不容易安静。

                      还有,一般人在胀气时往往打不出嗝儿来。你观察一下在日常生活里自动打嗝儿的情况多不多,答案是很少出现。为什么会这样?它源自于礼教的约束。在人面前打嗝儿是不礼貌的事,于是就把一部分的神经系统的本能作用压了下来,形成了一种惯性,就是不再打嗝儿了。事实上,人们常说如果一个人可以打长嗝儿,放长屁,便可以算是修道高人了。因为他上下的管道已经畅通了。最近我了解到:其实肠胃道里的胀气和我们的营养素不足也有关,尤其是某种氨基酸和维他命C的缺乏。

                      有一位营养学博士,叫陈俊旭,他说在西方的自然疗法里面,其实是有方法可以治胀气的,这跟补充营养素有关。如果想把中焦这部分打通,饮食就不能复杂,而且量不能大,要少量多餐。然后你可能要找一段时间做快速呼吸以及深长的呼吸,或是吸了气之后闭气,再吐气。用这样的方式去调整,经络很快就能打通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2-12-29 12:47
                      回复

                        目前内观法门很流行,但内观是不够完整的。内观很容易让人进入自我封闭式的觉知,所以要转为一种全观的训练。例如,在车子里的时候,也可以留意自己的呼吸,从头到脚的觉受,周遭所有的声响和人的状态。这样,你就不会进入一种自我孤立状态,而能永远不丧失和众生之间的联接。这一点很重要。

                        身心灵是三位一体的。本体能够使观察与被观察这两股作用力不再对立。我们的内在有一个能观的作用力,而我们在面对世界和面对自己的时候,往往也是被观的对象。我们内在的意识活动是被观之物的对象,外在环境里的人和事物也是被观的对象,我们永远有这个能够观照的作用力和被观的二元对立性。
                        只要有这种二元对立性,就代表我们的自我还没有安静下来。当我们很安静的时候,自我的系统不再蠢动时,能观的二元性才会消失,那一刹那就可以体察到什么是自由。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2-12-29 12:48
                        回复

                          我有过在生活中自然进入实存感突然不见的经验。在日常生活里要想进入这种状态,最好是聆听,少说话。如果情况允许,你甚至可以一直不说话,专注在聆听的作用力上面。聆听的时候,既不想进入内容的认识、分析和研究,也不想插嘴或证实自己的聪慧。心中没有任何欲求地观察周围的人,聆听周围人说话,你就会发现自我突然不实在了,其他人说的内容也不重要了。别人说的话,你会听成是交响乐团里的一个个乐器,此起彼伏地忽生忽灭,是一种非常美妙的状态。因此自我不再作用,是可以透过日常生活做到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2-12-29 12:50
                          回复
                            @秦波夜


                            18楼2012-12-29 12:53
                            收起回复
                              呵呵,不错,静坐、禅定和瑜伽,在郊外都不错,身心愉悦清静,楼主慈悲啊


                              19楼2012-12-29 21:3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