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涟源,生机勃发;归水河畔,七星闪耀。
位于涟源市北部边陲的七星街镇,相传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点七星孔明灯之处,被其命名为七星崖,后改名为七星街。有着8万多人口、以农业为主的七星街,近年来却大力加强小城镇建设,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纵横交错的马路上车来车往,装饰华美的店铺里人流如织,绿草茵茵的公园里欢歌笑语……走进涟源市七星街镇,仿佛置身于城市的街市中,随处可以感受到小城镇建设大投入、大发展、大跨越带来的大变化。
轰轰烈烈的小城镇建设,像一根杠杆,撬开了七星街商贸流通、三产发展的闸门,使该镇迈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2011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1.45亿元,是2006的2.1倍;财政总收入1085万元,是2006年的2.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120元,较2006年增长了956元。今年,全镇经济又实现了稳步增长。随着小城镇建设进行曲夜以继日地高歌,一座新型城镇正在昂然崛起。
小城镇 大基础
昔日的七星街,给人们的印象可形象概括为“狭小、破旧、脏乱”,沿街两旁房屋破旧,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滞后,环境卫生条件差,成为制约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七星街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一系列政策措施纷纷出台。一场以镇区道路为突破口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热潮迅速在七星街镇掀起。近几年,该镇共完成了乡村道路硬化156公里,完成了“七伏”公路和“洪柏”公路的硬化,投资70万元的工农桥建成通车,投资30万元的虎溪桥完成改造,华雷公路已纳入干线公路改造的笼子,即将动工,华雷线虎溪段已硬化通车。目前,以同星路、星城路、星源路为纽带,以同星路、梅枝路、同方、洪源为商贸小区的小城镇格局已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投资100多万元完成城区路灯改造;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垃圾填埋场;投资1300万元建设镇自来水厂;筹资50余万元维修红星水库左右干渠……该镇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达1.4亿元,全镇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城镇面貌大为改观。七星街镇1998年被确定为湖南省百强乡镇,2000年被确定为湖南省50个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之一,2004年被国家建设部等8部委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2012年被确定为湖南省小城镇建设特色镇。
小城镇 大产业
没有产业支撑的小城镇是没有生命的城镇。打通人脉,集聚人气,发展经济,是七星街发展小城镇亮出的3张新名片。该镇紧紧依托其资源大镇的平台优势,借助外力,挖掘内力,通过招商引资,迅速膨胀产业规模,逐渐形成了煤炭、白云石、石灰石三大支柱产业。据统计,青山、太管山、飞跃、仙田四家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总投资2个多亿;年产10万吨高磷低品位铁矿精加工生产线即将建成;湖南矿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入资金3000多万元,投资原香炉山铁矿项目正式启动,2012年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59亿元,同比增长15%。商家需要工厂、工厂需要土地,发展链条不断推动着该镇城镇建设新的**。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七星街镇建城区面积已达6.5平方公里以上,城镇规划内现有人口2.8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已达到14500多人。随着三个开发区的商业门面街的形成,吸收外来人口进镇经商办小企业的居住人口约1.3万人。如今,七星街街道两边商铺、餐饮、书店门类齐全。实现了产业结构、就业方式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小城镇 大民生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为民、惠民”落到实处,这是七星街镇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共识。该镇积极实施“教育强镇”战略,投资300余万元完成了湘波中学综合教学楼、洪源联校教学大楼及仙洞中学学生宿舍楼的建设,镇财政每年挤出20万元左右的资金,用于教育投入。新建了镇中心卫生院,开展了村卫生室创建活动,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条件大为改善。以统筹农村医疗保障为目标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基本确立。深入开展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城乡环境卫生面貌焕然一新。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共建农家书屋35处,新建镇综合文化站已投入使用。架设光缆21.9公里,接通了涟源到七星的数字电视信号,有线电视网覆盖村达到39个。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健康发展,劳动关系日趋和谐。七星街镇在全力加快小城镇基础建设的同时,将公共服务的链条不断向下延伸,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公共服务惠及城乡所有群众。
谈到七星街小城镇建设的美好前景,七星街镇党委书记陈劲松,镇长袁梦华满怀信心地说:“小城镇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坚持“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城建兴镇,项目活镇”的发展理念,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把七星建设成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更为完善、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城镇人口规模达3万人以上的新型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