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初发表于2008年第1期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前年2月,曾经将这一版本贴到博客里。当时写的介绍文字是这样的:
见过一些谈古琴向西方流传的文章,大多从高罗佩讲起,之前的都一笔带过,于是留心这方面的资料,写成了这篇文章。写的时候是当作有点“闲”的文章写的,但写成后竟然找不到发表的地方——人文类的读物嫌它学术,学术类的刊物嫌它“闲”。所以在这里要谢谢《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竟然愿意在2008年第一期一次性将两万字全文刊出,虽然还是改成了学术论文的形式。
从刚开始写,只写了七八千字,两年来增订了不下十来回,才达到现在的规模。可在定稿之后不久,竟然又发现了新的资料,但来不及补充进去了。如果将来资料搜集得更多些,特别是能看到十九世纪的西文资料,倒很想把这篇文章扩充到三倍,单独出一本小书,倒也好玩。
很惭愧,两年过去,文章没能扩充三倍——只扩充了60%。本来为即将出版的论文集扩写的,但在出版论文集之前,得到消息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林晨主编的《琴学六十年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2月出版)收入此文,便新的将扩充版本替换下原版本。所以在这里重新贴一遍,并将原来贴出的版本删除。如果有人引用,请以此版本为准。当然,这里的版本与收入《琴学六十年论文集》也有唯一的不同:这里用的是尾注,后者用的是脚注。
高罗佩以前古琴西徂史料概述
严晓星
在近百年来的西方汉学家中,论成就之高,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尚不属于第一序列,可要论“汉化”之深,几乎不作第二人想。他的广泛爱好与诸多研究里,古琴无疑是相当引人瞩目的一项。这个最中国的艺术,正是从他开始进入了西方汉学领域,彰显于中西方艺术交流史册。提起古琴西徂史必艳称高罗佩,似乎从他开始就有了一个“高罗佩时代”。
那么,高罗佩之前古琴西徂的历程如何呢?零碎的史料只能勾勒出一个非常粗陋的线条。
一、最初的接触
说起中西文化交流总绕不开利玛窦(Mathew Ricci,1552-1610),古琴也不例外。现所见最早涉及古琴的西文史料,似乎也得从他算起。
一五八四年九月十三日,利玛窦从广东肇庆寄给西班牙税务司司长罗曼的信中,就谈及中国人的音乐生活,“有专门的书籍,记载弹琴的姿势……”。[1]有研究者认为“专门书籍”可能是指附有插图的《三才图会》之类,事实上这样的表述更容易让人联想起古代琴谱(如《西麓堂琴统》)中关于弹琴时的指法、坐姿等的详尽要求。十多年后的一五九九年春,利玛窦在南京传教时就有可能已经目睹了一场有琴参与的演奏。那是他应邀去看祭孔的演奏彩排,后来记下的一组乐器中,altri di corde di leuto(弦乐器)被他的全集编订者德礼贤译读为“琴、瑟”。[2]不过就算译读无误的话,这些乱哄哄的演奏也没给他留下什么好的印象。
利玛窦还敏锐地注意到了中国弦乐器的弦在制作方面与西方的差异:
在他们所有的弦乐器上,琴弦都是用棉线捻成的,他们似乎根本不知道可以用动物的肠子做琴弦这一事实。[3]
此处所谓“琴弦”,当指所有弦乐器的弦,必然包括琴弦在内。利玛窦观察到的这一差异,有助于理解一百多年后钱德明对琴弦制作的细致描述。
文化交流充满着偶然的因素。利玛窦逝世才七十余年,中国古琴竟差一点就走出了国门,这与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皈依天主教的清初琴人吴历(1632-1718)有关。吴历字渔山,常熟人,为清初名画家,约一六五二年间学琴于虞山琴派陈岷。他大约从一六七二年开始与天主教友相往还,一六八一年决意跟随柏应理神父(Philippe Couplet,1623-1692)前往欧洲,但到了澳门后未能成行,在圣柏禄教堂攻读拉丁文、哲学、神学与教律,后晋任司铎,在上海、嘉定等处传教三十余年。宗教史家方豪谓:“在中国天主教史上元、明以来,能兼擅诗、琴、书、画的,亦吴历一人而已。”[4]
见过一些谈古琴向西方流传的文章,大多从高罗佩讲起,之前的都一笔带过,于是留心这方面的资料,写成了这篇文章。写的时候是当作有点“闲”的文章写的,但写成后竟然找不到发表的地方——人文类的读物嫌它学术,学术类的刊物嫌它“闲”。所以在这里要谢谢《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竟然愿意在2008年第一期一次性将两万字全文刊出,虽然还是改成了学术论文的形式。
从刚开始写,只写了七八千字,两年来增订了不下十来回,才达到现在的规模。可在定稿之后不久,竟然又发现了新的资料,但来不及补充进去了。如果将来资料搜集得更多些,特别是能看到十九世纪的西文资料,倒很想把这篇文章扩充到三倍,单独出一本小书,倒也好玩。
很惭愧,两年过去,文章没能扩充三倍——只扩充了60%。本来为即将出版的论文集扩写的,但在出版论文集之前,得到消息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林晨主编的《琴学六十年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2月出版)收入此文,便新的将扩充版本替换下原版本。所以在这里重新贴一遍,并将原来贴出的版本删除。如果有人引用,请以此版本为准。当然,这里的版本与收入《琴学六十年论文集》也有唯一的不同:这里用的是尾注,后者用的是脚注。
高罗佩以前古琴西徂史料概述
严晓星
在近百年来的西方汉学家中,论成就之高,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1910-1967)尚不属于第一序列,可要论“汉化”之深,几乎不作第二人想。他的广泛爱好与诸多研究里,古琴无疑是相当引人瞩目的一项。这个最中国的艺术,正是从他开始进入了西方汉学领域,彰显于中西方艺术交流史册。提起古琴西徂史必艳称高罗佩,似乎从他开始就有了一个“高罗佩时代”。
那么,高罗佩之前古琴西徂的历程如何呢?零碎的史料只能勾勒出一个非常粗陋的线条。
一、最初的接触
说起中西文化交流总绕不开利玛窦(Mathew Ricci,1552-1610),古琴也不例外。现所见最早涉及古琴的西文史料,似乎也得从他算起。
一五八四年九月十三日,利玛窦从广东肇庆寄给西班牙税务司司长罗曼的信中,就谈及中国人的音乐生活,“有专门的书籍,记载弹琴的姿势……”。[1]有研究者认为“专门书籍”可能是指附有插图的《三才图会》之类,事实上这样的表述更容易让人联想起古代琴谱(如《西麓堂琴统》)中关于弹琴时的指法、坐姿等的详尽要求。十多年后的一五九九年春,利玛窦在南京传教时就有可能已经目睹了一场有琴参与的演奏。那是他应邀去看祭孔的演奏彩排,后来记下的一组乐器中,altri di corde di leuto(弦乐器)被他的全集编订者德礼贤译读为“琴、瑟”。[2]不过就算译读无误的话,这些乱哄哄的演奏也没给他留下什么好的印象。
利玛窦还敏锐地注意到了中国弦乐器的弦在制作方面与西方的差异:
在他们所有的弦乐器上,琴弦都是用棉线捻成的,他们似乎根本不知道可以用动物的肠子做琴弦这一事实。[3]
此处所谓“琴弦”,当指所有弦乐器的弦,必然包括琴弦在内。利玛窦观察到的这一差异,有助于理解一百多年后钱德明对琴弦制作的细致描述。
文化交流充满着偶然的因素。利玛窦逝世才七十余年,中国古琴竟差一点就走出了国门,这与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皈依天主教的清初琴人吴历(1632-1718)有关。吴历字渔山,常熟人,为清初名画家,约一六五二年间学琴于虞山琴派陈岷。他大约从一六七二年开始与天主教友相往还,一六八一年决意跟随柏应理神父(Philippe Couplet,1623-1692)前往欧洲,但到了澳门后未能成行,在圣柏禄教堂攻读拉丁文、哲学、神学与教律,后晋任司铎,在上海、嘉定等处传教三十余年。宗教史家方豪谓:“在中国天主教史上元、明以来,能兼擅诗、琴、书、画的,亦吴历一人而已。”[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