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就是武字的拆开写法,也是停止干戈的意思。两个来自基督教份属不同教堂的传道人,都有习武的兴趣,并希望透过传授武术,给年轻人立下目标和榜样。在香港爱武的牧师不止他们二人,3 年前他们成立了「福音武术事工」团体,并定期举行聚会,与有志习武的信徒切磋,他们相信武术并无遗背宗教宗旨,同样是一种修心的信仰。
两位「福音武术事工」牧师,一是学咏春太极的廖仲驹,另一位则是习空手道的谭翰儒,二人背景不同,所属教堂亦有别,本来各不相干,但武术的兴趣,却将他们拉在一起。
宗教与武术共通
43 岁的廖牧师,办公室里最多的不是神学书籍,而是各种武学「秘笈」,而且还有各式兵器,中国剑、太极刀,甚至菲律宾魔杖都有,绝对与一般牧师的办公室感觉有别。
廖仲驹修神学多年,习武则是近 10 年的事,他学了咏春 8 年,太极 3 年,西洋拳也有 3 年,最初习武本为强身健体,慢慢发现武术与传道原来有共通点。「例如太极,其实都是借助物质世界力量的原理,只是长久以来被赋以太多神秘色彩,才令它看来高深莫测。太极追求的是和谐的境界,放在任何宗教都是适合的理论。」
廖牧师说曾有人批评太极与基督教有冲突,他则不以为然。「与上帝相处,亦讲求一个和谐的心境,这不正是太极所追求的?所以我会选取太极作为我灵修的方法。」
香港看低武术
廖仲驹在团契中,经常与对太极有兴趣的教友研究,他亦会为年轻人安排西洋拳教授,借此机会传道,亦有过把边缘少年导入教会的成功个案。「我讲道时会注入很多武术心得,彼此其实没有抵触,只是给会众多一个角度。事实上,在许多国家,如日本,对武道都有崇高的体会和尊敬,反而在香港才常被看低。」
另一位以武传道的神职人员谭翰儒,本身是空手道黑带,他的习武原因,则有更为复杂的背景。
谭翰儒少年无心向学,中五毕业后被家人送往加拿大,更几乎因爆窃案而坐牢,他当年学空手道的原因,只为四处招摇。后来像许多边缘故事一样,信了教兼投身神职,谭翰儒希望借自己经历,给年轻人教训。
学习不易放弃
谭翰儒也是「福音武术事工」的建立人之一,在武术世界中与信徒分享经验,来的亦不乏其他牧师。「牧师都是人,会感到失败,会痛苦,容易放弃,透过武术,可以训练自己,克服困难。每做到一个动作,其实也是一份信心,会帮助我们去与别人沟通。」
与廖仲驹一样,谭翰儒也是藉着教授武术,希望导青少年入正途,他曾在一间戒毒学校教书,为的是锻炼自己身心,也能接近边缘青年。「学武便是学习不易放弃,教导年轻人的成功率其实不高,但只要有一个有兴趣,便已成功。」
两位「福音武术事工」牧师,一是学咏春太极的廖仲驹,另一位则是习空手道的谭翰儒,二人背景不同,所属教堂亦有别,本来各不相干,但武术的兴趣,却将他们拉在一起。
宗教与武术共通
43 岁的廖牧师,办公室里最多的不是神学书籍,而是各种武学「秘笈」,而且还有各式兵器,中国剑、太极刀,甚至菲律宾魔杖都有,绝对与一般牧师的办公室感觉有别。
廖仲驹修神学多年,习武则是近 10 年的事,他学了咏春 8 年,太极 3 年,西洋拳也有 3 年,最初习武本为强身健体,慢慢发现武术与传道原来有共通点。「例如太极,其实都是借助物质世界力量的原理,只是长久以来被赋以太多神秘色彩,才令它看来高深莫测。太极追求的是和谐的境界,放在任何宗教都是适合的理论。」
廖牧师说曾有人批评太极与基督教有冲突,他则不以为然。「与上帝相处,亦讲求一个和谐的心境,这不正是太极所追求的?所以我会选取太极作为我灵修的方法。」
香港看低武术
廖仲驹在团契中,经常与对太极有兴趣的教友研究,他亦会为年轻人安排西洋拳教授,借此机会传道,亦有过把边缘少年导入教会的成功个案。「我讲道时会注入很多武术心得,彼此其实没有抵触,只是给会众多一个角度。事实上,在许多国家,如日本,对武道都有崇高的体会和尊敬,反而在香港才常被看低。」
另一位以武传道的神职人员谭翰儒,本身是空手道黑带,他的习武原因,则有更为复杂的背景。
谭翰儒少年无心向学,中五毕业后被家人送往加拿大,更几乎因爆窃案而坐牢,他当年学空手道的原因,只为四处招摇。后来像许多边缘故事一样,信了教兼投身神职,谭翰儒希望借自己经历,给年轻人教训。
学习不易放弃
谭翰儒也是「福音武术事工」的建立人之一,在武术世界中与信徒分享经验,来的亦不乏其他牧师。「牧师都是人,会感到失败,会痛苦,容易放弃,透过武术,可以训练自己,克服困难。每做到一个动作,其实也是一份信心,会帮助我们去与别人沟通。」
与廖仲驹一样,谭翰儒也是藉着教授武术,希望导青少年入正途,他曾在一间戒毒学校教书,为的是锻炼自己身心,也能接近边缘青年。「学武便是学习不易放弃,教导年轻人的成功率其实不高,但只要有一个有兴趣,便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