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别传吧 关注:129贴子:814
  • 3回复贴,共1

【云别职考】牙门将一职的由来小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牙门将一职在三国并不罕见,但是我们看到的牙门将已经渐渐演变成偏将副将之类,本文试图根据史料中的零星记录,试图考证一下牙门将一职的由来。


IP属地:陕西1楼2012-12-30 17:36回复
    第一次知道“牙门”这个词是在三国志·赵云传里,赵云因长版之功而受封“牙门将军”,而后刘备平定益州,赵云晋升为翊军将军,魏延又以军功受封“牙门将军”。不过“牙门将军”是刘备首创将军号,和“牙门将”是有区别的,这个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说了。

    但是在下一直不喜欢“牙门”这个词,跟很多三国迷一样,在下初次接触三国也是看的《三国演义》,并且一直很喜欢这本书。书中出现的“牙门将”也不在少数。演义里所描写的牙门将大多是一些没有什么地位的小将,并且通常都是炮灰,比如诸葛亮在平南蛮中的“牙将忙牙长”,刚出场就被马岱一刀给斩了......

    出于对赵云的喜欢,在下曾多次想搞清“牙门”到底是个什么东东,但是搜索出来的解释大多一样,“牙门,即营门......”,这个解释太抽象了。营就是军营,在我们通常的印象里,对军营的一般印象是,那种好似帐篷类的军帐扎成一堆,外面做一圈防护栅栏类的东西,然后留个大门,这就是营门?所谓的牙门将就是看大门的?蜀汉名将张嶷、王平难道一开始是给人家看大门的?
    《袁绍传》里记载了袁绍与公孙瓒的一场战斗,就是比较著名的界桥之战,“ 麴义追至界桥,瓒敛兵还战,(麴)义复破之,遂到瓒营,拔其牙门。”这个不难理解,无非是袁绍攻拔了公孙瓒的军营。唐李贤在此注到:“凡军始出,立牙竿必令完坚;若有折,将军不利。牙门旗竿,军之精也。”这里虽然强调了“牙门”立“牙旗”的必要性,但是牙门的概念仍然很模糊。

    这个问题困扰我很长时间了,直到最近耐下性子看了《华阳国志》,才让“牙门”这个概念渐渐清晰起来。
    据《华阳国志》记载:“延熙二年,乃还旧郡。更城郡城,夷人男女莫不致力。兴复七县。(张)嶷迁后,复颇奸轨,虽有四部斯儿及七营军,不足固守。乃置赤甲、北军二牙门,及斯儿督军中坚,卫夷檄。
    从这里可以看出,蜀汉张嶷置“牙门”是为了抵御敌军,而张嶷之前也做过“牙门将”,他应该更清楚“牙门”作用,于是很熟练的用“牙门”达到了抗敌这一效果。

    抵御作用的“牙门”如果用作我们一般印象里的军帐,那就相对有点弱了,外围置鹿角虽然可以抵挡骑兵的冲击,但是像军帐这种易燃物,很容易被火箭什么的烧掉
    ,于是,在下倾向于“牙门”是一种建筑物。

    《华阳国志》:“(晋泰始)七年,汶山守兵吕臣等杀其督将以叛。族灭之。初,蜀以汶山西五郡北逼阴平、武都,故於险要置守,自汶江、龙鹤、冉尨、白马、匡用五围,皆修屯牙门。晋初,以御夷檄,因仍其守。

    蜀汉昔日修筑的“牙门”后来被晋给用上了,这种东西得以保留,只能是建筑物了,像军帐那种东西应该是即走即拔,不予原地保留的。而且“牙门”是置于险要之地。
    与牙门比较类似的大概是那种土城,也是为加强防守而修筑,比如诸葛亮在汉中修筑的汉、乐二城,后来王平督汉中遇曹爽攻击,就曾有人建议退守汉乐二城。“七年春,亮遣陈式攻成都、阴平,遂克定二郡。冬,亮徙从府营于南山下原上,筑汉、乐二城。”不过“牙门”应该还达不到“城”的规模。比如张嶷修筑的赤甲、北军二牙门,如果要筑大城,估计筑不到一半就被敌军给偷了。
    于是在下最后简单推断,“牙门”是兵家在地理险要之地修筑的御敌用的建筑物,里面屯有一定的兵力。“牙门将”则是置于“牙门”里,指挥作战的,而且通常牙门将应该是需要有一定的勇武。
    蜀汉官二代多有被任为“牙门将”的,比如赵云次子赵广,刘封子刘林,难道是这样更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IP属地:陕西3楼2012-12-30 18:17
    回复
      2025-05-20 20:43:44
      广告
      唐代杜佑所著的《通典》第二十九卷《职官·武官下》中的“杂号将军”一栏将“牙门将”列在了最后,记载如下——“牙门将。冠服与将军同。魏文帝黄初中置。明帝以胡烈为之。又王隐晋书云:‘陆机少袭父为牙门将,吴人重武官故也。’晋惠帝特置四部牙门,以汝南王佑为之。蜀以赵云为之。”按照这个记载,牙门将应是杂号将军的一种,也有一说认为是低于杂号将军、高于一般偏将的一种武官职位。需要注意的是,在《三国志·赵云传》中记载赵云的封号为牙门将军,并非牙门将,在蜀汉牙门将军与牙门将并非同一官职,证据在于《三国志.王平传》的记载,王平投降刘备后官拜“牙门将、禆将军”,因禆将军已是将军名号,则显示牙门将一职在蜀汉是具体的一种职位而非将军名位,并非与杂号将军的牙门将军等同。《三国志》亦只有在蜀志中赵云和魏延的传中写作“牙门将军”,魏志和吴志皆没有。所以一般认为“牙门将军”是刘备所创的杂号将军名号,并非《通典》所收录的“牙门将”。
      ____________________
      复制粘贴过来的,本来我以为没有必要,但是似乎还是有相当的人认为牙门将=牙门将军,这个解释很通透,省的我浪费口舌了


      IP属地:陕西4楼2012-12-30 18:19
      回复


        IP属地:陕西6楼2013-03-08 21: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