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乾盛世吧 关注:12贴子:664

回复:【普及】交流|政斗七日谈之不得不看的秘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一个“正常”的青年官员用十年左右时间慢慢演变为一个合格的政治老手,到三十多岁左右大成。这样的话难点在于控制你的下笔,可能一开始你会在政戏交锋中处于劣势,但年轻就是你的资本,而到了三十多岁后,你的成长过程也比那些从十八岁考科举到三十岁心计都很高深、且一成不变的人更具有说服力,
在剧情里,你一直在进步,而他们原地踏步,甚至在退步,孰优孰劣,非常明显。还有一种情况,则是用一种极端的事件来打击一下,譬如刚刚说过的豪门政斗,又譬如苏轼经历过的乌台诗案,家庭挫折,又或政治挫折,都能极大地打击到一个人的锐气,相当一部分人在失意之余会对自身做出反省,并发现自己的人格缺陷,加以修正,又或终于领悟到社会的阴暗面有多深,立誓将掌握这官场的规则,将今日所受之痛苦,一一向政敌讨回来。
如果和上文的贬谪外放的思路连起来走,那可能这个官员的思想历程会惊人的可信,而且曲折精彩,引人入胜。接下来说的,和心计城府,其实是一回事,只有小小的微妙差异,就是我们对官场的看法,或者说,对政治的看法。回顾下我们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历程,基本上无一例外地发现,最小的时候,我们曾觉得世界无限美好,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简单的法则就可以囊括一切。
但后来随着渐渐近距离接触社会,我们发现它有很多潜规则,有许许多多的龌龊阴暗,于是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怀疑,觉得它太黑暗,于是心中充满了愤慨,甚至觉得等我长大,有了权力,我一定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个世界。
然后大人会告诉你,你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只有去适应这个世界,于是你似懂非懂,到了大学毕业后,又再一次发现世界有黑有白,而决定这个的并非全是道义,也并非全是权利,而是更复杂的XXXXX(自行去政治课哲学课脑补吧,这里就不胡扯了)……我们其实完全可以在仕途中模拟这个认知的过程,刻意地去走一些偏路。比如你想突出政治上的天真的和后来的腹黑成熟的,可以在少年时期刻意去戏一些很理想化但实际上很傻很天真的政治主张。比如你想突出政治上少年时期的偏激和后来的中正平和的,可以在少年时期刻意去拥戴一些歪门邪道,这些学说可能在古代并非儒家主流,而且显得比较偏激,随着官场的耳濡目染啊,又或者刚刚说过的政治挫折啊,把你的偏激主张给打击一下,
然后继续在探讨出来一个新的世界观,将你的官员号脱胎换骨。说实在的,下面的官吏有时候有点傻乎乎的骨气不是坏事,演绎坛就是太缺那种历史上屡见不鲜坚持原则的官员,其实,你只要保证升到尚书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就好了——再说,这也不是绝对的。古往今来多少政治家到了绝顶高位,也未必对政治、历史、权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拗相公王安石,不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么?最后顺带着说一说的,就是我们性格的层次。其实一个真实的人的性格,除却海瑞、岳飞等少数几个例子,都是很难用几个成语高大全地概括的,而即使是像海瑞、岳飞这样纯粹的人,演绎的难度也是巨大的——一个角色的矛盾冲突、内心世界越丰富,一般他的戏也会越好看,
这是演绎的公理。而一般从现代解析角度,总希望一个人物能有显形性格与隐形性格,即或多或少沾染了双重性格,以便根据剧情矛盾适当转化。
而在演绎时,这两种性格也可以根据情况转化,比如一个平常对人满面春风的人,可能心里藏着很多阴谋污垢,但在和人酒店偶遇的时候可能就不会表露出来,或者表现得非常隐蔽,用一种侧面描写含蓄带过,但在阴谋摊牌时,则可以将这种阴暗面无限放大,与平时的笑容满面形成强对比等等。当然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对立,就拿我们活在21世纪的人来说,性格就远不止这两层对立面这么简单,大家可以剖析下本人的性格层次,就会发现这种层次有的平行,有的交叉,有的扭曲……在文学创作,在演绎中,就需要不断变幻角度,同时深刻本身已挖掘的角度来使这个角色的内涵更加丰满。而像包青天这样纯粹的清官,虽然也可以演出一种决然清澈的精神,但对演绎者的文笔功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若弄巧成拙,则很难让读者信服,反而令人觉得过时和虚假。所以说做一个真实的人不难,做一个纯粹的人,真难。说到这里,无论是智慧、城府、政见、性格,所叨者,无非留有余地,循序渐进八字精要而已。但一戏之中做到或许容易,一年之中,一生之中,这规划之先瞻,就有些困难了。


IP属地:陕西23楼2013-01-01 14:45
回复
    六、关于管中窥豹
    演绎现在大多有了心情日志,这是个有用的好东西。除却用于各种发泄认亲之外,有一些演绎者也会把对自己角色性格心路等等作一番剖析,供自己把握戏路,也供读者理解角色。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可否认,演绎者本人对自己性格戏路的认知一般都相当细致深刻,读者似乎只要阅读他们的分析、照搬他们的思路,就能在戏中将这个角色“吃透”、“看透"——但是这是一个巨大的认知谬误。
    让我们重回现实:假设你有一个庞大的亲戚圈,你知道每个人的名字,每个人大概岁数,每个人的夫妻子女关系以及每个人大致的性格。这些是很表面很肤浅的对一个人的认知,但事实上正是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在我们心中留下的印象。
    你能想象,你知道你七大姑的外甥心中的抱负,你知道你三爷爷隔壁邻居的偶像是谁,你知道八大姨的前夫的女儿为什么精神状态不好吗?那你简直不是人……你是八卦之神!!!
    笔者对你表示十二万分的敬仰,但是你可以点右上角的叉叉离开页面了,谢谢。深刻的理解,是在肤浅理解的反面进行的一种灵魂上的认知,你可能不知道他的生日,你可能不知道他的年龄,你可能不知道他的女儿叫什么名字,但你一定会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快乐,为什么伤悲,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他有什么样的追求,和你有多少共通之处,等等等等……实际上你会发现,你一生当中,能这样为你深刻理解的人,寥寥无几,有时甚至你理解你的父母,也没有达到这样的层次。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各式各样的Discovery纪录片,拍摄一个科学家的在另一个领域工作的儿子在科学家的母校试图追寻父亲的轨迹的故事——连子女都会对父母的灵魂无知,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你怎么能指望一个和你隔开十万八千里远的人连一次面也没有见过,就知道你面具下的真性情,就理解你的抱负志向吗?
    事实上,这样的理解,往往基于两个层面:知己,与对手。知己很好理解,一生当中,总有一两个人物,虽然可能和你的性子南辕北辙,但他就是懂得你一些细微的感情波动,懂得你的喜好憎恶,理解你的欢乐悲伤,理解你的梦想与为之付出的努力,这样的人不会多,往往有一个就已足够,类似于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如果每月每年都能遇上,这种不再可贵的友谊就会失去它的深刻性。
    而对手,自然不是指一般的一局棋中的对手,也不是指江湖中对决中的对手,而是指那种数十年斗争下来不相伯仲,虽然敌对,却也惺惺相惜英雄对英雄的特殊感情。
    就如在金庸的江湖世界中,北丐对西毒、东邪、南帝的认识都见地十分深刻,臧否人物往往一针见血,因为他们华山论剑论了几十年,前前后后交了无数次手,彼此争一个武功天下第一之外,也存在着英雄惜英雄的光风霁月的感情,所以才能有此见地。
    但并非每一对敌手之间都存在这样的微妙关系,大多数情况下,对手都是你死我活的模式,往往将对方看得极为失真,遑论灵魂上的认知了。
    当然,例外也是存在的,有一些阅历很丰富、见识充满智慧、上了些年纪的人,也能够通过有限的接触,敏锐地识别出一个人的性格,比如一些所谓的“明君”,比如一些大儒隐士,比如……但这些都是少数案例,毕竟这样的智者,很难演绎,也很少在论坛中被演绎。如此这般,我们就很容易看出这个谬误的巨大了:演绎者在心情日志中的分析,往往是触及角色核心的东西,比如人物性格,比如转变心路,比如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感情观,这些灵魂层面的东西,这种见地极深的观点,并不是人人在戏中都可以套用的——也许戏里的知己可以,也许戏里斗了几十年的老对手可以,也许英明睿智的皇帝可以,也许阅人无数的世家族长可以,但一般人,通过道听途说,或者萍水相逢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无疑十分滑稽荒诞。有人也许会说,但如果我们摒弃了演绎者在心情日志中做的正确剖析,
    那岂不是意味着,我们自己书写的对他的分析,并不深刻,更往往肤浅而偏差吗?恭喜你,你的反对意见,正是我想倡导支持的东西——你的想法,正是因为掉入了一个思维怪圈,那就是角色对角色的分析,必须是正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你对周围人的分析,就真正正确吗?你对你老板的分析,难道不是仅仅止于他老是吹毛求疵、克扣工资的表面上吗?你对你岳父岳母的分析,难道不是仅仅止于他们总是无理取闹、得寸进尺的表面上吗


    IP属地:陕西24楼2013-01-01 14:46
    回复
      2025-05-30 04:48:43
      广告
      end


      IP属地:陕西25楼2013-01-01 14: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