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正常”的青年官员用十年左右时间慢慢演变为一个合格的政治老手,到三十多岁左右大成。这样的话难点在于控制你的下笔,可能一开始你会在政戏交锋中处于劣势,但年轻就是你的资本,而到了三十多岁后,你的成长过程也比那些从十八岁考科举到三十岁心计都很高深、且一成不变的人更具有说服力,
在剧情里,你一直在进步,而他们原地踏步,甚至在退步,孰优孰劣,非常明显。还有一种情况,则是用一种极端的事件来打击一下,譬如刚刚说过的豪门政斗,又譬如苏轼经历过的乌台诗案,家庭挫折,又或政治挫折,都能极大地打击到一个人的锐气,相当一部分人在失意之余会对自身做出反省,并发现自己的人格缺陷,加以修正,又或终于领悟到社会的阴暗面有多深,立誓将掌握这官场的规则,将今日所受之痛苦,一一向政敌讨回来。
如果和上文的贬谪外放的思路连起来走,那可能这个官员的思想历程会惊人的可信,而且曲折精彩,引人入胜。接下来说的,和心计城府,其实是一回事,只有小小的微妙差异,就是我们对官场的看法,或者说,对政治的看法。回顾下我们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历程,基本上无一例外地发现,最小的时候,我们曾觉得世界无限美好,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简单的法则就可以囊括一切。
但后来随着渐渐近距离接触社会,我们发现它有很多潜规则,有许许多多的龌龊阴暗,于是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怀疑,觉得它太黑暗,于是心中充满了愤慨,甚至觉得等我长大,有了权力,我一定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个世界。
然后大人会告诉你,你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只有去适应这个世界,于是你似懂非懂,到了大学毕业后,又再一次发现世界有黑有白,而决定这个的并非全是道义,也并非全是权利,而是更复杂的XXXXX(自行去政治课哲学课脑补吧,这里就不胡扯了)……我们其实完全可以在仕途中模拟这个认知的过程,刻意地去走一些偏路。比如你想突出政治上的天真的和后来的腹黑成熟的,可以在少年时期刻意去戏一些很理想化但实际上很傻很天真的政治主张。比如你想突出政治上少年时期的偏激和后来的中正平和的,可以在少年时期刻意去拥戴一些歪门邪道,这些学说可能在古代并非儒家主流,而且显得比较偏激,随着官场的耳濡目染啊,又或者刚刚说过的政治挫折啊,把你的偏激主张给打击一下,
然后继续在探讨出来一个新的世界观,将你的官员号脱胎换骨。说实在的,下面的官吏有时候有点傻乎乎的骨气不是坏事,演绎坛就是太缺那种历史上屡见不鲜坚持原则的官员,其实,你只要保证升到尚书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就好了——再说,这也不是绝对的。古往今来多少政治家到了绝顶高位,也未必对政治、历史、权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拗相公王安石,不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么?最后顺带着说一说的,就是我们性格的层次。其实一个真实的人的性格,除却海瑞、岳飞等少数几个例子,都是很难用几个成语高大全地概括的,而即使是像海瑞、岳飞这样纯粹的人,演绎的难度也是巨大的——一个角色的矛盾冲突、内心世界越丰富,一般他的戏也会越好看,
这是演绎的公理。而一般从现代解析角度,总希望一个人物能有显形性格与隐形性格,即或多或少沾染了双重性格,以便根据剧情矛盾适当转化。
而在演绎时,这两种性格也可以根据情况转化,比如一个平常对人满面春风的人,可能心里藏着很多阴谋污垢,但在和人酒店偶遇的时候可能就不会表露出来,或者表现得非常隐蔽,用一种侧面描写含蓄带过,但在阴谋摊牌时,则可以将这种阴暗面无限放大,与平时的笑容满面形成强对比等等。当然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对立,就拿我们活在21世纪的人来说,性格就远不止这两层对立面这么简单,大家可以剖析下本人的性格层次,就会发现这种层次有的平行,有的交叉,有的扭曲……在文学创作,在演绎中,就需要不断变幻角度,同时深刻本身已挖掘的角度来使这个角色的内涵更加丰满。而像包青天这样纯粹的清官,虽然也可以演出一种决然清澈的精神,但对演绎者的文笔功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若弄巧成拙,则很难让读者信服,反而令人觉得过时和虚假。所以说做一个真实的人不难,做一个纯粹的人,真难。说到这里,无论是智慧、城府、政见、性格,所叨者,无非留有余地,循序渐进八字精要而已。但一戏之中做到或许容易,一年之中,一生之中,这规划之先瞻,就有些困难了。
在剧情里,你一直在进步,而他们原地踏步,甚至在退步,孰优孰劣,非常明显。还有一种情况,则是用一种极端的事件来打击一下,譬如刚刚说过的豪门政斗,又譬如苏轼经历过的乌台诗案,家庭挫折,又或政治挫折,都能极大地打击到一个人的锐气,相当一部分人在失意之余会对自身做出反省,并发现自己的人格缺陷,加以修正,又或终于领悟到社会的阴暗面有多深,立誓将掌握这官场的规则,将今日所受之痛苦,一一向政敌讨回来。
如果和上文的贬谪外放的思路连起来走,那可能这个官员的思想历程会惊人的可信,而且曲折精彩,引人入胜。接下来说的,和心计城府,其实是一回事,只有小小的微妙差异,就是我们对官场的看法,或者说,对政治的看法。回顾下我们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历程,基本上无一例外地发现,最小的时候,我们曾觉得世界无限美好,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简单的法则就可以囊括一切。
但后来随着渐渐近距离接触社会,我们发现它有很多潜规则,有许许多多的龌龊阴暗,于是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怀疑,觉得它太黑暗,于是心中充满了愤慨,甚至觉得等我长大,有了权力,我一定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这个世界。
然后大人会告诉你,你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只有去适应这个世界,于是你似懂非懂,到了大学毕业后,又再一次发现世界有黑有白,而决定这个的并非全是道义,也并非全是权利,而是更复杂的XXXXX(自行去政治课哲学课脑补吧,这里就不胡扯了)……我们其实完全可以在仕途中模拟这个认知的过程,刻意地去走一些偏路。比如你想突出政治上的天真的和后来的腹黑成熟的,可以在少年时期刻意去戏一些很理想化但实际上很傻很天真的政治主张。比如你想突出政治上少年时期的偏激和后来的中正平和的,可以在少年时期刻意去拥戴一些歪门邪道,这些学说可能在古代并非儒家主流,而且显得比较偏激,随着官场的耳濡目染啊,又或者刚刚说过的政治挫折啊,把你的偏激主张给打击一下,
然后继续在探讨出来一个新的世界观,将你的官员号脱胎换骨。说实在的,下面的官吏有时候有点傻乎乎的骨气不是坏事,演绎坛就是太缺那种历史上屡见不鲜坚持原则的官员,其实,你只要保证升到尚书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就好了——再说,这也不是绝对的。古往今来多少政治家到了绝顶高位,也未必对政治、历史、权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拗相公王安石,不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么?最后顺带着说一说的,就是我们性格的层次。其实一个真实的人的性格,除却海瑞、岳飞等少数几个例子,都是很难用几个成语高大全地概括的,而即使是像海瑞、岳飞这样纯粹的人,演绎的难度也是巨大的——一个角色的矛盾冲突、内心世界越丰富,一般他的戏也会越好看,
这是演绎的公理。而一般从现代解析角度,总希望一个人物能有显形性格与隐形性格,即或多或少沾染了双重性格,以便根据剧情矛盾适当转化。
而在演绎时,这两种性格也可以根据情况转化,比如一个平常对人满面春风的人,可能心里藏着很多阴谋污垢,但在和人酒店偶遇的时候可能就不会表露出来,或者表现得非常隐蔽,用一种侧面描写含蓄带过,但在阴谋摊牌时,则可以将这种阴暗面无限放大,与平时的笑容满面形成强对比等等。当然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对立,就拿我们活在21世纪的人来说,性格就远不止这两层对立面这么简单,大家可以剖析下本人的性格层次,就会发现这种层次有的平行,有的交叉,有的扭曲……在文学创作,在演绎中,就需要不断变幻角度,同时深刻本身已挖掘的角度来使这个角色的内涵更加丰满。而像包青天这样纯粹的清官,虽然也可以演出一种决然清澈的精神,但对演绎者的文笔功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若弄巧成拙,则很难让读者信服,反而令人觉得过时和虚假。所以说做一个真实的人不难,做一个纯粹的人,真难。说到这里,无论是智慧、城府、政见、性格,所叨者,无非留有余地,循序渐进八字精要而已。但一戏之中做到或许容易,一年之中,一生之中,这规划之先瞻,就有些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