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文允武 半人半神 标签: 杂谈 ------读《文武全才李少春》杂感
许锦文先生新作《文武全才李少春》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这本27万字的新著,是锦文先生继2010年出版《梨园冬皇孟小冬》后,又一为京剧名家量身定制的精心之作。因对李少春先生崇敬良久、一直想往着能有个通道了解相关艺术,得锦文先生签名本,不啻喜从天降。他的谦词“妙春兄指正”,一是先生虚怀若谷,二是我们友情长久的见证。用了大约一整天时间,一口气读完这部史料翔实、立论公允的传记作品,笔者真想依个人粗浅管见,来个孟小冬一书的姊妹对子,叫《氍毹春帝李少春》,横批:空前绝后。又恐被人讥为狗尾续貂,有硬装斧头柄之嫌。况且,又是帝、又是皇的,还太多了点封建残余习气,罢了。 被少春弟子叶蓬先生称为“继承、研究、发展、创新京剧艺术的一部新的重要文献”的这本新著,确是一部还原历史真实,对京剧艺术名家有一说一、毫不避讳名人缺点、过失,具有秉笔直书勇气的大作。这是我所感悟最深、最多的一个亮点。“锦文先生是对京剧艺术有重大贡献的资深学者,尤其是他对余派艺术的研究方面成绩之大、造诣之深,令人钦佩。”这段发自肺腑之言,正是这位从上世纪70年代末调回中国戏曲学院任教至今,培养出包括于魁智、王平、马翔飞、杜喆、贾劲松等学生、在京剧界享有美誉的叶蓬先生亲笔所写!这个夸赞,在读了这本新作后,更令人觉得是由衷和恳切的真实说法。 李少春是新中国半部京剧史,是一个功勋艺术家,他那无与伦比的艺术创造,已经在后人心目中树起了一面旗帜。他的《野猪林》等优秀代表剧目以及精湛的表演艺术,也就是今天我们能够感受到的精彩和辉煌,其实仅是浮在水平面上的八分之一的那一部分,是他的深,是他的全,也恰恰就是他自己付出的艰苦和勤奋。正因为下面如此厚重,才能够托起水平面上的精彩和辉煌。他的《野猪林》是由一座厚重的“冰山”托起来的,这出戏里,蕴含着艺术家几十年积累和感悟,从无数个剧目走向一个剧目;而后人演此剧,则是从一个剧目走向同一个剧目,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以上这些信手摘来的赞词,书中列出专门篇幅,予以高度概括,极度冲击读者视觉和神经。博而又精、杂而又纯,这就是李少春艺术世界最简练、传神的总结。 此书对名人过往中的事,并不采取刻意回避态度,值得赞许。如其中的“师徒裂痕”、“郎舅之争”、“少春完了”等篇章,真实地回放了一代艺术大家成才路上的磨难和坎坷,读来令人信服。书中的“李侯之恋”,应该是作者具有史传作者勇气、让一个真实的少春立体于读者面前的重要章节。简言之吧:李父“小达子”为儿子找了个媳妇,命他回来成亲。少春心头发怔,想告知父亲自己已有女友了,但话到嘴边又不敢说出来,他是有名的孝子,从来依顺父母。原来他说的女友,就是在天津和自己先后三次同台演出过的程派大青衣侯玉兰。她得过程砚秋亲授、指导,后与李玉茹、白玉薇、李玉芝并称为“四块玉”。正当社会上对李侯恋爱关系有所谣传时,中国戏院某经理特在报上声明说“侯之左李,是应中国戏院之约,与少春无干”。这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说词,无意起到了促成李侯相恋加速作用,这是后话了。且说少春奉父亲之命,不敢抗婚,向自己的“铁杆粉丝”王次君说白了“自己早有女朋友了!”但王小姐则表示“只要我当了李家儿媳,做了正房太太,不管以后的事情。”这里头,少春父亲因为豪赌欠债,向王次君父亲借钱等细节读来引人入胜,也说清了少春缘何娶过两房太太等一系列的因果及矛盾心理。因为是人物传记,锦文先生仅以严谨笔法,一一说出前因后果,并未作渲染或推理等文学描写,因而颇具历史价值。那么少春先生常在上海演出,得知侯玉兰在家陪着妈妈、舅舅以鸦片打发日子、痛苦不堪等情况,便三天两头向院方告假,乘飞机北上探望侯玉兰,好言相劝,不免山盟海誓一番等等的叙述,便有了扎实铺垫。少春先生劝玉兰赶紧戒掉大烟,振作起来,喜讯很快就会实现。但有一条,不能马上再举行婚礼,对外暂时保密。事隔不久,新房选择在北平东城苏州胡同。侯玉兰谢绝了舞台,只得委屈地过起了金屋藏娇的秘密同居生活。
这段文字的输入,能说明什么呢?世界上情为何物,艺术家魅力巨大,爱情使人走火入魔,冲动是魔鬼......大概有个浅显注脚了么?那天去一位老艺术家那里探访,说起侯玉兰为情迷惑、艺术退化的往事,以亲历或见证语气说了句“自作孽”话,脸色不无惋惜。不知是否过重或过于滞后,笔者不敢妄评。况且为尊者讳,没必要说与艺术无关之题外话。但仅凭这个看似闲笔的篇幅,这本新作的别样价值就彰显无疑,这是鄙人读后一个深深感触。再有,这本新书的文字清新、通顺,至今还未发现一个错字的记录,也是让我折服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向同好者大力推荐了。
许锦文先生新作《文武全才李少春》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这本27万字的新著,是锦文先生继2010年出版《梨园冬皇孟小冬》后,又一为京剧名家量身定制的精心之作。因对李少春先生崇敬良久、一直想往着能有个通道了解相关艺术,得锦文先生签名本,不啻喜从天降。他的谦词“妙春兄指正”,一是先生虚怀若谷,二是我们友情长久的见证。用了大约一整天时间,一口气读完这部史料翔实、立论公允的传记作品,笔者真想依个人粗浅管见,来个孟小冬一书的姊妹对子,叫《氍毹春帝李少春》,横批:空前绝后。又恐被人讥为狗尾续貂,有硬装斧头柄之嫌。况且,又是帝、又是皇的,还太多了点封建残余习气,罢了。 被少春弟子叶蓬先生称为“继承、研究、发展、创新京剧艺术的一部新的重要文献”的这本新著,确是一部还原历史真实,对京剧艺术名家有一说一、毫不避讳名人缺点、过失,具有秉笔直书勇气的大作。这是我所感悟最深、最多的一个亮点。“锦文先生是对京剧艺术有重大贡献的资深学者,尤其是他对余派艺术的研究方面成绩之大、造诣之深,令人钦佩。”这段发自肺腑之言,正是这位从上世纪70年代末调回中国戏曲学院任教至今,培养出包括于魁智、王平、马翔飞、杜喆、贾劲松等学生、在京剧界享有美誉的叶蓬先生亲笔所写!这个夸赞,在读了这本新作后,更令人觉得是由衷和恳切的真实说法。 李少春是新中国半部京剧史,是一个功勋艺术家,他那无与伦比的艺术创造,已经在后人心目中树起了一面旗帜。他的《野猪林》等优秀代表剧目以及精湛的表演艺术,也就是今天我们能够感受到的精彩和辉煌,其实仅是浮在水平面上的八分之一的那一部分,是他的深,是他的全,也恰恰就是他自己付出的艰苦和勤奋。正因为下面如此厚重,才能够托起水平面上的精彩和辉煌。他的《野猪林》是由一座厚重的“冰山”托起来的,这出戏里,蕴含着艺术家几十年积累和感悟,从无数个剧目走向一个剧目;而后人演此剧,则是从一个剧目走向同一个剧目,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以上这些信手摘来的赞词,书中列出专门篇幅,予以高度概括,极度冲击读者视觉和神经。博而又精、杂而又纯,这就是李少春艺术世界最简练、传神的总结。 此书对名人过往中的事,并不采取刻意回避态度,值得赞许。如其中的“师徒裂痕”、“郎舅之争”、“少春完了”等篇章,真实地回放了一代艺术大家成才路上的磨难和坎坷,读来令人信服。书中的“李侯之恋”,应该是作者具有史传作者勇气、让一个真实的少春立体于读者面前的重要章节。简言之吧:李父“小达子”为儿子找了个媳妇,命他回来成亲。少春心头发怔,想告知父亲自己已有女友了,但话到嘴边又不敢说出来,他是有名的孝子,从来依顺父母。原来他说的女友,就是在天津和自己先后三次同台演出过的程派大青衣侯玉兰。她得过程砚秋亲授、指导,后与李玉茹、白玉薇、李玉芝并称为“四块玉”。正当社会上对李侯恋爱关系有所谣传时,中国戏院某经理特在报上声明说“侯之左李,是应中国戏院之约,与少春无干”。这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说词,无意起到了促成李侯相恋加速作用,这是后话了。且说少春奉父亲之命,不敢抗婚,向自己的“铁杆粉丝”王次君说白了“自己早有女朋友了!”但王小姐则表示“只要我当了李家儿媳,做了正房太太,不管以后的事情。”这里头,少春父亲因为豪赌欠债,向王次君父亲借钱等细节读来引人入胜,也说清了少春缘何娶过两房太太等一系列的因果及矛盾心理。因为是人物传记,锦文先生仅以严谨笔法,一一说出前因后果,并未作渲染或推理等文学描写,因而颇具历史价值。那么少春先生常在上海演出,得知侯玉兰在家陪着妈妈、舅舅以鸦片打发日子、痛苦不堪等情况,便三天两头向院方告假,乘飞机北上探望侯玉兰,好言相劝,不免山盟海誓一番等等的叙述,便有了扎实铺垫。少春先生劝玉兰赶紧戒掉大烟,振作起来,喜讯很快就会实现。但有一条,不能马上再举行婚礼,对外暂时保密。事隔不久,新房选择在北平东城苏州胡同。侯玉兰谢绝了舞台,只得委屈地过起了金屋藏娇的秘密同居生活。
这段文字的输入,能说明什么呢?世界上情为何物,艺术家魅力巨大,爱情使人走火入魔,冲动是魔鬼......大概有个浅显注脚了么?那天去一位老艺术家那里探访,说起侯玉兰为情迷惑、艺术退化的往事,以亲历或见证语气说了句“自作孽”话,脸色不无惋惜。不知是否过重或过于滞后,笔者不敢妄评。况且为尊者讳,没必要说与艺术无关之题外话。但仅凭这个看似闲笔的篇幅,这本新作的别样价值就彰显无疑,这是鄙人读后一个深深感触。再有,这本新书的文字清新、通顺,至今还未发现一个错字的记录,也是让我折服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向同好者大力推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