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苑吧 关注:354贴子:14,968
  • 7回复贴,共1

“╳ ╳ ╳”与“我们这儿”    &#x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是去年初发在“天山文苑俱乐部”的一个贴子。俱乐部关闭时,因故未能及时转移,近日在清理电脑时,偶然从一个将要删除的文件夹里发现了它,现转存在这里。


前不久,“毛家利民”先生转发了一篇名嘴张绍纲与海归刘俐俐在节目现场对掐的贴子,我对其中一个片断印象深刻:张主持对刘海归一句“**变化太大了”的话,大为不满,说令其全身发冷。刘则说,自己是在使用敬语。而张纠正道,应该叫“我们这儿”。由于担心百度也和张主持一样因过敏而发冷,以下文字中,凡必须使用“**”来指称的,都将以“我们这儿”来代替,比如歌曲“我的**心”,将会是“我的我们这儿心”,其他都依此比照。正文如下:
1.经济全球化与我们这儿。经济全球化是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由区域性经济形式,逐渐演化形成的一种全球经济运行趋势,从九十年代开始,进入直线加速度的飞跃式发展。现在,全球经济已经是前所未有的高度关联了,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区域性组织的经济,能够脱离全球经济大势独善其身,我们这儿也不例外。诸如华尔街的一声咳嗽,会使全球金融体系都感冒的“蝴蝶效应”,在当前情况下,越加显现出世界经济的关联性。世界任何地方的一点经济浪花,都会传导致全球各个角落,引起波动。每年走马灯似的G8G20峰会,以及各种形式的经济论坛,也在佐证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因为这些会议都旨在协调各国间的经济立场和经济步调。所以,如果你要分析我们这儿的经济形势,一定要把它放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考察。否则,就可能误判。不要过分依赖一些媒体上、一些专家的观点,仅管他们可能有很多的数据举证,但参考性不强。他们始终认为我们这儿“风景这边独好”,但是股市不配合,就足以为证。市场是客观的,它并不以“善解人意”为荣。忧患意识,只产生于清醒地认识到了面临的风险。除此,不是空喊,就是侈谈,于谁都不利。泛舟股海的朋友们,更当如此。
   2.世界多极化与我们这儿。世界多极化的概念大致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其实质是全球多种势力的制衡达到理想状态,国际事务不由某一方主导。在美国抛开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国际间舆论针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大张挞伐多极化的倾向一时十分明显,中、俄、日本、欧盟,及其他各区域性组织都在国际事务中增加了分量。但好景不长,真正的多极化尚形成,就几乎夭折。即便有“多极”,那也是不对称的“极”。所以,现在大家看到,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原来,欧盟与美国可看作是两极,如今的实事表明他们是一极,美国为主,欧盟为次。其他大国、区域性组织(东盟、阿盟、非盟、独联体等),有一定作用,但又很有限,尤其是区域性组织,大多只是地区事务的协调机制,没有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极”。俄罗斯还没有从苏联解体的创伤中恢复元气,RB是个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这有复杂的地缘政治原因,限于篇幅不展开述说)。这是一个单极强而多极弱的世界,我们这儿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还没有到“极”的程度。没有到这个程度是因为实力不匹配。我们这儿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军事地位,甚至文化地位,都还不足以支持其发挥“极“的作用。所以,每当你注意到我们这儿在国际事务中,没能如你想像的那样硬朗,千万不要生气,不要咬牙切齿的批评。在国际舞台上,硕壮的身躯、雄健的肌肉、精壮的臂膀,是你说话的资本。强大的国际话语权和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是由强大的综合国力来支撑的。这里,我们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中,那一天一定会来到。


1楼2013-01-03 12:28回复

       3.美国战略重心转移与我们这儿。去年底,美国多位高官高调宣布,将其战略重心由欧洲转移到亚太。其潜在意义很明白,就是将它的战略锋芒由欧洲的针对俄罗斯,转而在亚太地区针对我们这儿。二次大战后的冷战时期,美苏面对面地对峙于欧洲,欧洲的核心国家(如法、德等)也都直接在“北极熊”的视线里。而由于苏联解体,华约解散,许多国家投怀北约、欧盟,欧洲核心国家与俄之间有了很大的战略回旋空间。加之,美国与欧洲国家是长期的盟友关系,所以美国战略重心已无放在那里的必要。那么,放在亚太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对此没有必要惊异。遏制并像苏联一样地颠覆我们这儿,是美国的长期战略方针,其具体细节源于美国的著名研究机构“兰德公司”。美国以“世界**”的角色,获得了难以估量的超额利益,深怕这个“肥缺”有人挑战,它是很不乐意天空出现两个或者多个太阳的所以,不要幻想美国会与我们这儿为友。美国为了实现其战略重心的转移,拉拢亚太地区一些国家遏制我们这儿,多年来一直高喊着“我们这儿威胁论”,最近几年尤其甚嚣尘上。目前,美国在我们这儿周边地区有大驻军,尤其在海上构筑岛链式扼止带,军事触角已经深入到黄海、南我们这儿海,并多次宣示在南我们这儿海的利益关切,这些都是异乎寻常的事。它从那么远的地方,跑来与我们直接对峙,挤压我们这儿的战略空间,却又在到处宣扬我们这儿威胁论,不是很奇怪吗?这是彻头彻尾的“威胁我们这儿论”。有军事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标志就是我们这儿的海军开始向外海远洋了,这具有强烈的战略拓展意义,是个值得庆幸的事。
      4.联合国与我们这儿。联合国是一个各种势力吵架的地方,也是一个遇弱很强、遇强很弱的国际争端解决机制,没有多大权威性,大量作用只体现在“道义”和“法理”上。对强势而言,联合国是个工具;对弱势而言,联合国是个枷锁。以伊拉克战争为例,战争之前,联合国以美国所谓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三番五次地派员到伊拉克核查。联合国确信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后,美国虽然心知肚明,但仍然以伊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抛开联合国,发动了对伊战争。伊拉克迅速土崩瓦解。与其说伊拉克是美国打败的,还不如说是联合国打败的,或者是联合国帮助美国打败的。因为联合国对伊拉克翻箱倒柜的核查,以使美国对伊军事实力一清而楚,一场原本就不对称的战争,越加不对称了,战争的结局在战争开始前,就已经确定了。其实,利比亚的情形也大致相似。所以,对于弱势来讲,别想在联合国伸张权利。我们这儿是常任理事国,在安理会拥有否决权。这对我们主张自己的权利和关切非常有利。如果运用得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信。在安理会投票中,我们不仅要主张自己的权利,还要积极主张弱势力的权力,为此就必须鲜明地宣示我们在行驶这一权利时的价值观,而不是临时动议和权宜之计。价值观才是我们这儿的声音,但目前这方面还不够鲜明。有了坚定的价值观,就不怕得罪谁。其实,想不得罪任何人也是不可能的。再说,在利比亚问题上,我们支持了西方的主张,他们也并没有买我们的账,说我们的好想起了伟人的一句话,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这在目前的国际斗争中,同样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楼2013-01-03 12:2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5.中东局势与我们这儿。中东地区是世界的火药筒,因为特殊的地缘因,那儿的枪炮声,从来就没有中断过。那里的宗教冲突历时已久,纷争不断。那里又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富集区,各种势力都在为此角力。世界经济对能源的高度依赖和能源资源的稀缺性,使中东地区的许多国家一夜暴富,多年来他们躺在财富的温床上享受惬意,但因此而患上了软骨病,除了财富,他们一无所有,科技、文化、军事等等,都被财富的汪洋大海淹没,所以地区内的风吹草动都必须借助外部势力干预,这就为西方插手打开了方便之门。阿盟,只是个阿斗之盟。现在,阿拉伯世界已经被西方分化瓦解,正在被一个一个地重新“塑造”。西方利用这些国家内部财富、权力分配的争端,操纵、支持一方,打压、击垮另一方,不择手段,无所不用。目的只有一个,扶持亲信,培植傀儡,以控制能源资源。尽管他们高举着“民主”、“人权”的旗子,但实际上与这无关,紧密关联的只是他们的利益。以史为鉴,翻开二次大战史,你会发现,希特勒当初在剥蚀欧洲的时候也是振振有词的。事不同,理同。战争是不需要理由的,或者什么都可以是理由(这一点,早些时候我曾写过一篇《关于战争的断想》的贴子,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找出来一看)。阿拉伯世界的多米诺还将继续上演,因为那里的资源控制权还没有瓜分完毕。我们这儿的石油一半源于进口,大部分来自中东地区。如果西方国家完全控制了那里,后果可想而知。中东事务考验着我们这儿的外交智慧,这是一张很难的答卷,棘手而必须作答。在叙利亚问题上行使否决权,是一个良好的信号,我们还将继续期待精彩。
      不能再长了,就此打住。


      3楼2013-01-03 12:28
      回复
        哈哈!重新读来别有感觉。


        4楼2013-01-03 15:24
        回复
          怀念天山文苑俱乐部可以点这个链接,所有的贴子和回复都可以看到:http://tieba.baidu.com/club/11274912,可以把发过的贴子复制过来(包括评论)再欣赏!


          5楼2013-01-03 17:27
          回复
            疆月好,重温老文别有一番情趣,很怀念原来的文苑。。。


            6楼2013-01-03 18:43
            回复
              比较好玩


              7楼2013-01-07 09:39
              回复
                谢谢,我去找一找看


                8楼2013-01-07 09: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