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去年初发在“天山文苑俱乐部”的一个贴子。俱乐部关闭时,因故未能及时转移,近日在清理电脑时,偶然从一个将要删除的文件夹里发现了它,现转存在这里。
前不久,“毛家利民”先生转发了一篇名嘴张绍纲与海归刘俐俐在节目现场对掐的贴子,我对其中一个片断印象深刻:张主持对刘海归一句“**变化太大了”的话,大为不满,说令其全身发冷。刘则说,自己是在使用敬语。而张纠正道,应该叫“我们这儿”。由于担心百度也和张主持一样因过敏而发冷,以下文字中,凡必须使用“**”来指称的,都将以“我们这儿”来代替,比如歌曲“我的**心”,将会是“我的我们这儿心”,其他都依此比照。正文如下:
1.经济全球化与我们这儿。经济全球化是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由区域性经济形式,逐渐演化形成的一种全球经济运行趋势,从九十年代开始,进入直线加速度的飞跃式发展。现在,全球经济已经是前所未有的高度关联了,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区域性组织的经济,能够脱离全球经济大势独善其身,我们这儿也不例外。诸如华尔街的一声咳嗽,会使全球金融体系都感冒的“蝴蝶效应”,在当前情况下,越加显现出世界经济的关联性。世界任何地方的一点经济浪花,都会传导致全球各个角落,引起波动。每年走马灯似的G8、G20峰会,以及各种形式的经济论坛等,也在佐证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因为这些会议都旨在协调各国间的经济立场和经济步调。所以,如果你要分析我们这儿的经济形势,一定要把它放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考察。否则,就可能误判。不要过分依赖一些媒体上、一些专家的观点,仅管他们可能有很多的数据举证,但参考性不强。他们始终认为我们这儿“风景这边独好”,但是股市不配合,就足以为证。市场是客观的,它并不以“善解人意”为荣。忧患意识,只产生于清醒地认识到了面临的风险。除此,不是空喊,就是侈谈,于谁都不利。泛舟股海的朋友们,更当如此。
2.世界多极化与我们这儿。世界多极化的概念大致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其实质是全球多种势力的制衡达到理想状态,国际事务不由某一方主导。在美国抛开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国际间舆论针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大张挞伐,多极化的倾向一时十分明显,中、俄、日本、欧盟,及其他各区域性组织都在国际事务中增加了分量。但好景不长,真正的多极化尚形成,就几乎夭折。即便有“多极”,那也是不对称的“极”。所以,现在大家看到,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原来,欧盟与美国可看作是两极,如今的实事表明他们是一极,美国为主,欧盟为次。其他大国、区域性组织(东盟、阿盟、非盟、独联体等),有一定作用,但又很有限,尤其是区域性组织,大多只是地区事务的协调机制,没有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极”。俄罗斯还没有从苏联解体的创伤中恢复元气,RB是个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这有复杂的地缘政治原因,限于篇幅不展开述说)。这是一个单极强而多极弱的世界,我们这儿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还没有到“极”的程度。没有到这个程度是因为实力不匹配。我们这儿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军事地位,甚至文化地位,都还不足以支持其发挥“极“的作用。所以,每当你注意到我们这儿在国际事务中,没能如你想像的那样硬朗,千万不要生气,不要咬牙切齿的批评。在国际舞台上,硕壮的身躯、雄健的肌肉、精壮的臂膀,是你说话的资本。强大的国际话语权和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是由强大的综合国力来支撑的。这里,我们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中,那一天一定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