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梁启超在1902年《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中提出的概念,目前中华民族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及海外华人的统称。中华民族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经过民族识别,现今的中华民族共包括汉族和其他55个少数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数个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确定的未识别民族,包括土生葡人、夏尔巴人以及中国犹太人等。中华民族因此并不是单纯的民族、种族、公民的人群分类概念,关于中华民族的概念变迁,著名的历史学及人类学理论有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及许倬云的我者与他者的转化及混合。中华民族是一个政治概念及国族概念,最早由梁启超提出,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梁启超、孙中山等先贤的话语中,渐渐出现了“中华民族”的概念,经由最初的强调满汉之辨和排满,到梁启超的主张“变法必自平满汉之界始”,再到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将汉族改为中华民族”,终于使“中华民族”的概念成为我国56个民族所组成的共同体的代称。
但是,这一概念真正深入人心还要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才最后完成(有学者指出这是因为三点原因导致:
1、大规模抗战使大多数中国人有了共同的历史命运与集体记忆;
2、国共联合与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使中华民族主义深入人心;
3、战争造成的人员迁徙打破了原来的地域隔绝)。抗战的胜利和台湾的光复祖国,标志着中华民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由衰到兴的历史性转折。
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提出到不断的引申和发展,在现在文辞用语中已不再是单一的中帼各民族的代称,而是一个与中国的国家、民族、地域、历史紧密相连的整体的代称。比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提到的“中华民族”就是这个概念,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的“中华民族”也是这样一个概念。从爱国主义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一辞已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凝聚和象征。从感性意义上来讲,应该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等词语的引申和发展,具有广泛的涵盖意义。同时,现代概念上的中华民族,也是广义上的中国的一个代称。
根据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文件,中华民族的历史可追源到汉族的神话炎黄起源,而在现代则包含在中帼境内非汉族的少数族群(然而这些少数族群未必是炎黄子孙),有时还延伸包括中国境外的汉人或海外华人(未必有中帼国籍)。中华民族因此并不是单纯的民族、种族、公民的人群分类概念,而是政治词汇。可能因历史、政治及国族立场不同,中华民族在族群内涵及地理范围上或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