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六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献帝拓跋·邻的第二个兄长原名叫拓拔·普,其率领之族称普氏,汉译就是“普乃氏”。这在史籍《魏书》中有记载:“献帝以长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当时,北魏献帝把北魏王朝的核心拓跋部中王族氏族分为七个部落群体,以自己的七个兄弟分别统率之。后在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的汉化改革过程中,赐改汉姓为周氏,后成为北魏王朝中兴旺的七族之一,后逐渐融入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例如,在北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中,有隋朝时期的著名将领周摇。周摇,公元507~590年,字世安,他就是北魏献帝次兄拓拔·普的后代。
源流七 源于芈姓,出自南北朝时期陈国将领项猛奴,属于以冒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有一个著名的将领叫项猛奴,幼年时曾被周荟抚养,而随义父改姓周氏,改名为文育。项猛奴,公元509~559年,新安寿昌人(今河南境内),少孤贫。他擅长游泳,十一岁便“能反覆游水中数里,跳高五六尺,与群儿聚戏,众莫能及”。周文育为陈霸先开创南朝陈国建有大功勋,后来在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被陈武帝敕封为镇南将军、寿昌县公。南朝陈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周文育病逝,他逝世后,陈武帝非常悲痛,亲自素服戴孝,痛哭于周文育的灵堂。 在周文育的后裔中,皆以先祖之冒姓为姓氏,称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高山族、瑶族、东乡族、彝族、布朗族、白族、土家族、保安族、黎族、壮族、羌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周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百濮族,出自唐朝时期少数民族暨佐时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唐朝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百濮族中有暨佐时氏,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准制赐改为汉姓周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 源于已姓,出自元朝时期苏氏族人,属于以避讳改姓为氏。在唐朝时期,有个名人叫苏益,字世进,曾任山西隰州刺史,唐僖宗李儇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苏益为辅佐王潮由河南光州固始入闽,任泉州押卫都统使,居于泉郡同安永丰里。娶陈、罗、张氏;子三:光谊,光谓,光诲。光诲任过漳州刺史,与父苏益居同安永丰乡葫芦山,取名芦山堂,灯号芦山,为入闽苏氏及芦山衍派始祖,后来苏益的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其第六世孙苏颂,字子容,为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的进士,官至左丞相,他发明了著名的水运天像仪,今被世界钟表联合会尊奉为“钟表之父”。 到了元朝末年,苏益的六世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全部财产被没入官家,族人还累受元朝官军的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因此改姓周氏。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逐渐繁衍,并迁入今台湾省新竹县。
源流十一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周成氏,以地为氏,满语为Joceng Hala,世居周齐理(今吉林叶赫河流域张城东部),所冠汉姓即为周氏。 ⑵.满族周延氏,满语为Joya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多冠汉姓为周氏、常氏等。 ⑶.满族周佳氏,亦称宗佳氏,满语为J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辉和(今黑龙江上游或嫩江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周氏、钟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