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09日漏签0天
回隆吧 关注:3,612贴子:73,472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视频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17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回隆吧
>0< 加载中...

【【年末巨献】】《古镇历史探索》(探索回隆历史)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hbwxhlzxj
  • 回隆参将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hbwxhlzxj
  • 回隆参将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025-05-09 21:02:01
广告
  • hbwxhlzxj
  • 回隆参将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古镇历史探索》,原创长篇文章,欢迎交流。我的邮箱:yangzhenyu85@163.com
——————————————————————————————————————
本文未完待续——————


  • hbwxhlzxj
  • 回隆参将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名府志》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大名府志,在此书中,记载了魏县的回隆庙镇,也记载了内黄县的回隆镇,也就是说,当时,这个四分五裂的古镇有人叫它回隆庙镇,也有人直接称为回隆镇。那么,我们判断,应该是先叫回隆庙,后来简化为回隆。我们知道,如今仍然有很多地名叫什么庙,如龙王庙,观音庙,等等,原因是先有庙,后有村落,于是村落以庙为名。那么,可能是此处开始有回隆庙,之后形成村镇,名字便叫回隆庙,后简化为回隆。当然,这只是一种臆测。那么回隆庙是一个什么庙呢?
在这本《大名府志》中,我们还找到这样一首诗。

这是书中记载的描述魏县十大景观的十首诗之一,“回隆古庙”。作者是明朝魏县的教谕梁矩。也就是说,回隆古庙当时是魏县十大景观之一,可见,这个庙影响非常大。从诗中可以看出,回隆当时就被称为巨镇,地胜,说明明朝时,回隆就已经非常繁荣,规模也很大,是当地一大胜景。近河,是说回隆濒临卫河,古庙,我们想,在明朝,此庙就已经称为古庙,那说明,此庙的历史非常悠久,肯定是在明朝以前,那么是哪朝哪代呢?这个问题先留着以后研究。往来过客奠壶觞,来往的过客都到此庙祭奠,大家想,这是什么庙,竟然如此神圣?四面八方的来往过客到了这里,都要来此祭拜。最后,香火炉熏岁月长,再次说明了“回隆古庙”悠久的历史。
回隆庙,这样著名、宏伟、神圣的寺庙,不知何年何月消失了,现在的回隆,我们找不到回隆庙的一点痕迹,回隆庙究竟为什么叫做“回隆庙”,回隆庙里供奉的是哪位神灵或者先贤,回隆庙建于哪朝哪代,是谁建的,为什么建到这里,这些问题的答案究竟能不能解开?


  • hbwxhlzxj
  • 回隆参将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我们在明朝正德《大名府志》中了解到,回隆的回隆古庙是大名府魏县的十大景观之一,并有魏县教谕梁矩的诗篇。后面,我们又在康熙大名府志中和乾隆大名县志中发现了新的线索,这使得探索复杂起来。
在清康熙年间《大名府志》中,我们又找到一首诗,这首诗也是记述魏县十景的诗篇之一,作者是明朝嘉靖年间的魏县知县童汉臣。这首诗题目是“古庙灵烟”,这也就是说“回隆古庙”这一景观还有另一个名称“古庙灵烟”。内容是:龙驭千秋返紫微,云台百尺祀江涯。香飘桂气开花社,日耀苔文识锦碑。仙辖恍乘春霭度,灵凫时逐夕阳飞。孤村祠庙成乡俗,故国隆兴今是非。
从这一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个问题,一是这里提到了皇帝。龙驭指的是皇帝,也指皇帝去世,紫微是帝王之星,龙驭千秋返紫微就是说皇帝已经去世很多年,早已回到天上的紫微星上去了。难道回隆庙是与皇帝有关?云台百尺祀江涯,高大宏伟的庙台建在河边,这和前面梁矩的近河古庙都说明此庙在河边。日耀苔文识锦碑,怎么庙里的古碑生了苔呢?难道庙荒芜了吗,如果香火很旺的话,不应该长苔啊?这里和梁矩诗中的“喜堂堂”、“华匾书金”、“香火炉熏”的场景就相差不少了。那个是正德,这个嘉靖,也没多少年啊?
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我们找到这样一个记载,明嘉靖三十六年,漳河在魏县西南回隆镇决口。在冀南一带,人们都知道,漳河是非常桀骜不驯的一条河流,历史上多次泛滥,多次改道,给两岸人们带来的灾难无数。魏县县城就是被漳河冲的到处跑。那么,回隆自然也少不了被漳河淹没的命运,可能,就是嘉靖年的决口,使得回隆镇毁于一旦,使得回隆古庙也随之毁坏。童汉臣此时见到的回隆古庙可能就是被洪水淹没过后的遗址,石碑上也长了苔。
那么,回隆古庙和皇帝的关系又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我们又在这本大名府志中看到这样一段诗篇,这篇诗作者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申旞(sui),魏县人,此诗晦涩难懂,至今也没看很明白,但是只是大约了解了回隆庙的来由。这段记载是这样的:
题目“回隆”,剌时之讹祀典也,旧说澶渊之役宋真宗道此还都而祠,无文可秩,俗成以非鬼焉。
坎坎击鼓回隆之浒祝夫驰伶人舞灵旗载举以将我庶俎繄我祀伊何或豆或巵是享是祈巫觋纷如士女殷如异教薰如翼翼者庙其报何其厥修孔风岂曰不时匪社匪蜡我是用嘻(回隆三章章六句)
以上是这首诗,古书中都没有标点,我也就不标了,标错了还可能影响各位阅读,最后只说这首诗是分为三章,三章也就是三段,一段六句。
虽然看的不是很懂,但是已经从诗前的注解中看出,宋真宗皇帝御驾北征,与金军发生澶渊之役,澶渊之盟可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之后,宋真宗经过这里返回都城,在这里举行了一个祭祀,庆祝圆满返京,此祀典就名为“回隆”,或者说祭祀的地方取名为“回隆”。那么回隆庙就应该是为纪念宋真宗而建造的吧!


  • hbwxhlzxj
  • 回隆参将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古镇历史探索》,原创长篇文章,欢迎交流。我的邮箱:yangzhenyu85@163.com
——————————————————————————————————————
本文未完待续——————


  • hbwxhlzxj
  • 回隆参将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前面我们探讨了回隆庙,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回隆的另一座古庙——临漳寺。
在回隆西街北马路路北,坐落着一座古寺临漳寺,之所以叫做临漳寺,因为这里过去是彰德府临漳县的管辖区域。临漳寺这个名字是九十年代重建的时候新改的,我们从门口树立的几座古碑中可以知道,临漳寺在古时候一直叫做“妙佛寺”。
清朝临漳县志记载,妙佛寺,建于元代至正年间。
而在一座可能是明朝永乐年间的古碑上,一开头也写道,此寺院建于元朝至正辛丑年间。我估计那本清朝临漳县志的建造年代的说法有可能是出自此碑文。
而通过对这几座古碑的研究,可以发现,妙佛寺古代曾多次被毁,多次重建,多次荒芜,多次修缮。凡是立碑的年代,都是重新修建的年代,因为重建,所以立碑。门前三块古碑,一座永乐,一座康熙,一座乾隆,其他年代有没有修缮呢,肯定有,不过没有证据了。康熙年碑文中说,寺院建于何时,谁也说不清了,问遍周边乡里的百姓,没有知道的。只是在古碑上看到明朝成化年间曾经有修缮,也就是说康熙年间的回隆人没看到永乐古碑,不知道寺院是建于元朝至正年间,但是在当时的一座古碑上看到成化年间修缮的记录。乾隆年间古碑也写道,俱不言创于何代,只是说到了乾隆五十六年,寺院破败不堪,于是当时组织重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回隆的历史大多失传,无人记载,康熙、乾隆时候的人都不知道此寺院的建造年代,而今天从永乐古碑中,我们知道了。
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妙佛寺得到重建,根据此地以前属临漳县管辖的历史,将此庙改名临漳寺。之后又陆续不断完善,建造三佛殿,天爷大殿,关公,观音菩萨等众神。


  • hbwxhlzxj
  • 回隆参将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古镇历史探索》,原创长篇文章,欢迎交流。我的邮箱:yangzhenyu85@163.com
——————————————————————————————————————
本文未完待续——————


2025-05-09 20:56:01
广告
  • hbwxhlzxj
  • 回隆参将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读了这几首诗,我们感受到了回隆古镇历史上的繁荣景象。但是,这几首诗题目都是“回隆返照”,到最后还是没搞明白“回隆返照”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们还是先仔细从诗中琢磨一下吧!
这几首诗是书写“回隆返照”景观的,题目就是主题,那么,这一景观就肯定隐藏在诗中。这几首诗都一致的提到了几个要点,那就是楼阁,夕阳,斜阳,另外,有三首诗还都提到了饮酒。为什么这些作者都不去描述回隆返照的景观,而都只描绘回隆怎么繁荣,人口多,楼阁壮丽呢?还有一个研究依据,就是那幅插图,那幅图是当时的临漳县志编者为八景作的画,从这幅画上,我们可以看到,太阳即将落山,余辉照射回隆镇的景象,仅此而已,并未表现什么特别的景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啊,其实诗中所描述的回隆的繁荣、壮丽的城镇面貌就是“回隆返照”的景观,我们从诗中找不到回隆返照的景观,其实诗句每一句都在描写回隆返照啊。想到这里,我突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回隆返照”并非是在回隆某一个地方一个单独的景观,而是由回隆镇壮丽的城镇面貌与夕阳共同组成的一副美丽画面,落日残霞、万家楼阁、太平盛世、工商繁荣这些元素组成的一幅图画,“返照”就是夕阳余晖返照,哪里都有,而回隆镇的“返照”更加迷人,更加引人入胜,在回隆的某处楼台之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夕阳,非常美丽,于是,返照被冠名回隆,这就是“回隆返照”。由此看来,回隆返照这一景观主要内容包含两点,一是回隆是个欣赏夕阳的好去处,因为回隆有非常好的基础设施,在这里欣赏夕阳让人着迷;二是回隆城镇面貌非常壮观,万家楼阁,人来人往,繁荣昌盛,犹如清明上河图表现的那般,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显现出一幅壮丽画面。


  • hbwxhlzxj
  • 回隆参将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古镇历史探索》,原创长篇文章,欢迎交流。我的邮箱:yangzhenyu85@163.com
——————————————————————————————————————
本文未完待续——————


  • hbwxhlzxj
  • 回隆参将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接下来,关于御河镇和嘉靖年间改置河南储粮之所于此两件事,我们找到了相关记载。
在清嘉庆年间的《安阳县志》中,有这样一条关于回隆镇的介绍。如图:

回隆镇:天下郡国利病书回隆镇南临御河隋炀帝导卫辉苏门百泉水东北引淇滏漳洹之水为大河御以巡幸赐名御河镇居临漳安阳内黄魏县之交冲嘉靖初年奉旨立司场为总兑河南粮储之所。
首先,安阳县志这条记载是出自《天下郡国利病书》,此书作者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可见,县志中的记载也只是抄录其他书中的记载,并无实地研究。我们今天研究依靠古代的县志,查到古代县志,他却又是依靠天下郡国利病书,那么天下郡国利病书又是依靠那本书呢?顾炎武写这本书,全国各地地理形势全都包括,他也是查阅各地的地方志,因此,他也是依靠之前的地方志。
我们找到《天下郡国利病书》,此条记录是在河南彰德府临漳县的下面,那么,顾炎武应该是在明朝的临漳县志中看到的记载,不过这本临漳县志不知埋没到哪里去了。
这句话到底告诉我们什么呢?回隆怎么又和隋炀帝扯上关系了?我们已经知道,回隆镇在清朝以前,一直是濒临卫河,卫河的前身就是御河,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开凿大运河,大运河分为四段,先是开凿通济渠和邗沟,这个是南段,然后大业四年(608年),开凿永济渠,这个就是南连黄河,北到涿郡的北部一段,由于是隋炀帝开凿,后来隋唐、宋朝一直将这段运河称为“御河”,后来从元朝以后,改称“卫河”,因这段河流流经的地方主要是春秋时期的卫国之地。
根据那条记载,隋炀帝把卫辉的苏门山的百泉水导向东北,再引入淇水、滏阳河水、漳河水、洹水,开凿成一条大运河,炀帝亲自巡游运河,因为回隆(当时肯定不叫回隆)就濒临御河,隋炀帝肯定是要经过这里的。于是将此处赐名“御河镇”。是这样理解吗?不过这个说法还有待商榷。除了这样一条记载,实在是没有其他证据了,隋朝、唐朝、宋朝、元、金,这些朝代对回隆历史的记载在何处?没有地方志,国史上没有,在石头上?石头可能还在地下深处埋着吧!


  • hbwxhlzxj
  • 回隆参将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关于明嘉靖年间改置回隆为河南储粮之所的事情,但是关于回隆在宋朝宋真宗来此之前叫做御河镇一事,还没有找到证据。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北段即永济渠是大业四年,也就是608年,至宋真宗澶渊之盟景德年间,1004年,中间有四百年的时间,618年,隋朝灭亡,唐朝建立,907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960年,五代十国结束,宋朝建立,按照御河镇的说法,从隋炀帝608年开凿永济渠到宋真宗到达回隆的四百年间,也就是隋炀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初年,这一段时间,回隆是叫做御河镇的。
证据呢?可惜,我们没有找到唐朝、五代时期的史书上有关御河镇的记载。
那么这个御河镇到底存不存在呢?
我们再想一下安阳寺,安阳寺建于北齐高洋年间(550-559年),然后到唐代开元丙子年间(736年),寺前修建关帝大殿一座。因此,在宋朝改名回龙之前,早到唐朝、隋朝以至南北朝的北齐,这里确实是有村镇存在的。
只是这个村镇是不是叫做御河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17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回隆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