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明朝正德《大名府志》中了解到,回隆的回隆古庙是大名府魏县的十大景观之一,并有魏县教谕梁矩的诗篇。后面,我们又在康熙大名府志中和乾隆大名县志中发现了新的线索,这使得探索复杂起来。
在清康熙年间《大名府志》中,我们又找到一首诗,这首诗也是记述魏县十景的诗篇之一,作者是明朝嘉靖年间的魏县知县童汉臣。这首诗题目是“古庙灵烟”,这也就是说“回隆古庙”这一景观还有另一个名称“古庙灵烟”。内容是:龙驭千秋返紫微,云台百尺祀江涯。香飘桂气开花社,日耀苔文识锦碑。仙辖恍乘春霭度,灵凫时逐夕阳飞。孤村祠庙成乡俗,故国隆兴今是非。
从这一首诗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个问题,一是这里提到了皇帝。龙驭指的是皇帝,也指皇帝去世,紫微是帝王之星,龙驭千秋返紫微就是说皇帝已经去世很多年,早已回到天上的紫微星上去了。难道回隆庙是与皇帝有关?云台百尺祀江涯,高大宏伟的庙台建在河边,这和前面梁矩的近河古庙都说明此庙在河边。日耀苔文识锦碑,怎么庙里的古碑生了苔呢?难道庙荒芜了吗,如果香火很旺的话,不应该长苔啊?这里和梁矩诗中的“喜堂堂”、“华匾书金”、“香火炉熏”的场景就相差不少了。那个是正德,这个嘉靖,也没多少年啊?
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我们找到这样一个记载,明嘉靖三十六年,漳河在魏县西南回隆镇决口。在冀南一带,人们都知道,漳河是非常桀骜不驯的一条河流,历史上多次泛滥,多次改道,给两岸人们带来的灾难无数。魏县县城就是被漳河冲的到处跑。那么,回隆自然也少不了被漳河淹没的命运,可能,就是嘉靖年的决口,使得回隆镇毁于一旦,使得回隆古庙也随之毁坏。童汉臣此时见到的回隆古庙可能就是被洪水淹没过后的遗址,石碑上也长了苔。
那么,回隆古庙和皇帝的关系又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我们又在这本大名府志中看到这样一段诗篇,这篇诗作者是明朝嘉靖年间的进士申旞(sui),魏县人,此诗晦涩难懂,至今也没看很明白,但是只是大约了解了回隆庙的来由。这段记载是这样的:
题目“回隆”,剌时之讹祀典也,旧说澶渊之役宋真宗道此还都而祠,无文可秩,俗成以非鬼焉。
坎坎击鼓回隆之浒祝夫驰伶人舞灵旗载举以将我庶俎繄我祀伊何或豆或巵是享是祈巫觋纷如士女殷如异教薰如翼翼者庙其报何其厥修孔风岂曰不时匪社匪蜡我是用嘻(回隆三章章六句)
以上是这首诗,古书中都没有标点,我也就不标了,标错了还可能影响各位阅读,最后只说这首诗是分为三章,三章也就是三段,一段六句。
虽然看的不是很懂,但是已经从诗前的注解中看出,宋真宗皇帝御驾北征,与金军发生澶渊之役,澶渊之盟可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之后,宋真宗经过这里返回都城,在这里举行了一个祭祀,庆祝圆满返京,此祀典就名为“回隆”,或者说祭祀的地方取名为“回隆”。那么回隆庙就应该是为纪念宋真宗而建造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