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夷吧 关注:11贴子:52
  • 5回复贴,共1
燧人氏时期
  燧人氏为古羌戎的一支,祖居昆仑山,古羌戎发祥于青藏高原羌塘地区。在公元前二万八千年至一万年之间,为地球最后一个冰河期的最冷期,原在青藏高原游牧渔猎的古羌戎族从昆仑山下移到祁连山一带的河西走廊,游牧于弱水、黑水、丹水、合黎山、龙首山(又名群玉山)至天祝、古浪之间。在公元前九千年至八千年间,中国河套地区发生了第一次大洪水,居住在这一带的古羌戎部落损失惨重。洪水退后,大约在公元前八千零五百年至八千零二百年间。燧人氏的一个主要支系弇兹氏自祁连山开始东迁。这时的燧人氏早已不是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古人,已由渔猎、游牧时期转入半农半牧、火灶、火食时期。后来又逐渐东迁至甘肃永登、兰州、贺兰山、乌达、甘谷、天水一带的黄河、湟水、大夏河、庄浪河、祖历河流域人口得到大发展,并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盘瓠氏、华氏、胥氏、赫胥氏、华胥氏、雷泽氏、仇夷氏、婼氏也都在这带化育。
  燧人氏又名燧家氏,是人工取火、用火、从渔猎游牧走向半农、半牧的前期时代的氏族,其代表氏族是弇兹氏,其次是盘瓠氏,是为伏羲文明奠定基础的时代,所以也可称为前伏羲时代。燧人氏不仅用人工取火、还发明了用大山榑木观天测星定四时的太阳历,根据河图、洛书制定的以右枢(天龙座A星)为北极星,以织女星为北极星星象历,还发明了结绳记事,搓绳的妇女名织女,第一位织女就是弇兹圣母,初创八索准绳、圭表记历。
  河图洛书测天图由今凉山彝族(燧人氏遗裔)所继承,他们把测天者叫做支格阿尔,说他有主日月的两个妻子,可能是少昊(测天图)的彝称。少昊能行太昊之法,则(测)河图洛书,必是继承了燧人氏的榑木大山纪历(河图)和洛书星象纪历法。
  燧明国的燧人氏以鸮鸟为图腾,族名弇兹其母系下传的姓为妘、始、姒、其居地为台、邰、有邰。以畜牧、渔猎为主、以藏獒为牧羊犬。栽培的蔬菜、瓜果为“瓜”“瓠”,谷物为“菜”(青梨、燕麦),所依之山为峻为“崦嵫”;所居之水为妘、浚。以火纪。火,日也。其后的一支在殷周时称“猃狁”。
  燧人氏是炎帝的祖先,也是诸羌戎族的共同祖先。史称炎帝为连山氏,即指燧人氏原住祁连山。古昆仑山又名方山,日月山,即观测日月之山,昆仑山上立天柱以观天故名柱州。这里的天文世家又名魁隗氏。这个庞大的氏族以后一直延伸到河南的大隗山(具茨山)一带。兖州,即其裔族在中原的集聚地。
  上古时代的结绳,现在尚无实物发现,但在象形文字中确有大小篆的结绳文字。
  伏羲以前。燧人氏时期已经过了二千多年,如再上溯,还可追到五万年前。
  盘瓠氏是燧人氏的一支,当时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是以“葫芦”为主要粮食,并最早发现培育葫芦的族人,就被众人尊称为瓠民。古代莱又名华,是种莱的氏族,又叫华族,专门培育葫芦的氏族又被称为瓠氏。葫芦又名“瓜瓞”《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瓠民发现瓠不仅可食,还可作器物用。巨瓠剖之为舟作船,名盘瓠舟、天盘舟;小瓠剖之为盘、为瓢为勺;自蒂开口,为“瓶”,为“壶”,用以盛水;自蒂上下截半,为葫芦罐,或上段为盖覆之以扣如“盖天”;下段为“盆”,为“碗”,为“钵”,为“盘”,因而名盘瓠、盘瓠。
  后来,有了陶器的发明,其各种形状皆源于瓠器。
  个字形穹顶草棚园形壁土屋以及亭形的昌高屋,都源于对葫芦的启发,这是盘瓠氏的发明,所以盘瓠时期又称作葫芦时期,已有盖天宇宙观并有坛台竖表的天文观测建筑。这时的盘古又名盘固,河西走廊的肃南裕固,天祝古浪,六盘山的固原,固关的固与古,应是盘古氏葫芦天时代的早期居地。固、古又称“胡”。
  其后盘匏氏东迁陕西泾阳、黄河壶口、灵宝故县盘固,汾水下游的垣曲县丘、济源王屋盘古山,河南濮阳壶子口,桐柏泌阳盘古山,山东东平瓠山各地。在公元前四五一五——四五一0年前后,参与了炎蚩与黄帝的战争是炎、蚩联军的成员,失败后即成败瓜(在星象上有瓠瓜、败瓜之名)。盘瓠氏实为燧人的一支,并非开天地之英雄。
  


1楼2013-01-06 14:29回复
      少典与任姒生炎帝地在陕西南部华阳常阳(羊)山,此时的炎帝属魁隗氏,仍处于半农半牧时期。畜马,故名大隗、畜羊而姜姓,所居之地名郯、所居之水为姜水、洋水、所种之谷物仍是菜。
      少典与女登所生之炎帝烈山氏,地在河南伊川大莘九龙沟,炎帝烈山氏时期已能植五谷粟稷。
      魁隗氏与烈山氏也是同父异母兄弟,炎帝魁隗氏或是连山氏时期与考古学的陕、甘、青地区的老官台——大地湾文化,宝鸡北首岭,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相对应。连山氏聚居在甘、青祁连山不周山一带;魁隗氏聚居在贺兰山、渭水、泾水流域。至大隗氏时已迁徙到华山,河南新郑地区,后迁山东曲阜为大庭氏(大葟氏),于泰山封祥。磁山——斐李岗——大河村文化是其文化,先后建都常羊山、陈仓、陈留、曲阜(穹桑)。
      炎帝氏族烈山氏(厘山氏)时代,已进入以华北为中心的南洛水、伊水、共水、汝水、太行山南麓,豫北地区。
      今河南伊川县大莘店(平等村)西有九龙沟,各有泉水成九淖,汇于潬渚,渚在原上,方十里,饶鱼蟹。
      九龙沟状如九条火蛇,自潬堵上腾,如烈焰之势,中央一沟名龙头沟,名长水(常水)。
      九龙沟壁上有石龙全长七十多米,高九米五,头西身东,尾藏匿于山中,头、须、牙、眼、爪、翅、鳞俱全,头长方如鳄,利齿上下两排,张口长舌居中,印吻、吻前双须前伸上昂,下颌平,眉上龙颜,顶生双角,一角斜上,一角斜下,龙头平展仰起,龙颈向后复向下弯曲,又平与腹相连,龙背生巨翅,龙爪从龙胸向前伸出于颌下,落爪于地,通体连贯,三波九折,宛若腾云驾雾,为名符其实的“神龙首”。
      石龙以东有山,铁红色基岩裸露,若烈火烧过,宛如“烈山”。此山为厘山山尾。
      自秦、汉以来文献所记有硚氏安登(女登)游华阳感神龙首于常羊生炎帝之说,学者均不知所指为何地,今伊川大莘常元羊家坡之石神龙,于此证实。故有炎帝本起烈山(厘山)之说。
      女登、登者、龙之谓也,金文中有“女登氏”徽铭,以女、禾、壴九(虫、蛇)复合而成。其九环绕禾,壴而组合,显然是表示女登为有壴氏之苗裔。“九”表示蛇系下传。“登”为双后奉壴—鼓形,鼓在上古是龙图腾——鼍图腾的置变互假方式,表示为鼍皮所蒙上之鼓,所示为龙。鼓的本字为壴,金文中有大量的壴字,又有头戴壴的侧立式人形,为有登氏的图腾像,就是有登氏壴,壴首人身像。
      女登本是龙氏族之女,被尊为烈山氏先妣,以女(登)与羊(常羊)复合而为姜,复有姜水、羊水、与伏羲时代,魁隗时代的羊与人复合为姜,羌不同,姜为羊与女祖的复合像,带有神圣性,为氏族称;羌为族团人员像,带有世俗性。
      女登氏族徽中的禾,是指这个氏族长于种禾谷,稼穑。炎帝继承女登氏植谷术,在今灵宝三百里桃林塞的“夸父”以东的共谷,共水之东有名谷山(山上多谷,山下多桑)推广植谷技术。
      以后,炎帝氏族在华山、王屋山、太行山南麓又分出神农氏族,这一支在鲁西,豫北发展起来,又东迁曲阜,封禅泰山。


    7楼2013-01-06 14:35
    回复
        炎帝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春官为大火(心宿二),夏官为鹑火(萤惑),秋官为西火(参觜)冬官为北火(辰),中官为中火(太一极星)为五正。有连山建木之典,有扶莱之乐,有丰年之咏,以荐厘莱,谢上天之赐,承伏羲建天竿,移于平旷塬坝,名柱。置危屋(高屋)华盖,封坛设环,勾股历算,日中为市,交易而退。至烈山氏畲耕,植禾植谷,植粟稷而有农正。之后,烈山氏,神农氏两氏并存,俱在中州,各有代系,炎帝自炎帝,神农自神农。
        其先炎帝氏族子裔,分封立氏,别为二部:红蛇部祝融,居钟山;黑蛇部共工,居不周山。二部司天司地。炎帝以赤松子为勾股,以宁封为陶正,以共工为木正,水正,工正,以祝融为火正,在北为祝阴,在南为祝融。祝融取摇山之榇(衬)作琴,能导致五色凤凰舞于庭中,因名宝琴。后来生太子长琴居摇山,始作乐风。一曰《皇来》,二曰《鸾来》,三曰《凤来》。以后祝融与共工争为帝,祝融夺江水共工之地,共工子术器又败祝融,收复失地。炎帝族内乱,烈山氏之子柱其后裔临隗代炎帝号,七传至榆罔,史称神农氏。后来神农衰,祝融、共工、后土信,夸父诸炎帝族皆在华山、太行、王屋承袭炎帝魁隗氏,大葟氏之号,却不能行天子之实,及至东夷少昊蚩尤兵起,天鼋氏南下,战败。少昊白虎部西迁,黄帝任少昊清统领东夷九黎三苗旧部;夸父西退,祝融,榆罔南下,越秦岭,过淮汉入云梦,处长江,而有祝融八姓,世代繁衍;后土为轩辕司徙,共工在中原治水,皆功垂青史,代不绝人。
        炎帝氏族文献谱系,以《山海径》记载最详备:“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天)天)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共工生后土。……”
        “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载天。有人洱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大荒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深饮,饮于渭河,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海外北经》)
        自炎帝至夸父共传九世,承袭关系明确。但这种“承袭”和“世”,不是父亲子相传的世系关系,而是母系时代的代系关系。就是说这“九世”,是各自作为一个民族群体,与炎帝系统中作为领袖氏族的时代标志。例如:少典氏与有硚氏女登生炎帝;炎帝与听(讠天)生炎居,但炎居生节并而下,不再明确父母亦未指明性别。由是可知炎帝、听(讠天)、炎居、节并、戏器,祝融……都是氏族名。
        炎帝得名,应是嫁于赤水之子听(讠天)的缘故。是嫁到赤水氏而后又被推举为氏族首领的。这个“炎帝”义为赤水之帝,不是他原来的名字。
        炎居除继承炎帝,听、判断日咎阴阳气息变化的德政外,又在丘墟上立石圭“古”,因名居。其居地为“居炎海”,后来讹作“居延海”。其他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信、夸父的名字均有明确的解释。
        炎帝有少女、名女娃、居发鸠山上,其上多柘木,浊漳水出,东流注入黄河。山中有鸟,文首、白喙、赤足、自名为“精卫”,传说是女娃精魂所化。是时太行东麓是海岸,女娃游而溺水,不返。精卫常御西山木石以堙东海,故有精卫填海之传说,“精卫”又名“冤雀”、“帝女雀”“志鸟”。
        炎帝之孙,名曰灵恝(价)灵恝生互(氐)人。氐人国在建木西,能上下于天、人面鱼身,无足(《山海经、大荒西经、海内南经》)。氐人氏(鱼图腾)继承炎帝氏以建木为表,通天达地。制历,是彤鱼氏之后。
        炎帝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生鼓、延始为钟,为乐风。(《山海经?海内经》)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面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有谓烛龙(《山海经,大荒北经》)。烛龙是炎帝氏红蛇部祝融。祝融与重,合称重黎。司重,章,童建木、立建木之地名“章尾山”。“钟山之神,又名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意为氏族分布有千里之广)。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之下(《山海经、海外北经》),是司昼夜冬夏历法的氏族。”炎帝氏族徽铭见于仰韶文化图为踆鸟太阳纹之形状。
        炎帝氏族谱系“红崖丹书”,早在明清时期就在贵州安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晒甲山西崖山被发现,并由王大有先生破译。“丹书”是由四川邛崃,珙县进入贵州的共工氏后裔书写的共工氏族谱。“丹书”使用的文字,系公元前三千八百年至一千年间的上古字,属于古陶纹,青铜器图腾徽铭铭文(与公元前七千年的贾湖甲骨文同)。布衣族又称“仲家”。苗族布依族常共居,祖先原是一个,皆为炎帝共工之裔。“红崖丹书”,记载了炎帝系族谱和各时代的主要社会发明,证实《山海经》所载炎帝世系可靠无误,证实《易》载炎帝世世代代为天文科学家,历法学家、是信史。
        炎帝氏族以火德王,主要成就有:1.发展燧人氏人工取火文明;2.火种传天下;3.制太阳历;4.发现太阳黑子;名日鸟、三足踆鸟。作日载鸟飞行之状。或日在鸟上,或鸟在日中……,5.制荧惑火星历;6.发明火耕,烈山而耕,放火烧荒,火耕点种,以草木灰为肥料,烧而种,种而休,以休耕养地,故名烈山;烧陶制器创造彩陶礼器文明;作陶冶金斧,百工是生。以陶为范,冶铜铸犁,融石为琉璃,因有陶工(宁封时为炎帝陶正),画工,火工、铸工,矿工、司天司地之工,故百工始于共工;9.火俗、炎帝氏族贵红,尚黑,行火葬、炎帝又名赤帝,其佐为祝融,死托祀于南方炎火之地,为火德之帝,号天帝赤熛怒,岁名过奋若。


      8楼2013-01-06 14:37
      回复
          夸父到了通天河,又继续往西,为料病倒在途中,死前对随从立下遗嘱说:改通天河为洮河,祭天的灵台地为临夏,我族以桃名姓可称姚邓,夏为狙猴神像亦我祖先神像是我先祖图腾。我族种的桃是华族的社树,夏是我族的自称,称夸人,来自华胥的盘瓠,又可称夏族。
          后来经长老推举立三位三世夸父,分别为渭水夸父、洮河夸父和夏河夸父。夸父谱牒还分送给华山、天水夸父和夏河夸父。夸父谱牒还分送给华山、天水夸父,按二世夸父旨在意布达族众。
          夸父逐日的传说缘于此。夸父逐日徽铭、史迹、绘于大河村文化(距今四千五——三千年间)河南汝州红山庙遗址陶缸上。
          泾河夸父桃都扶桑图,甘肃泾河镇(原夸父居地)世世剪纸为桃符变体。春节,家家贴在门楣上驱邪镇鬼。
          夸父族即《山海经》传说中的一个大人族。
          有娀氏居地与泾河夸父为邻,后迁华山地区与华山夸父融合,有娀氏子商契,就封在华山南丹上游商县,故华山夸父族徽完整地传至商代。
          《山海经》战国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均有夸父逐日图像,曾楚文化,都是由嘉陵江南下经三峡而入两湖地区的夏河夸父裔族创造的文化。
          以后夏河夸父一支又向南进入岷山地区,顺岷江进入成都平原在成都建立成都载天山,成为夏族中心。同迁的还有共工氏一支南下到邛崃、洪雅、珙县、六盘水、关岭。夸父另一支沿黄河谷北上,渭河夸父沿葫芦河进入祖厉河流域,泾河夸父由泾河、浦河进入宁夏的清水河继续向北与少昊昌意会合,并联盟。这三支夸父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前先后到达贺兰山、阴山、黄河河套地区。夸父桃河部与泾河部同时在此地与少昊常羲娵訾氏聂耳国联姻、常羲玉兔部入赘洮河部,在磴口建都于桃司兔城。常羲聂耳国居司兔河,即桃都司兔城。贺兰山、桌子山岩画都有聂耳国、夸父族人并出图。在阴山岩画中还有许多夸父与太阳合体人面像、祭日祭天太阳历石圣迹像、夸父祖先像、少昊昌意(常羲)聂耳国腾徽铭,夸父与狙猴扶桃木合一像、夸父逐日,桃都扶木像等等。
          夸父一支还到了贝加尔湖,这已是六世夸父之时了,形成贝加尔夸父支(五世夸父在阴山与贝加尔湖途中去世)。又过了许多年,七世夸父又率众向黑龙江流域迁徙建立博父国。大夏又分出黑龙江博父支。
          黑龙江夸父、贝加尔夸父都留有岩画可以佐证。后来,夸父人迁到黑龙江下游舍卡奇——阿兰村附近,也在这里留有石刻猴面人像。在可尔河口沃尼林斯可叶村民掘出的属于仰韶文化的红色陶器中也绘有上述人像,罐中又有一个类人猿的装饰头像和舍卡奇村石刻完全相同,经测定在公元前三千年。
          夸父族以后从黑龙江下游沿鄂霍次克海到了堪察加半岛,越白令海峡到阿拉斯加,再到加拿大西海岸,形成一个迁徙带,且住且迁又形成一个个聚居区和都邑,相传为《山海经》中所说的桃木三千里的桃都山、度朔山(度北山)。《山海经》记载说:“大荒之中,有山名衡天,有先民之山,有般木即桃木千里”。这些先民自海外西北至东北,依次有无膂国、烛阴(祝融)国、一目鬼国、柔利国、相抑国、深目国、无肠国、聂耳(儋耳)国,进入度溯山后又有夸父国(夸父死于桃都后始有度朔山),博父国、拘缨国“有寻木长千里,在枸缨南,生海上西北” (夕)踵国(其为大人,两足为大,又名大踵,夸父裔支)。度朔山是夸父族人渡太平洋或白令海峡之地。王充《论衡?订鬼篇》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向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夸父族在此渡海,死亡甚多,故传为鬼门。在公元一万年至一万五千年前东渡美洲的新石器时代的主人燧人,称为美洲土著人的话,中断若干年后又由夸父族打通。
          在加拿大西海岸的夸父人,仍称夸父,但被欧洲学者译为“夸丘”、“夸扣投”、“夸圭特”,他们把石圭发展为图腾柱,树立在村头,和墓地。海达,奇多望卡尼亚加,尼西加缅闪等族,都是夸父(夸扣)的族支。现今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存有海达人狙父图腾柱(炎帝连山冠),中国黑龙江下游那地人博朗村出土青铜雷乌萨满像,中国东北满族女真萨满木雕头上鸠鹰雷鸟像可为佐证。同称为“那地尼”、“那地人”,显然都是来源于中国甘肃天水秦安“大地弯”,是天水夸父部将这一族称带到美洲。
          夸父族又继续沿着美洲西海岸海陆并进迁到了南美洲秘鲁,建立夸父查文国,时在公元前三千至二千五百年间。形成后来的秘鲁查文文化,以及贯穿整个南美洲的殷地安文化。


        13楼2013-01-06 14:43
        回复
          很不錯,闡述的很詳細。我喜歡!


          来自手机贴吧21楼2016-05-10 21:49
          回复
            朢多刊上此類表述詳細的古中國上古文化史料,我很想具體的瞭解我中華上古世紀的歷史,以便更詳實瞭解中。中華上下五千年人類和社會發展與進化史。非常感謝版主,謝謝!


            来自手机贴吧22楼2016-05-10 21: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