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主义吧 关注:33,658贴子:731,778

【周华山】香港教授痛批大陆同性恋专著,个人觉得他说的太对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他是《无父无夫的国度》一书的作者,也是我目前看到的思想最通透的男人。在这里转先生的一篇杂文,香港和大陆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3-01-07 16:23回复
    痛批中国四大同性恋专著
    记者专著:方刚《同性恋在中国》
    学者专著: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前身《他们的世界》)
    医学专著:张北川《同性爱》
    同志专著:二毛《哀莫GAY》
    记者专著:方刚《同性恋在中国》
    ——假扮医生“骗治”同性爱者
    方刚《同性恋在中国》强调:我并没有歧视同性爱者,写此书是希望大家给予同性爱者宽容和同情。就“同情”一说,香港学者周华山认为,“在国内,能够同情同性爱者已属不错”,却无法赞同。显然方刚很重视“治疗”问题,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假扮医生“欺骗”同性爱者。他在书中惭愧表示:如果说写此书我牺牲了什么的话,那就是自己诚实的品性。第20章“同性恋能治疗吗”,方刚介绍了沈一康、杨俊丽、陈仲舜3位医生,前2人均自诩成功医治了同性爱者,但这些医治疑点甚多。沈一康的个案中,县长因副县长“巧妙告发”同性爱行为被革职,这在国内,意味着当事人在人格、地位、经济收入、人际关系以及退休福利上的极大伤害。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3-01-07 16:24
    回复
      最有趣的是,这位县长经过半年治疗,表示已对女性充满欲念,她太太也强调夫妻性生活挺美满了,并随即请求医生开具一份已彻底治好的证明。于是,沈一康就天真地相信自己治好了别人的同性恋,方刚也认为“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完全漠视县长夫妻渴求复职的目的。
      书中,方刚在全文如实抄录了一位喜欢50岁以上男人的“同志”给沈医生的信后,只做出一句评语:看来这位写信的同性恋者还是个很浓重的“恋老人癖”。 周华山说:我不懂,赵世曾较女友大30多岁、刘家良与翁静晶相差30年,大家都觉得他们很投契、浪漫,为什么发生在同性身上,就突然变成了一种病态的癖好?!再有,杨俊丽和方刚似乎表示未经过治疗的小学教师不再是同性恋者,因为“现在他结婚了”,而国内绝大多数同性爱者都会因社会压力而结婚。经治疗而结婚的怎么能代表不再是同性爱者?周华山说,他已没了震惊,因为这里的专家学者以至男“同志”,提到同性爱者,只会联想到女性化男子。这种相当父权的联想,经长久相传,已变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客观事实”。对此,周华山说很无奈。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3-01-07 16:24
      回复
        虽说方刚也承认女性化男子在同性爱人群中不超过10%,但显然若让他碰到一个便会如获至宝般详细论述,在“客观报导”的包装下,令国内“男同志大多娘娘腔”的说法再次得到肯定,并映证“客观真相”,进而使“同志”成为异性爱媒介猎奇的景观。无知、偏见,加上猎奇偷窥欲念,就生产出书中像游客初到动物园看猩猩食香蕉的奇观。周华山说,我今天才知道,原来同性爱者有一种特有的“饥渴地寻觅***的”眼神,而方刚对我说:我是两面不讨好,你批评我不理解同性爱者,视他们为异类,有异性爱朋友看了书却说不理解同性爱者为何都乱七八糟唯性是道?周华山说,我最担心的,也就是一般读者会有这样的感觉。
        学者专著: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前身《他们的世界》)
        ——怎么不去研究异性恋成因
        李银河王小波《他们的世界》,香港天地图书和国内出版社同时出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他们的世界》,封面只两张让人费解的椅子。周华山说,经北京一位男同志指点,我才知道二椅子(写出来应是二尾子),是国内骂“不男不女、不正常人”的土话!了解这个极之负面的设计意图后,我不知道做为读者的“同志”,会不会有被污辱甚至是耻辱的感觉,而我却不想翻阅这样的书了。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3-01-07 16:26
        回复
          此书的香港版和青海版都在目录前公开刊登了许多北京著名“同志”活动地点的真实照片,这样的结果无非会是:令“同志”不满、让好奇者窥探、惹**特别“关照”。其中一张,竟是一个难辨的地,隐约可见两人面对面站立,图片说明是“两位同性恋者在攀谈”。原来,两个同性恋者在交谈是件很特别的事,值得出版!或许还应该刊登“同性恋者在呼吸”、“同性恋者在吃饭”的照片,以飨异性爱读者的需要!
          此书一开始便来了个同性爱的“形成原因”。作者显然心知理亏,预计会遭强烈批评,故首先道:对同性恋成因的研究,有人持否定态度,他们说只有认为同性恋不正常的人才这样做,要不怎么不去研究异性恋成因呢?作者用弗洛伊德的话回答了“这一责难”。而弗洛伊德的话表明:一.不应把同性恋者从人类分开出来视为异类;二.每个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同性情欲,这很正常;三.异性爱的形成也很值得研究。可是,作者在这段文字后,既没探究异性爱成因,也没剖析同性恋不断成为异性爱者研究背后的霸权问题。他们把同性爱视为“异类”,不仅研究其“成因”,还坚守异性爱角度,把男“同志”分为男性化的主动和女性化的被动,完全漠视整个论述背后的男尊女卑性别主义。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01-07 16:27
          回复
            在“认同”一节中,作者说“认同男性的男同性恋者,大都怀着自恋主义的激情注视着他人,而他人不过是自己的镜子”!为何如此武断地说“同性恋实际上是一种自恋倾向”?凭什么?谁不自恋呢?为什么要把自恋说成同性爱的专利与本质?
            周华山说,翻看了几个例子,都是当事人在自愿下发生第一次同性性行为的,毫无任何胁迫利诱成份,为何说是“被引诱入道”?凡事总有第一次,那不是原因或引诱,而是映证了他的某种潜质、倾向或种子。相反,若对同性没“性趣”,是“引诱”不成同性爱的,只会被拒绝或遭到仇视。倘若千万次异性爱教导都不能令他动容,一次同性亲密接触就使他变成了同性爱者,那同性爱岂不是太美妙、太有魅力了。
            李银河详写《他们的世界》为《同性恋亚文化》,尽管保留的“形成原因”仍有把“同志”视作“异类他者”之嫌,但介绍的“酷儿(Queer)”及福柯等前进论著叫人鼓舞,个别异性爱学者也挺身支持“反歧视”立场。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3-01-07 16:28
            回复
              又是黑娘男为gay的


              7楼2013-01-07 16:28
              收起回复
                医学专著:张北川《同性爱》
                ——把同性爱、异装癖和易性癖混为一谈,风马牛不相及
                张北川《同性爱》称:“为写此书,我阅读了约200种性学和有关科学著作,以及80~92年间的1000余篇英文文献摘要或全文。”单凭这点,《同性爱》也绝对应受到重视。张北川指出:同性爱不是罪恶、病态或不正常,而“学者们”却普遍认为预防同性爱的形成较之治疗同性爱者更重要,其实这些所谓学者们,大抵是反对同性爱的人士。
                但针对男同性爱者,张北川不仅错误地认为,只有性别较女性化的男孩,在性取向上才喜欢同性,而且认为,男性就该是坚强、独立、勇敢、理性、能干的。我很想知道为何女子不能“强”?为何一个强的母亲“只能给男孩的性意识造成不良影响”?莫非男子“装强”天经地义?是不是可以认为,它映射了这些男学者自身对女性或母亲的恐惧?上千年男尊女卑的父权社会不仅让女性受尽压迫,男性也因此扭曲一味强装威猛,现如今男装女性醒目威风,是否是对男性尊贵的讽刺?反过来,有些男人却被说成是“异装癖”需要“治疗”,这不是赤裸裸的大男子主义吗?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01-07 16:28
                回复
                  为何男人不是男装癖?张北川还说同性爱与13项性偏离有关:易性癖、异装癖、雌雄间性、**癖与被**癖、自恋癖、禁欲、偏离性**、性梦与性的白日梦、恋童癖、**、强奸、施虐狂与性受虐狂、色情狂(307页)。我不懂,为何要把同性爱、异装癖和易性癖混为一谈?对此,周华山说:风马牛不相及!
                  在提到同性爱恐惧这个批判异性爱霸权的概念时,张北川说:广泛使用这一概念,反会限制对否定同性爱的认识,也将妨碍针对否定同性爱这一现象进行的有益探讨(272页)。而且,此书封底的“内容简介”说:本书以现代性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同性爱的起因、预防、处理方法……历史地、全面地、系统地做了论述……能帮助同性爱患者增强自我规范的力量。对于认为“同性爱是不正常的病态、希望改变自己性定向”的同性爱者,张北川讲“有责任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愿望,任何拒绝给他们帮助的做法都是错误的(279,230页)”。 周华山说:我不懂,若张北川也承认同性爱不是病,为何不坦白告诉求助者,让他们接纳和肯定自己,反进一步增添他们的心理压力、罪咎和自责。这是一个医生的责任吗?这是尊重同性爱者的意愿吗?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01-07 16:29
                  回复
                    若医生和世人能正确认识同性爱者,他们还会要求用治疗改变自己吗?周华山说:我很奇怪《同性爱》290-291页,为何男同性爱者被描述成恐惧女性?从没有人认为,自己是恐惧或仇视同性爱者才成为异性爱的,那为何同性爱者要恐惧异性呢?周华山说:我结识过上千个国内外男“同志”,他们大多有要好的女性朋友,从没听说有谁恐惧女性,反而异性爱男子恐惧和蔑视女性的却俯拾即是。研究同性爱的学者,大多是异性爱男子,他们千方百计阻止男性沾染任何女性化特质。即是这本既极具学术价值的书,也具有了有趣的大男子性别政治。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1-07 16:31
                    回复
                      同志专著:二毛《哀莫GAY》
                      ——形象负面,态度消极,缺少正性例子鼓舞后人
                      二毛《哀莫GAY》,网上评论:故事很真实,也很精彩,读了也深有感触。虽然多发生在八九十年代,对于我们现在还很有意义。读后的主要感触就是,现在的我和我家先生太天真太幼稚,完全低估了所将面临的问题。故事中很大一部分是写婚姻和家庭的压力。“你敢不结婚吗?”还有婚后、有孩子之后、离婚、再婚的种种痛苦。也许对于gay来说,与女性的婚姻注定是坟墓。不管怎么精心掩饰与呵护,总有暴露的一天。毕竟纸包不住火,跟一个人相处久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就会很深,要瞒住东西是很难的。让我很感兴趣的是与女人的性行为,故事的主人公做过调查,发现gay们很在妻子们的身上辛勤耕种的,但女人们依旧不满足,那他们究竟想要什么。对此我的感触就是,千万不要结婚,带假面具很累,而且不能够正视自我,当撒谎变成一种习惯,就很难真心地去对待自己本该真心对待的人。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01-07 16:33
                      回复
                        淡蓝以“2009同志文学巨献《哀莫GAY》”首发报道,爱白在以“一部中国大陆同志书籍在香港出版”为题的报道中称,这本名为《哀莫GAY》的书以个人故事为主线,不仅记述了作者的亲历和体验,也融入了同志相关资料史料内容,同时又包含有作者的观点和评论,是作者作为一个男同性恋者,在各种压力和内心承受了痛苦和煎熬后,试图通过自我剖析和研究的产物。许多身处高校的同性恋学生,已感受不到太多压力,对家人和同学朋友出柜并得到友好支持的情况普遍存在。未来拒绝进入异性婚姻,早已成为他们既定的人生规划。而对于那些现在已步入中年的同性恋者在十年之前需要面对的生存困境,现在的年轻人们已经难以想象了。二毛希望通过这部作品“给专家学者一个真实个案,使他们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同时也希望能使更多还深处痛苦无助的同志获得启示和帮助,希望他们能成功跨越自己,积极勇敢面对生活。”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3-01-07 16:35
                        回复
                          同性恋能治吗??


                          IP属地:北京16楼2013-01-07 16:3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