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乎若离吧 关注:14贴子:2,175

回复:语文答题定式(有空就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39楼2013-11-24 16:04
回复
    语文考试130以上技巧


    40楼2013-11-24 16:05
    回复
      语文答题有技巧的。当初高考语文一百三多,每次模考一百二以上,从未失手。现在给高中的学子传授答题经验~这些是只会念答案老师不会讲的,想听的进。保证语文成绩有提高。  古诗看到题之后一定先分类,分成唐诗、宋诗、豪放词、婉约词。不同的类型回答时内容是不一样的。因为唐诗是以情入诗,宋诗是以理入诗。  比方我们正常生活中表达思乡,成天把思乡挂在嘴边是低级的表达情感的表现。写景才是王道,比方写明月,进而写到家乡的月~比方写捧起家乡的黄土狂吻。这比单纯的语言表达强多了。请同学们记住,唐诗都是以景写情,触景生情的。反应到答题上,你要记得这样几句话。写上了老师绝对给分:以景写情,触景生情,诗人通过对某某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某某感情,情景相生,使无形的人的愁思有形化,使有形的景色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下面举例子,最后总结唐诗得分三步走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廖乱边愁说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是唐诗啊!更进一步是边塞诗,我们通过后两句来体现怎么答题


      41楼2013-11-24 16:06
      回复
        子或词,进行简单的翻译,说明写的是什么景,表达的是什么情。
        例子中抓住的是秋月长城,是边塞的景,情是廖乱的情是边愁。紧扣边塞的景,边愁第一部的分就得到有形的景(答题时具体写出是什么景,如秋月长城)与无形的愁相结合,使作者无形的愁思有形化更形象更感人,使有形的景物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愁思
        语文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学会一个字 ,扯 ;如果多加一个字 ,那就是 蛋.
        第三步更重要、告诉批卷的:总结起来,诗人的表达技巧是情景相生虚实相生,写作方式是触景生情
        我们现在进行唐诗的扫尾工作。
        再叙述叙述出题人的出题方式,和在三步走基础上的不同答题技巧
        关于第一个题眼,就是找到写景的最传神的那个字呗。比方用烂了的例子春风又绿江南岸“然后翻译这句所在的句子,然后走我的第二部和第三步”
        这是从写景上出题。下一个主观感受,是从抒情上出题,先说明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再接第二部第三步
        有时候更简单,三步走里只问你一步。比方两个诗歌的对比杜牧的包羞忍耻是男儿和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的主题思乡对比  那就只答第一部和第三步呗,先说说全诗写了什么,再说写的东西表达了什么这正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一部与第三步  表达技巧:对比,联想,拟人,回文,顶真比喻想象夸张,衬托  我心飘摇悬似旆君意的的高如鸿。好在哪?第一部:诗人描写了飘摇的旆和意志高昂的鸿雁,写描(翻译)写了作者内心的飘摇与友人赴官的意满  第三步表达了诗人不得志的惆怅与对友人赴官的真挚祝贺与向往。


        42楼2013-11-24 16:08
        回复
          上边两个大家都会了吧。
          第二部:诗人通过将心情与飘摇的旆和高鸿作比喻,自己的失意与友人的得意做对比,虚实相生
          我们来看这道题,第二部得分点是比和对比,有了它不丢分喻。我们再练个想象的“风彻红旗冻不翻”好在哪?
          下面我不说想象比喻什么的了,你们自己来说。
          我出题了
          “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好在哪?
          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好在哪?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好在哪?
          当时更有军中死,自始君王不动心好在哪?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好在哪?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好在哪?
          垂死病重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好在哪?
            第一部和第三步是不变的,找准第二部你要回答的内容套进去。最基本的那两句最先学的有形化什么的别忘。
          可是唐诗总用到这样的表达技巧。唐诗是以景生情的,表达方法有比喻、联想、想象、夸张、对比、顶真、等做复习题时遇上了我这没有的自己往上加。
            快点记笔记这句话:以乐景衬哀情而哀者更见其哀
          这就是烘托,这就是反衬。阅读题碰到烘托反衬字样的,或者明显看出来是烘托反衬作用的都答这一句。
          上边有一道“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题,答对比是对的,答答上反衬也是对的。以乐景衬哀情而哀者更哀,同学们感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荒*和半死生的将士的悲哀了么?


          43楼2013-11-24 16:10
          回复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 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乡怀人  1. 羁旅思乡之情  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边塞思乡之情  4. 闺 中怀人之情
            ● 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


            44楼2013-11-24 16:11
            回复
              二.六种答题模式:
              (一) 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2. 答题步骤: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   明净炫丽;恬静优美。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
              ② 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③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45楼2013-11-24 16:14
              回复
                (二) 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 答题步骤:① 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 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
                ③ 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② 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46楼2013-11-24 16:15
                回复
                  三) 分析语言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
                  2. 答题步骤:① 从以下六个词中选一个或几个。雄浑豪放;委婉含蓄;华美绚丽;朴实简练    ;运用口语;叠词互用。
                  ② 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③ 运用这种语言表现作者因---而产生的---感情。
                  3.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① 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
                  ② “黄莺儿”是儿话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③ 这样非常自然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47楼2013-11-24 16:17
                  回复
                    (五) 诗眼型:
                    1. 提问方式:关键;不能删掉的词。
                    2. 答题步骤:① 解释词义。
                    ② 点名中心。
                    ③ 是全诗的关键。(位于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不在第
                    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一“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①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② 这种相思之情是从听到“折柳”引起的。承上启下。
                    ③ 是全诗的关键


                    49楼2013-11-24 16:19
                    回复
                      【万能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50楼2013-11-24 16:20
                      回复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51楼2013-11-24 16:21
                        回复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52楼2013-11-24 17:09
                          回复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54楼2013-11-24 17:49
                            回复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55楼2013-11-24 17: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