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承诺。这句简单的话说起来好说,可是真的做起来就难了。给一个承诺很容易,要是兑现承诺可就是另一回事了,这就是知易行难,很多父母在这一点上存有通病,也就是执行力差,很多道理都懂,可就是不去做,或者是在做的过程中遇到阻力,然后就会停滞不前,甚至放弃,以至于前功尽弃。最后,抱怨方法不管用,指责孩子不听话。父母经常会给孩子许一个承诺,从不考虑这个承诺能不能兑现,也不考虑如果这个承诺不能兑现,孩子心里会怎么想,会是什么感受。
有家长经常抱怨孩子不听话,难管理,并且把责任都推在孩子身上。可是,为什么不从自身找一下原因,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现在的情况?为什么要让孩子听话?什么话该听,什么事、什么情况下该听话,这是做父母的要把握的。不能要求孩子什么话都要听,那孩子也就不是独立的孩子了,完全成了父母的复制品。孩子听话就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吗?还是只是为了自己能够更清闲一些,更省心、更放心呢?
孩子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就知道让我听话,你们答应过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兑现过,一次次的说话不算数”“总是用一些承诺来敷衍我,欺骗我,达到你们的目的就忘了自己说过的话”“说的这周末带我去看电影的,又说没有时间”“说好的晚上一起吃饭,你又要加班”等等。孩子也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失望中,改变着对父母的看法,父母也是通过一次次的失信,在孩子的心中变得越来越不可信。父母的这种把承诺当做“儿戏”的做法,怎么可能让孩子“听话”呢?失信于孩子的父母,是在用承诺给自己挖了一个陷阱,最后,把自己的威信全部埋葬在了自己挖掘的陷阱里面。
很多时候承诺在父母那里已经失去了真正含义,变身成为父母哄孩子的“招牌”。当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会说:“在家听话,等回来给你买玩具”“别哭了,宝贝,你要是听话,就给你买好吃的”;还有就是为了让孩子写作业,父母会说:“快点写作业,写完了作业让你看动画片”“只要你能考100分,就给你买一个游戏机”“写完这些就让你去玩,不再让你写了”“你只要回去上学就给你100块钱”;还有的父母打完孩子会说:“好孩子,妈妈再也不打你了,其实,妈妈心里也挺难受的”等等,这些承诺所起到的作用是在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惯,是在引发孩子的惰性,是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让父母许一个承诺,并且这个承诺是自己盼望已久的,这种附加条件的承诺,会让孩子不再相信承诺,会把父母的承诺不当回事。
诸如此类的承诺不能说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一点好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父母忘记了兑现承诺,或者是把承诺当做许给孩子的“空头支票”,而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让承诺变成泡影,让孩子在一次次的期盼中失去希望,最后变成绝望。
记得我小时候,父亲就曾经有过很多次承诺,最让我记忆犹新,现在还耿耿于怀的是,父亲说给我买一辆山地车的承诺。那个时候山地车对于男孩子来说,是梦寐以求的,真的是连做梦都骑着山地车,用现在的词来形容就是“酷”“帅呆了”。为了山地车,也是为了父亲的那一句承诺,我满怀信心的努力做成了一件事情。可是,最终父亲没有兑现这个承诺,我一直没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山地车,所以,到现在在我的内心里已经形成“山地车情节”,经常会想起这件事,总感觉在当时的年龄里没能拥有山地车是一种遗憾,总有一种缺失感,这种情节让我在某时候会黯然神伤,精神力量消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