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吧 关注:125,170贴子:817,851
  • 4回复贴,共1

有人知道《愚公谷》的故事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①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②。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③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④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⑤再拜曰:“此夷吾⑥之愚也。使⑦尧在上,咎繇为理⑧,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与。”(《说苑·政理》)
  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回答说:“用臣下的名字做它的名字。”桓公说:“今天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回答说:“请允许臣下一一说来。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而买来小马。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就把小马牵走了。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桓公说:“老人家确实够傻的!您为什么把小马给他呢!”桓公就回宫了。第二天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说:“这是我夷吾的愚笨。假使唐尧为国君,咎繇为法官,怎么会有强取别人小马的人呢?如果有人遇见了像这位老人所遭遇的凶暴,也一定不会给别人的。那位老人知道现在的监狱断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请让我下去修明政治吧。”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这件事,桓公是霸主;管仲是贤明的宰相。他们尚且有把聪明当作愚蠢的情况,更何况那些不如桓公和管仲的人呢!”


IP属地:北京1楼2013-01-09 23:12回复

    在中国历史统治的长河中,两千五百年前春秋五霸时期的一代名臣宰相管仲可谓是众所周知的人物。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齐桓公称霸,管仲辅佐齐桓公,作为齐桓公称雄于春秋五霸之首的幕后推手管仲,他充分地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才能,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业,也引起了后人的无限敬仰,涌现出对管仲的不少崇拜者,其中就有包括八百年之后大名鼎鼎的诸葛亮。我们可以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管仲的治国理念、治国思想和种种政治战略措施,实际上应该是代表了某种历史的必然性的。也正因为如此,管仲去世以后,人们对于管仲的议论和评价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正如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改革人物一样,后代对其所得到的评价也是各不相同的,因为人们从各自的时代环境、各自的政治观点、各自的价值观念出发,同样是作出了非常不同的评价。管仲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有着最多争议的一位政治人物之一;管仲死后差不多一百多年,孔子出生,读过《论语》的朋友应该知道,其中就有谈论管仲的句子,所以当孔子带着其弟子们在谈论到管仲的时候,其中便是谈到了当年公子纠被杀、召忽死了,而管仲不死这些事情,(公子纠与管仲是主仆关系,按照当时“礼义廉耻”的思想,主人死了,仆人也要死那是天经地义的事),也因此在孔门弟子当中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或许,对于以极力推崇“礼义廉耻”、“仁义道德”、“忠诚义士”的儒家思想来说,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价值观念,因此对管仲的评论也就呈现了偏差和争议,这应该说也是很正常的。
    孔门弟子中的子路曾经对孔子说:“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在子路看来,公子纠被杀、召忽死了,那是忠诚义士,而管仲不死,那就不是一个“仁人”;而孔门弟子中的子贡也说了同样意思的话:“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按照子贡的观点,公子纠死了,召忽也死了,你管仲不死也就罢了,结果还去做了齐桓公的宰相,那不是说反面事仇了吗?如果说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不仅说管仲是“不仁”的,而且是人格也成极大的问题了;那么,孔子又是怎样回答二位弟子的呢?——“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民到于今受其赐”这一句:也就是说,人民到了今天,依然还在感受到、享受着管仲所带来的好处。管仲做了齐桓公的宰相,使得齐桓公称霸诸侯、一统天下,如果没有管仲,我(孔子)恐怕已经成为披头散发、穿着左襟衣服的人了,(披头散发、穿左襟衣服是当时外族夷狄人的装扮和服饰,而中原人则相反),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中原就已经是沦为外族的夷狄人了。可见:孔子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管仲的历史功绩是做了高度肯定的,正因为管仲做了齐桓公的宰相,仍然在“不以兵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使用武力)而体现了某种和平精神的同时,也保持了中华之文明传统、使中原文化不至于沦为夷狄,所以说“民到于今受其赐”,这也应该是一种大功大德的赞誉,因此才有“如其仁,如其仁”之说,也即是说,管仲做到了这样的成就,那是“仁”的。但是,孔子同时也是对管仲提出过批评意见的,比如说管仲“器小”、“不知礼”等,而“不知礼”指的是管仲在其日常的生活当中,很多方面是违背了“礼”的制度的,比如对管仲的私人生活来说,说管仲是奢侈的等等这些,孔子同样是给予严肃批评的。由此可知,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应该说是全面而又中肯的,所以我们才常常说“人无完人”,大概,如果要是被孔圣人打作满分的人,那他必定也是圣人吧!


    4楼2013-01-10 11:54
    回复
      这说明孔子说什么人好,他就好,其好是在不同条件下说的,权贵者都是好的了


      5楼2013-01-10 11:59
      回复
        能富贵者,则为其贫贱。 奢拾其实这也算不上不仁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3-01-10 14:33
        回复
          其实每个人心里的圣人,并不相同,甚至不认为存在所谓圣人。
          本人属于后者。


          IP属地:北京8楼2013-01-10 20: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