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修仙传吧 关注:2,676,980贴子:60,211,191

回复:经典解读 《大话西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chetui


32楼2013-01-10 15:17
回复
    紫霞说:“就象飞蛾,明知会受伤也要扑到火上。” “我无力抗拒,朝你狂奔去。”无可救药的痴迷。
      爱是奋不顾身。
     


    IP属地:山西33楼2013-01-10 15:17
    回复
      至尊宝对晶晶说:“你杀了我吧,我不希望你看我的时候心里却想着别的人。”
        晶晶以为:“都是骗我的。”跳下崖去。
        紫霞把身体挡在至尊宝面前,刺进牛魔王的铁叉里。
        一时间,以后的人生如何,大家都无所谓了。连那样宝贵的性命,也打算随时给爱情作了祭品。一个个一头扎进这情爱苦海,宁愿永生永世不得超生。
        爱深刻莫测。
         


      IP属地:山西34楼2013-01-10 15:17
      回复
        三十娘流着泪说:“想我春三十娘貌美如花,却跟这么丑的人有了。” 这是多少美丽自负的女子的宿命:心中的他是能文能武翩翩少年,枕边人却鼾声如雷大腹便便。谁敢说多年后眼望自己的丈夫不会有如此感觉,真不知幸福还是心酸。不过还是要为他挺身而去无限牺牲,像春三十娘为猪八戒放下断龙石与牛魔王同归于尽。 


        IP属地:山西35楼2013-01-10 15:18
        回复
          晶晶爱悟空,至尊宝爱晶晶,紫霞爱至尊宝,“他爱你你爱我我爱他”,千古无解的方程。《白马啸西风》里说:“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又深深爱上了别人,能有什么法子?”
            


          IP属地:山西36楼2013-01-10 15:18
          回复
            大爱啊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37楼2013-01-10 15:18
            回复
              所以紫霞说:“爱一个人原来是那么痛苦。” 晶晶找不到那个抛弃她的悟空(象不象殷离),告诉至尊宝:“你经过五百年回来要找的不是我。”至尊宝原以为可以与初恋共度今生,谁知初恋的时候并不懂情爱人生。当年被他推开的紫霞已经悄无声息地抵达他灵魂的最深处,而他却不自知。可紫霞死了:“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我,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
                没有人猜得中结局,一切随风而去。
                 


              IP属地:山西38楼2013-01-10 15:18
              收起回复
                恋爱的时候我们都不懂爱情,懂得爱情后却失去了可以相爱的时光。


                IP属地:山西39楼2013-01-10 15:19
                回复
                  最绝望不是他不爱你或他离你而去,最绝望是你忘记了怎么去爱一个人,你已丧失了爱的能力。


                  IP属地:山西41楼2013-01-10 15:19
                  回复
                    电影《大话西游》的象征策略。从情节上看,《大话西游》与《西游记》已相去甚远,只是借用了几个人物而已。然而,仔细分析,仍旧可以看出其深层隐喻的共通性。首先,所借用的几个人物就值得深究。影片所借用的《西游记》中的人物有唐僧师徒、观音、牛魔王夫妻、二郎神以及如来,其中尽管如来并未在画面中直接存在,但他是背后的控制者,他是一个叙境中的“缺席的在场者”。这几个人物都是几个代表性的象征。作为取经的主体,唐僧师徒是不可或缺的。而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其实是五位一体的,是一个人格的多重裂变。“这五位一体是花果山时期、大闹天宫时期的孙悟空的发展,这五个人物其实是一个人物,依然只是孙悟空一人。……唐僧象征着一个人的自我道德规范。……猪八戒,不过注释了中国古已有之的‘食色性也’。在取经的过程中,猪八戒成为食欲和性欲两大表现的象征……孙悟空是自我的象征,是整体的象征,同时,特别代表着一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智慧与能力,与弗洛伊德所讲的‘自我’有可类比之处。……沙和尚,在这个团体中是担行李的角色,这个人的出现象征着一个人的体力和身躯。……白龙马的象征意义也是显然的,它是孙悟空的伴侣。”①如来始终是最高规范的象征;观音是规范的执行者;二朗神则是保障规范实行的暴力手段,如同军队与**;牛魔王作为妖魔则是违规者的代表。与《西游记》更为类似的是,尽管情节有别,但它们都传达出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无论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还是《大话西游》中的至尊宝,他们最终都不得不走上了一条被规训的道路。而影片所传达出的对这种规训行为的无奈与悲凉更已远远超出了《西游记》。众多“大话迷”们所公认的一个事实是:《大话西游》是一部悲剧。然而仅仅讲述一个悲剧故事,还不足以促使这部影片形成如此大的影响,笔者以为,影片之所以在青年人中流行,不仅仅是它揭示出“隐忍”,更重要的是它完成了一种“释放”。


                    IP属地:山西42楼2013-01-10 15:20
                    回复
                      电影《大话西游》的隐喻策略。
                      《大话西游》不仅对《西游记》的情节进行了大量改造,同时对借用的几个人物也进行了重新诠释。
                      首先,对主人公孙悟空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改造。《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神”,他不仅具有常人所没有的神通和本领,也没有一个常人所具有的欲望,如食欲和性欲,唯一和常人类似的是其“自由”的天性,且这唯一的常人化特征也伴随其“成佛”的过程而丧失。相比之下,《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更象一个“人”,他具有常人所具有的一切优缺点,他好色、狡猾、不守规矩、难以驯服。从某种程度上说,“神性”是对人的一种压抑与规训,作为一个“神”需要隐忍常人的欲望,这是一个令人痛苦的过程,因此,对“神性”的剥离即完成了对人性的释放。在《大话西游》中,主人公至尊宝经历了由“神”到人,再由“人”到“神”的两次裂变过程。第一次,孙悟空投胎做了人变为至尊宝,这是由“神”到“人”的过程。影片中,至尊宝是一个更让观众认同的角色,他的自由自在的强盗生活是影片中的亮色。第二次,至尊宝为保唐僧取经不得不恢复孙悟空的身份,这是由“人”到“神”的过程,他因此而不得不放弃了人的自由与情欲,这是影片的悲剧色彩的浓重体现。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第一次的裂变其实是一个社会化到个体化的过程,这其实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作为“人”的至尊宝其实带有“神”化色彩,他的无拘无束的生活是一种违背现实生活常理的乌托邦。因此,第一次的“神”到“人”实则是“人”到“神”的梦想。而第二次裂变则是一个个体化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一个现实化的过程。作为“神”的孙悟空其实是现实的“人”的隐喻,他肩负着常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忍受着人所具有的痛苦。因此,第二次的“人”到“神”实则是“神”到“人”的回归。在这两次裂变之中,第一次过程完成的是一种“释放”,第二次的过程实现的则是“隐忍”,一部电影通过这样的途径帮助人解决了一个矛盾。 


                      IP属地:山西43楼2013-01-10 15:20
                      回复
                        “你连这事也知道!看来你对我兄弟二人,专门调查过一番了。”血燃瞳孔一缩。
                        黑鳞则目中凶光一闪。


                        来自手机贴吧44楼2013-01-10 15:20
                        回复
                          不错!不错!继续,楼主辛苦,辛苦!!


                          来自手机贴吧45楼2013-01-10 15:21
                          回复
                            其次,是对唐僧形象的改造。与《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五位一体”的象征不同,《大话西游》中孙悟空与唐僧均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人格出现的,且唐僧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与孙悟空完全对立的形象。影片中,唐僧是一个永不退场的规训者,他喋喋不休、不厌其烦地劝说孙悟空归顺,直至达到目的为止。影片中唐僧是最具喜剧色彩的人物,他的对白成为被“大话迷”们引用率最高的话语。唐僧的喜剧色彩是因其所造成的反讽效果而形成的。唐僧式的规训者形象是众多“大话迷”们讽刺的对象,他们对唐僧式话语的引用是一种“厌恶性模仿”行为。而唐僧的典型性特征———罗嗦更是影片所特别嘲弄的对象,这集中表现为以下两个情节:一是唐僧的罗嗦使他的同谋———观音都忍无可忍而动了要杀唐僧的念头,二是唐僧的罗嗦使得两个小妖因无法忍受而自杀。此外,片中大量的唐僧话语也强化了反讽效果,对唐僧的嘲弄释放了对规训者的仇恨。


                            IP属地:山西46楼2013-01-10 15:21
                            回复
                              此外,片中对其他角色的改造也都值得注意。观音作为权威的象征在《西游记》中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然而《大话西游》中仅唐僧的一句“观音姐姐”就已将权威彻底瓦解。称呼的改变暗示着关系的改变,“菩萨”变成了“姐姐”,高高在上的权威因此沦为了同辈间的随意。二郎神作为保障权威的暴力手段在一出场就遭遇了失败,而他的帮凶———啸天犬也动了凡心,背叛了主人。影片对权威者的形象进行了强力的贬损,从而释放了被权威所压抑的情绪。


                              IP属地:山西47楼2013-01-10 15: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