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医案
患者宛××,女, 17岁,未婚。
病历号47257(广安门医院)
初诊(1962年8月18日):月经过多已三年,十四岁月经初潮时,参加剧烈运动,遂致月经淋沥不止,持续五个月之久。尔后又复停经五个月复来,周期40~60天,末次月经7月5已量多,下大血块,头晕目花,心慌失眠,倦怠无力,口干纳差,流血二十天时,曾服补气养血、止血之剂,出血至今已43天,仍未得止,面色苍白无神,舌苔薄、尖刺,脉细微数。
辨证:劳伤气血,损伤冲任,不能约制经血,病久气血两虚,当防暴下而致气从血脱。
治法:急以【大补元气,固摄冲任】。
方药:
朝鲜人参6克白术6克山药9克炙甘草3克熟地12克萸肉6克菟丝子9克五味子6克乌梅炭6克生龙骨15克禹余粮15克赤石脂15克伏龙肝30克(煎汤代水)6剂。另:河车粉9克,早晚各服1.5克。
二诊(8月24日):药后,次日血止,诸恙悉减,舌苔薄白,尖刺,脉细微数。药即应病,仍从前法加减。
人参6克白术6克山药9克炙甘草3克熟地12克萸肉6克五味子6克赤石脂15克禹余粮15克6剂。
三诊(8月30日))症状日见好转,舌苔薄白,脉象细软,治以补气养阴。
人参6克白术6克山药9克炙甘草3克熟地12克萸肉6克五味子6克阿胶12克生牡蛎15克白芍9克5剂。后以此方加减。
另河车粉60克,每日早晚各服1.5克。
以后月经按期来潮,色量正常,余无不适。
(《钱伯喧妇科医案》)
【崩漏】医案
林××,女945岁。
素体虚弱,月经量较多,因操劳以致崩漏,由于中气不足,气虚而下陷所成。当以补气
摄血为主,拟予补中益气汤加阿胶10克(后入),山萸肉10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水煎服,服五剂后,崩漏渐止,嘱其再服3剂,以竟全功。
(俞慎初: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福建中医药》1:48, 1981)
【崩漏】医案
王××,女932岁。初诊日期1963年7月23日,病历号: 357565。
患者一年来,月经先期而至,量多,一般约隔15~20天一潮。此次经来10日未净,量多,色鲜红有血块,伴有头晕,身倦无力,胸闷心悸,两手至肘麻木,胃纳不佳,腹胀腰酸,身腰畏寒,下肢浮肿等症状,面色皓白,舌质淡,苔薄自,脉沉缓无力,经×医院取子宫内膜检查,为增殖期子宫内膜。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辨证:
四肢麻木,责之血虚,乃肝不养筋所致;
脾阳不能制水,故见下肢浮肿,肾之精气不足,故腰冷腰酸:
真阳不足,不能温运脾土,故胃纳少;
脾不统血而致血不循经,故经来量多时久。先予健脾固冲,柔肝化瘀。
【方药】:
茯苓15克白术9克山药15克砂仁4.5克川断15克杜仲15克白芍24克艾叶炭9克棕炭9克香附9克泽兰9克
本方以茯苓、山药、白术、砂仁健脾养胃,川断、杜仲、白芍强肝肾,重用白芍24克,有柔肝敛阴之功;并予艾叶炭、棕炭以止血,香附、泽兰以收祛瘀生新之功。
二诊(7月26日):药后经血止,身背畏寒,全身无力,纳食有所好转,微感腰酸腰疼,腹胀,下腹有时作疼。舌质灰自,苔薄白,脉沉细缓,再以温补肾阳、养血化瘀为法。
【方药】:
当归9克白芍24克香附9克川断15克吴萸6克官桂3克社仲9克牛膝9克桃仁6克赤芍9克
三诊(8月16日):前方进服12剂后,四肢麻木、腰酸,身畏寒,全身无力诸症,均有明显减轻,少腹两侧疼痛已不明显。月经周期已到,本月无经期提前现象。白带量中等,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仍以【强肝肾、活血化瘀】为法。
当归9克赤芍12克茯苓9克香附6克坤草12克川断9克寄生12克山药12克桃仁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