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咨询吧 关注:97,656贴子:158,312
  • 7回复贴,共1

妇科崩漏医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崩漏医案一则
(功能性子宫出血)于某某;,女,40岁。1993年11月29日初诊。
患者素来月经量多。近月余淋漓不断,某医院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经色鲜红、质稀、头晕乏力、腰酸腿沉、口渴、口苦、便干、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苔白、脉沉按之无力。此证属于【气血两虚,兼有虚热】。
古人云: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今冲任不固,阴血不能内守,而成漏经。治当养血止血,益气养阴调经。
方用《金匮》之【“胶艾汤”】加味。
阿胶珠12g、炒艾叶炭10g、川芎10g、当归15g、白芍15g、生地20g、麦冬20g、太子参18g、炙甘草10g
服七剂而血量大减,仍口苦、腰酸、大便两日一行。
于上方加火麻仁12g,又服七剂,诸症皆安。
[按语]综观本案脉证,月经不止、质地稀、头晕、乏力、舌胖、脉沉无力等,究为气血两虚,冲任不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调和,则血海、胞脉充盛,月事以时下。若血虚冲任失养,气虚冲任不固,则可使经血频至,甚则淋漓不止。故治疗以益气血,调冲任,止崩漏,处以“胶艾汤”。
本方善治“妇人有漏下”属血虚冲任不固者。方用阿胶、艾叶以养血固冲;以生地、川芎、当归、白芍滋阴养血调经;炙甘草调和诸药,甘温益气;太子参益气扶虚。本案经血质地清稀、而色鲜红,又见口渴,此为血出日久,伤及阴津之象,故加麦冬以养阴生津。古人云:“崩漏血多物胶艾”,此言治疗之常规也。加滋阴之品,或益气摄血之药,则是其加减变化灵通之处也。凡妇人下血属于虚证者,本方辄可用之。


IP属地:江西1楼2013-01-11 13:08回复
    崩漏医案一则
    唐某某;,女,30岁,未婚。
    月经淋漓不止已半年许,妇科检查未见异常,Hb:7.2g%。伴心烦不得卧、惊惕不安、自汗沾衣。索其前方,多是参、芪温补与涩血固经之药,患者言服药效果不佳。
    切其脉萦萦如丝,数而薄疾(一息六至有余),视其舌光红无苔、舌尖红艳如杨梅。细绎其证,脉细为阴虚,数为火旺,此乃水火不济,心肾不交,阴阳悖逆之过。治应【泻南补北,清火育阴,安谧冲任】为法:
    黄连10g、阿胶12g、黄芩5g、白芍12g、鸡子黄2枚(自加)
    此方服至五剂,夜间心不烦乱,能安然入睡,惊惕不发。再进五剂,则漏血已止。Hb上升至12g%。
    [按语]本案主诉月经淋漓不止。前医囿于“气能摄血”之规,率用参、芪之品,反助火热之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病本水亏火旺,反服温燥之药,何异抱薪救火,焉能取效?
    《素问·奇病论》说:“胞络者,系于肾”。
    《素问·评热病论》说:“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
    心肾不交之证,肾水亏于下,不能上济心火,心火反下移于胞中,逼迫经血淋漓不止。阴亏火炽,故治当壮水制火,泻南补北,交通心肾为法。投《伤寒论》的【黄连阿胶汤】,正与病之相宜,果数剂而愈。


    IP属地:江西来自贴吧神器4楼2013-01-11 18:35
    回复
      【崩漏医案】
      王某;,女,36岁。
      每次月经来潮,量多而又淋漓不止,以致身体虚衰,不能自持。欲做子宫摘除手术,又恐体弱不能胜任。右小腹时痛,白带淋漓为多。切脉沉弦而滑,舌苔白腻。刘老辨为肝血不荣,脾虚湿多,肝脾不和之证。
      治当调经止带,为疏【当归芍药散】:
      当归15g,白芍20g,川芎10g,白术30g,茯苓20g,泽泻20g
      服药六剂,小腹痛止,白带减少。惟觉心悸气短,寐少而梦多。
      此乃心之阴阳不足,神气浮荡不敛之象。
      为疏:炙甘草12g、党参15g、麦冬30g、生地15g、酸枣仁30g、麻仁12g、阿胶10g(烊化)、大枣12枚、龙骨20g、牡蛎20g连服六剂,则得寐而梦安。
      又进【归脾汤】十余剂,而体力有增,此病从此获痊愈。
      [按语]本案为肝脾不调,气血郁滞所致。肝虚气郁血滞,故见月经淋漓、小腹疼痛;
      脾虚气弱湿胜,则见带下量多、舌苔白腻。肝郁脾湿,所以脉象沉弦且滑。
      故用【当归芍药散】以养血疏肝,健脾利湿。重用白芍以敛肝和营,又佐归、芎以养血调肝,更用苓、术、泽泻健脾益气,渗利水湿。
      本方肝脾并调,气血兼顾,服之能使肝血充,气机畅,而崩漏止;
      脾气健,湿气去,而带下除。由于本方的组成,与时方【逍遥散】相似,故临床应用较广。
      凡妇人经、带、胎、产诸疾,属肝脾气血不调者,用之皆有效验。


      IP属地:江西5楼2013-01-11 18:39
      回复

        蒋元茂【崩漏医案】
        曾某,女,4l岁。经期不定已近一稳,每月二三次不等,时多时少,多则盈盆迭碗,势若堤崩,少则点滴如漏。面色苍白无华,饮食无味,心悸疲乏,时而烦甚,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有关脉数,舌淡尖赤,舌苔薄白。
        据其脉证,疏【大青龙汤原方】一剂,嘱密切观察其变。
        隔日复诊云:温服头煎药,1小时许,周身汗出而顿爽。
        次日二煎温覆则无汗。现寒热已除,血亦得止。惟疲乏心悸依旧,随处【归脾汤】善后。
        半年后因他病来诊,云体虚已复八九、崩漏末作。 (四川中医19833(3>:36)
        按语;一然而论,“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篇》),“亡血家不可发汗”(87条),“衄家不可发汗”(86条)。但在临证时,亦须知常达变。
        【本案虽崩漏日久,但正气尚支,其证确具外寒内热,无汗而烦躁之大青龙证,有是证便用是方,果敢不疑,方可取效】。
        况仲景也有血证用汗法之例,如《伤寒论》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灵枢·热病》篇更有“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咳而血,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的明训。所以病因不同,治法有异,并无绝对之禁忌,要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然运用本方,应抓住外寒内热之待征,且正气可支者,否则,亦不可孟浪轻投。 


        IP属地:江西6楼2013-01-11 18:42
        回复
          【崩漏】医案
          患者宛××,女, 17岁,未婚。
          病历号47257(广安门医院)
          初诊(1962年8月18日):月经过多已三年,十四岁月经初潮时,参加剧烈运动,遂致月经淋沥不止,持续五个月之久。尔后又复停经五个月复来,周期40~60天,末次月经7月5已量多,下大血块,头晕目花,心慌失眠,倦怠无力,口干纳差,流血二十天时,曾服补气养血、止血之剂,出血至今已43天,仍未得止,面色苍白无神,舌苔薄、尖刺,脉细微数。
          辨证:劳伤气血,损伤冲任,不能约制经血,病久气血两虚,当防暴下而致气从血脱。
          治法:急以【大补元气,固摄冲任】。
          方药:
          朝鲜人参6克白术6克山药9克炙甘草3克熟地12克萸肉6克菟丝子9克五味子6克乌梅炭6克生龙骨15克禹余粮15克赤石脂15克伏龙肝30克(煎汤代水)6剂。另:河车粉9克,早晚各服1.5克。
          二诊(8月24日):药后,次日血止,诸恙悉减,舌苔薄白,尖刺,脉细微数。药即应病,仍从前法加减。
          人参6克白术6克山药9克炙甘草3克熟地12克萸肉6克五味子6克赤石脂15克禹余粮15克6剂。
          三诊(8月30日))症状日见好转,舌苔薄白,脉象细软,治以补气养阴。
          人参6克白术6克山药9克炙甘草3克熟地12克萸肉6克五味子6克阿胶12克生牡蛎15克白芍9克5剂。后以此方加减。
          另河车粉60克,每日早晚各服1.5克。
          以后月经按期来潮,色量正常,余无不适。
          (《钱伯喧妇科医案》)
          【崩漏】医案
          林××,女945岁。
          素体虚弱,月经量较多,因操劳以致崩漏,由于中气不足,气虚而下陷所成。当以补气
          摄血为主,拟予补中益气汤加阿胶10克(后入),山萸肉10克,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水煎服,服五剂后,崩漏渐止,嘱其再服3剂,以竟全功。
          (俞慎初: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福建中医药》1:48, 1981)
          【崩漏】医案
          王××,女932岁。初诊日期1963年7月23日,病历号: 357565。
          患者一年来,月经先期而至,量多,一般约隔15~20天一潮。此次经来10日未净,量多,色鲜红有血块,伴有头晕,身倦无力,胸闷心悸,两手至肘麻木,胃纳不佳,腹胀腰酸,身腰畏寒,下肢浮肿等症状,面色皓白,舌质淡,苔薄自,脉沉缓无力,经×医院取子宫内膜检查,为增殖期子宫内膜。西医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辨证:
          四肢麻木,责之血虚,乃肝不养筋所致;
          脾阳不能制水,故见下肢浮肿,肾之精气不足,故腰冷腰酸:
          真阳不足,不能温运脾土,故胃纳少;
          脾不统血而致血不循经,故经来量多时久。先予健脾固冲,柔肝化瘀。
          【方药】:
          茯苓15克白术9克山药15克砂仁4.5克川断15克杜仲15克白芍24克艾叶炭9克棕炭9克香附9克泽兰9克
          本方以茯苓、山药、白术、砂仁健脾养胃,川断、杜仲、白芍强肝肾,重用白芍24克,有柔肝敛阴之功;并予艾叶炭、棕炭以止血,香附、泽兰以收祛瘀生新之功。
          二诊(7月26日):药后经血止,身背畏寒,全身无力,纳食有所好转,微感腰酸腰疼,腹胀,下腹有时作疼。舌质灰自,苔薄白,脉沉细缓,再以温补肾阳、养血化瘀为法。
          【方药】:
          当归9克白芍24克香附9克川断15克吴萸6克官桂3克社仲9克牛膝9克桃仁6克赤芍9克
          三诊(8月16日):前方进服12剂后,四肢麻木、腰酸,身畏寒,全身无力诸症,均有明显减轻,少腹两侧疼痛已不明显。月经周期已到,本月无经期提前现象。白带量中等,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仍以【强肝肾、活血化瘀】为法。
          当归9克赤芍12克茯苓9克香附6克坤草12克川断9克寄生12克山药12克桃仁6克


          IP属地:江西7楼2013-01-25 20:04
          回复

            8月27日:月经于8月18日来潮,周期为35天,经来五日即止,血量、颜色均属正常。经期腹胀腹痛不明显,腰酸,肢肿已消。再以【前方去桃仁、坤草,加檀香1.5克,腹皮9克】。
            9月27日:月经已过期9日尚未来潮,微有腹胀。近三日微有恶心不适,纳可,二便如常,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沉缓,予【健脾和胃之法】治之。
            10月15日:停经57天,恶心呕吐,尿青蛙试验阳性。舌质正常,苔薄白,脉滑,乃停药观察。后经随访,于1964年5月分娩一女婴。
            (郗霈龄治验,刘琨整理:崩漏症验案一则,《中医杂志》10:15, 1964)
            【崩漏】医案
            孙××,女,29岁,门诊筒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3月2日。
            近10年来月经行经日久,每次约持续15~20天,周期也不规律,先后不定(问隔20~70天)。未前经为:月13日至:月28日。末次月经为2月21 日,至今未净、量多,色红有血块,伴有头晕,多梦,烦急,胸闷,手足心热,口干。近5个月来曾测基础体温均为单相型。某医院确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舌质暗、尖红,脉弦滑。
            辨证:阴虚血热,冲任不固。
            治法:养阴清热,安冲调经。
            【方药】:
            青蒿9克地骨皮9克黄芩9克丹皮9克白芍9克旱莲草9克椿根白皮9克煅牡蛎24克阿胶15克侧柏炭9克
            治疗经过:3月13日,服药3剂后**出血已上。继服3付,于3月23日月经复来潮,行经6天,周期血量均恢复正常。测基础体温示双相型(提示已有徘卵)。持久疗效有待观察。
            (《刘奉五妇科经验》)
            【崩漏】医案
            姜××,女, 24岁。1976年4月24日初诊。
            15岁月事初潮,经期及血量尚正常。半年多来,每于经净后十三、四天**有少量出血,色红、量不多,三天能净。平时夜卧不宁,心情易烦,上燥咽干,腰酸,带下色白如涕。诊为排卵期出血。面色潮红,舌尖红,苔薄白,脉弦数,现经潮第四天。
            辨证:肝经郁热,热扰冲任而失于固摄。
            治法:【清肝疏肝】为主。
            【方药】:
            炒丹皮4.5克,炒荆芥4.5克,青蒿梗4.5克,柴胡4.5克,炒当归6克,制香附6克,茜草根6克,海螵蛸10克,夜交藤15克,忍冬藤15克,淡子芩9克,白芍9克5剂。
            嘱经净后开始服。
            二诊(5月8日):自照原方又服5剂。夜卧已安,带下减少,少腹隐痛已瘥,面色仍潮红,上方去忍冬藤、夜交藤,加川楝子、地骨皮各9克,5剂。
            三诊(5月15日):本月未见经中期出血,心烦渐瘥,少腹偶有酸痛,入夜尚觉咽喉干燥,证系肝经郁热,久而伤阴之候。宗前法【加滋养肝肾之品】。
            青蒿梗、粉丹皮)茜草根、软柴胡各人5克全当归、杭白芍、香附各6克海螵蛸、川楝子、地骨皮各9克陈萸肉6克细生地15克5剂。
            五诊(6月5日):本月经中期无出血,带下已除,续服逍遥丸、杞菊地黄丸以资巩固。
            (徐荣斋治验,陈天祥整理:排卵期出血治验,《浙江中医学院报》2:47, 1981)


            IP属地:江西8楼2013-01-25 20:04
            回复
              【例一】崩漏【西医宫血】:
              黄芪30g 当归30g 生地30g 霜桑叶30g 三七粉9g【现可用云南白药胶囊代替】 加生地榆60g 生贯众60g 白头翁60g 桑白皮30g 益母草120g
              出血严重时加红参30g和龟板30g
              多年运用疗效在90%以上。
              《方证体悟》:此方来源于《傅青主女科》一书,我是早年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时看到的,但并未引起注意。引起我重视此方的是四川乐山名医余国俊先生,其多次发表文章推荐此方治崩漏证,并言乃高效专方也。因此,我在临床开始有意大量验证该方,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对于轻症宫血还可以,基本上是高效的,但对重症虚证疗效较差,不能令人满意。
              后在看到山东名医张志远先生的文章《地榆贯众白头翁汤治崩漏》,感觉效果亦很好,考虑可以把二方合用。
              在读《李风翔临证经验集》时,我又发现了【治疗宫血】的验方:
              益母草120g当归12g白芍9g甘草6g木香3g
              据云屡用不爽,疗效超过一般的所谓引血归经及补血药。
              至此,从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出发,将三方合在一起,并根据青年多热,中年多瘀,老年多虚的原则加减用药,在治疗崩漏症时,几无失手,百打百中,也成为了我自已的秘方。
              现公布于众,希望同道一用。


              IP属地:江西9楼2013-01-25 20:16
              回复
                楼主想咨询我现在妇科病可以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2-15 10: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