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家族_吧 关注:127贴子:5,709
  • 19回复贴,共1

-[讲经] 等我慢慢背完它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让我来个不定期的讲经吧!当然没有傻到讲圣经啦,咱们要讲《道德经》!虽然在读JI DU学校吧,但是还是受祖国影响多一些,咱们比较爱佛道儒呀!于是乎,我就给自己下个任务——背《道德经》!然后背着背着,就领悟很多有趣的东西,于是乎,咱们毁吧第一步,就是讲经啦!!!
祭老庄,祭孔孟,祭缪斯


IP属地:中国香港1楼2013-01-11 21:20回复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老子,姓李,名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继续拜老子。 毁吧不倦,加油!


    IP属地:中国香港2楼2013-01-11 21:22
    收起回复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天地之母。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jiào)。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不是常存的“道”;“名”如果可以用言语来名述,那它就不是常存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这可是我纯手动修改的,翻译也是改过的,是比较好的一种翻译,接下来就是纯手工制造,独家出品的讲经~!
      刚才已经打了一次,没保存到,就、就没了,没办法,再打一次吧~至少五百多字呢,等我哈~!


      IP属地:中国香港3楼2013-01-11 22:15
      回复
        〔平平讲经时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所看到的宇宙万物,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吧?但其实,当你领悟它的规律,你就会发现这一切还是会有变数的!这些变数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互相牵引,互相关系,为每一个人,每一事物安排好了它的去处,铺好了路。这就是我们说的命运,佛家说的缘,道家说的造化之机。变数无处不在,只有“变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这又是道家说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道理了,变化到了极限,就不会再变。这重重的变数,当你用语言来描述它的时候,也许它已经改变,再出现了变数,也许它已经消散,不再是原来的样子!所以说,能够描述出来的“道”,已经不再是长存的“道”了。就像每次我读这本《道德经》,每一刻的心境不同,领悟到的东西也不一样了!它的规律已经改变,不再是上次的模样。
        无和有,本是同一处出处的东西,它们代表了两个极端,但确同是万物的宗祖,阴与阳,二者结合生万物。怎么?听不懂了吧?来举个例子,比如说,一片树叶,一定会有两个面,正面为阳,反面为阴,无论把它撕成多少瓣,它都会有正与反,阴与阳,也就是说,阴和阳组成了这片树叶。又比如,我们说 戏剧是矛盾突出的地方,矛盾产生了戏剧。正是有了阴与阳 极端的摩擦、碰撞、混淆,生成了万事万物,就像一个分子,其中的质子与电子,就是这种正反力量、平衡与否、有与无的关系,生出这样一个个分子。对待万事,我们要学会常从两个不同的极端去看它,如此才能够看到真实,领悟其中的玄机。
        既然世间万物从此而出,要探究领悟那些深奥又深奥、玄妙又玄妙的“道”,看宇宙万物的道理,必须从此出发。所以说,“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讲经时间结束!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受益匪浅呀?是不是迫不及待要开始下一章呀?是不是想快点看到下一次呀?嗯,那就等下次吧!什么?不行?现在就要开始?不行也得行,老娘手都快酸死了。内啥,爱徒慢慢参悟,为师先去逛帖子了~!ba~ba~~


        IP属地:中国香港4楼2013-01-11 22:55
        收起回复
          下次看我啥时候乐意再更楼喽~~!等呀等呀等更楼~~


          IP属地:中国香港6楼2013-01-11 23:19
          收起回复
            更新啦 更新啦~!
            首先是原文跟译文。原文读两遍,译文读一遍。全世界准备,预备——起!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是善,那是由于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为这样,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IP属地:中国香港7楼2013-01-25 22:20
            回复
              [平平讲经时间!]
              我们见到漂亮的图画,总会说“哇 好漂亮”“好美型啊”什么的。但是否想过,若是全世界的图画突然变得一模一样,会是什么样子?没有了美丑之分了。就好像英语的比较级一样咯,要有两个东西才能比较——一个巴掌,一个足球场,我们才能说巴掌小,足球场大;自己要画过幼稚园水平的画,才知道漫画上的人物好看;有了弱者,才有强者;有了被统治者,才有统治者… …
              所以说,你可以讨厌丑陋,但却不能讨厌丑陋事物的存在。你很热爱真善美,就更不能讨厌假丑恶,要是没有假丑恶,也就没有真善美。其实,所有的事物都是这样有双面性,一面是阳,一面是阴。阴极为阳,阳极为阴。
              世事总是在保持平衡,平衡的,就存在,不平衡的,就颠覆,形成一个新的平衡。天平的两边,是两个极端,两边都不能靠近,一靠近,天平就会倾覆。你越是追求眼前所见的那样东西,越是走向一个极端,你的失去,要比得到快得多。像拿破仑,戎马一生,只在最后两处土地前覆没;像袁世凯,奋斗了三四十年,等结束一切烦恼,生命也进入了百日倒计时。
              相反,若是什么也不做,只是稳稳地站在天平的中心,风险要小得多,失去的多,得到的也很多。正是你什么都不做,却又什么都得到了。但若是不在乎这一切,就更加是好,得到了就享受,得不到就在次静下心来。无所谓得失才是最好,正所谓:“等我失去了一切能失去的,等我一无所有,就没有什么好再失去的了,我就拥有了不会失去的东西。”
              其实这一章是我最喜欢的,里面很多道理很值得思考。建议你们也可以背背,写作文什么的,怎么都能用到,很管用。


              IP属地:中国香港8楼2013-01-25 22:45
              回复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译文]
                不人为的去标榜贤才,使人民不会去争名逐利而不务实际。不提倡、不追捧难以得到的东西,使人民不会去偷盗。不出现可图的浓艳美色,使人民心性不乱。
                因此,圣人治理的地方,虚乏人们的内心,充实他们的口腹,使他们的志向变得软弱,但又强壮它们的筋骨。长久的使他们没有知识也没有欲望,使有智慧的人也不敢去做风气不好的事情。
                用无为去治理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不安定的地方。


                IP属地:中国香港9楼2014-06-23 10:29
                回复
                  [平平讲经时间]
                  其实我不认同这一章所说的话。诚然,按照这样的方式统治,确实相安无事天下太平,但是却没有了向上的动力,整个social停滞不前。
                  不争名逐利,不也没有了追逐贤德的人?不追捧黄金楼价,诚然没有了炒金炒楼的人,但也没有了带动经济流动的这方面效用,经济放慢了活动。不见可欲,没有了想要的东西,使人民的心不乱,但也没有了努力的方向不是吗?
                  这个圣人之治,虚乏人心、软弱人志,不就是把人民变成一群行尸了么?绝不同意这个。
                  确实,这样治理天下没有不安定的地方,但也不是治理好了的意思啊。
                  其实,我觉得老子可能是看穿了人性的本质——贪心不足,若是让百姓有了自己的意志,那么不管统治阶层做得多好,都会有人有意见。因此,干脆不让他们有自由意志。但这始终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面对这样的我们的目的是解开这个因果关系,而不是一味的堵住。
                  我们理想的大治,是实其心实其腹,强其志强其骨。


                  IP属地:中国香港10楼2014-06-23 11:34
                  回复
                    我最近缓解心情也有在弱弱地看哦,虽然瓦们看的版本不太同~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11-20 20:0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