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华北民谣
洪洞移民简史
明朝洪武、永乐和嘉靖年间,朝廷曾组织大批内地人民,从山西洪洞县出发,迁移到北京、天津、河北、内蒙等129个县(市)定居。据考证,现在华北地区的很多村落,大都始建于那个年代。比如在大兴区永定河畔,有不少叫“营”的村子,民间称之为七十二连营,如长子营、河津营、孝义营、解州营等。很多叫营的村子,在山西省都有一个县名与之对应。究其原委,是明朝时山西大量移民来到北京郊区,在永定河滩上定居,开荒种地,用自己家乡的县名来命名新建的村子。另据宣化县志记载:宣化县周边390多个村庄,大多始建于明代的洪武、永乐年间,他们的祖先都是山西的移民。再如河北邯郸“田氏族谱”,田氏原籍为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自明朝永乐年间迁入邯郸县,入城东社“八甲民籍”。河北的石家庄、赵家庄、周家庄、王村等村庄全是山西洪洞移民迁居后以姓氏改立村名的。
移民的历史背景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把其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蒙、汗等各族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到了元朝中后期,由于统治阶级“只识弯弓射大雕”,阶级压迫、民族压迫、****及落后的生产方式,突出地表现在土地占有关系上严重贫富不均,广大农民丧失土地沦为“流民”。据杜永明主编的《流民史》统计,在元代,流民人数高达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早在宋朝南迁之时,北方农民就大量随宋室南逃。到了元代,因为北方的自耕农在战乱中被掠为驱奴,又有大量农户沦为权豪的部曲。蒙古贵族在城市近郊和军营驻所强占大片农田做牧场,也迫使大量自耕农户流离失所,幸存的自耕农民和地主一起被列为农户,要负担繁重的丁税、地税和各种差役,因而往往被迫流亡。据记载,1283年,自北方中原地区流移江南的农民已有15万户,往后这种人口南流的趋势一直不曾停止。
由于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元朝末年连年不断的战乱,以及水、旱、蝗、瘟疫等灾害的肆虐,使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一带民不聊生,人烟断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对元朝的残暴统治,而最终建立起大明王朝。
移民集散地——洪洞大槐树
朱元璋建立起大明王朝后,他从元朝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成为明初的当务之急。因此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移民屯田,奖励开垦荒地的战略政策,这就掀开了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序幕。
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了华北地区人烟稀少,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无人区。而山西境内,很少被波及大的战乱,自然灾害方面,因黄河在山西的河床低,不能形成水灾。山西境内最大的河流——汾河,贯穿山西中部,往南流入黄河,也是因为河床低,两岸地势高,也不能造成大的灾害。因此历年以来山西境内没有大的水灾、蝗虫,而邻省的战乱也很少波及山西,另外由于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人们安居乐业,邻省的难民纷纷流入山西,致使山西人口暴增。据《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记载:“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189.1万人,河北人口189.3万人山西人口403万多人,是河北、河南两省人口的总和。
山西人口稠密,平阳府居首位,而洪洞县是平阳府的人口大县,洪洞县又地处晋南地区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而城北官道有个贾村驿,明政府便把移民局设在洪洞县城北贾村驿旁的广济寺,在这里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物资。广济寺门前的汉植大槐树,就成了各地移民荟萃,开拔外迁的集散之地。
华北移民概况
明朝政府开荒移民的原则是:把农民从人多地少的地方迁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曾有定制,对北方郡县荒芜土地,召乡民无田者移民垦荒,每户给良田18亩,并免三年租税。还下令凡州、县农民开荒及移民开荒,都归垦荒人所有,作为永业,还责成地方官员放发耕牛、种子,使移民、流民能定居附籍,具备从事农业生产条件。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先后从山西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移民18次。其中往北平(北京),河北大名府,保安州等处的移民8次,每次多达万户,少的也有两千余户。
山西的移民在北京、天津、华北一带扎下根来,繁衍后代。因此,这些地区的民众,有:“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之民谚。
部分资料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山西古籍出版社。(文/冯冠扬)
洪洞移民简史
明朝洪武、永乐和嘉靖年间,朝廷曾组织大批内地人民,从山西洪洞县出发,迁移到北京、天津、河北、内蒙等129个县(市)定居。据考证,现在华北地区的很多村落,大都始建于那个年代。比如在大兴区永定河畔,有不少叫“营”的村子,民间称之为七十二连营,如长子营、河津营、孝义营、解州营等。很多叫营的村子,在山西省都有一个县名与之对应。究其原委,是明朝时山西大量移民来到北京郊区,在永定河滩上定居,开荒种地,用自己家乡的县名来命名新建的村子。另据宣化县志记载:宣化县周边390多个村庄,大多始建于明代的洪武、永乐年间,他们的祖先都是山西的移民。再如河北邯郸“田氏族谱”,田氏原籍为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自明朝永乐年间迁入邯郸县,入城东社“八甲民籍”。河北的石家庄、赵家庄、周家庄、王村等村庄全是山西洪洞移民迁居后以姓氏改立村名的。
移民的历史背景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把其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它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蒙、汗等各族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到了元朝中后期,由于统治阶级“只识弯弓射大雕”,阶级压迫、民族压迫、****及落后的生产方式,突出地表现在土地占有关系上严重贫富不均,广大农民丧失土地沦为“流民”。据杜永明主编的《流民史》统计,在元代,流民人数高达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
早在宋朝南迁之时,北方农民就大量随宋室南逃。到了元代,因为北方的自耕农在战乱中被掠为驱奴,又有大量农户沦为权豪的部曲。蒙古贵族在城市近郊和军营驻所强占大片农田做牧场,也迫使大量自耕农户流离失所,幸存的自耕农民和地主一起被列为农户,要负担繁重的丁税、地税和各种差役,因而往往被迫流亡。据记载,1283年,自北方中原地区流移江南的农民已有15万户,往后这种人口南流的趋势一直不曾停止。
由于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元朝末年连年不断的战乱,以及水、旱、蝗、瘟疫等灾害的肆虐,使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一带民不聊生,人烟断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对元朝的残暴统治,而最终建立起大明王朝。
移民集散地——洪洞大槐树
朱元璋建立起大明王朝后,他从元朝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政权,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成为明初的当务之急。因此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移民屯田,奖励开垦荒地的战略政策,这就掀开了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序幕。
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了华北地区人烟稀少,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无人区。而山西境内,很少被波及大的战乱,自然灾害方面,因黄河在山西的河床低,不能形成水灾。山西境内最大的河流——汾河,贯穿山西中部,往南流入黄河,也是因为河床低,两岸地势高,也不能造成大的灾害。因此历年以来山西境内没有大的水灾、蝗虫,而邻省的战乱也很少波及山西,另外由于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人们安居乐业,邻省的难民纷纷流入山西,致使山西人口暴增。据《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记载:“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189.1万人,河北人口189.3万人山西人口403万多人,是河北、河南两省人口的总和。
山西人口稠密,平阳府居首位,而洪洞县是平阳府的人口大县,洪洞县又地处晋南地区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而城北官道有个贾村驿,明政府便把移民局设在洪洞县城北贾村驿旁的广济寺,在这里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物资。广济寺门前的汉植大槐树,就成了各地移民荟萃,开拔外迁的集散之地。
华北移民概况
明朝政府开荒移民的原则是:把农民从人多地少的地方迁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曾有定制,对北方郡县荒芜土地,召乡民无田者移民垦荒,每户给良田18亩,并免三年租税。还下令凡州、县农民开荒及移民开荒,都归垦荒人所有,作为永业,还责成地方官员放发耕牛、种子,使移民、流民能定居附籍,具备从事农业生产条件。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先后从山西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移民18次。其中往北平(北京),河北大名府,保安州等处的移民8次,每次多达万户,少的也有两千余户。
山西的移民在北京、天津、华北一带扎下根来,繁衍后代。因此,这些地区的民众,有:“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之民谚。
部分资料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山西古籍出版社。(文/冯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