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伯格吧 关注:7,879贴子:104,474
  • 3回复贴,共1

依恋的三种风格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空~~


IP属地:上海来自贴吧神器1楼2013-01-12 15:05回复
    布伦达合鲍勃9个月大的女儿在睡梦中猝死的悲剧已经快过去一年了。鲍勃坐着看报纸的时候,布伦达进来了,拿着一些照片,眼睛红红的。很显然,
    她刚刚哭过。她告诉丈夫自己刚刚发现了一些和女儿一起在海边拍的照片。鲍勃头也不抬,只“嗯”了一声。“她还戴着奶奶给她买的帽子。”布伦达接着说。“嗯。”鲍勃含糊地回答说,仍然没有抬起眼睛,很显然他不想答话。布伦达又问他是否想看照片,他哗地翻过一页报纸说“布”,又接着漫无目的地
    看起报纸来。布伦达默默地看着他,眼泪流了下来。她终于忍不住爆发了:“我真搞不懂你,
    她难道不是你的孩子吗?你难道不想她吗?你难道一点都不在乎她吗?”“我当然像她!可我就是不想谈论她!”鲍勃咆哮着,摔门而去。
    这场激烈的冲突表明依恋风格的不同可能会使夫妻丧失一致性,不仅在应对共同
    创伤时,而且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如此。布伦达想谈论一下自己的感受,
    而鲍勃却在尽量避免。布伦达认为他冷血,对孩子毫不在乎,而鲍勃却认为她过
    分苛刻,硬要揭开自己内心的伤疤。她越是想让他聊聊自己的感受,他就越想退
    缩。婚姻学家们很久以前就开始研究这种“要求-退缩”模式了,因为一些夫妻有时不
    得不寻求他们的帮助来打破僵局。但是现在新的发现指出,夫妻之间普遍存在的
    这种差异是由于神经系统的不同所导致的。这两种方式并没有孰优孰劣,它们只
    是反映了人们不同的神经机制而已。童年的经历会深深影响我们成年后的热情,尤其是“依恋系统”,也就是负责处
    理我们与最亲近人之间关系的神经系统。我们在前面章节曾经提到,那些得到很
    好关爱或者感觉自己得到父母移情的孩子既不会特别依赖,也不回拒人于千里之
    外。那些被父母忽视或者感觉自己被忽视的孩子则会尽量避免与人交流,好像已
    经放弃了对关爱的渴望。而那些自相矛盾、变化无常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则通常会
    忧虑不安,缺乏安全感。


    IP属地:上海来自贴吧神器2楼2013-01-12 15:06
    回复
      鲍勃就是回避型的人,他讨厌热烈的感情,因此竭力使它们最小化。而布伦达则
      属于忧虑型,她无法压抑自己的情感,因此需要别人帮她排解。除此之外还有安全型的人,这类人乐意进行情感交流,而且还不回为情感所困。
      如果鲍勃是安全型的,他就可能在布伦达需要的时候认真倾听并且安慰她。如果
      布伦达是安全型的,她就不会那么渴望得到鲍勃的移情关注。依恋风格一旦在童年时期形成就会十分稳定。这些不同的依恋风格存在于所有亲
      密关系中,在爱情中的表现尤为明显。以研究依恋和人际关系著称的加利福尼亚
      大学神经学家菲利普.谢弗的一系列研究表明,不同风格的依恋会决定人们不同的
      社交生活。约翰.鲍尔比的美国弟子玛丽安斯沃思曾经通过观察9个月大的婴儿与母亲短暂分
      离后的反应,来确认他们对于友情、爱情和亲情的依恋风格。谢弗的研究小组发现55%的美国人(包括因婴儿、孩子和成人)都属于安全型,他
      们能够很快与别人打成一片。安全型的人通常都期望爱人能够与自己心灵相通,
      期望他们能够支持、鼓励自己,陪伴自己度过难关,就像自己做的那样。他们乐
      意与别人进行亲密接触。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得到关心、照顾和爱慕,而且信赖别
      人,认为他们都是友善好客的。因此,他们往往能够与周围人建立亲密、相互信
      任的关系。而20%的成人是属于忧虑型的,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爱人并不真的爱自己,或者担
      心他们会离开自己。糟糕的是,他们对爱人的过度依赖和捕风捉影可能真的会促
      使自己的爱人离开。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爱和关心,但是同时他们还往往
      会要求自己的爱人事事都能够做到完美。在与别人建立某种社交关系后,忧虑型的人会整日苦恼,担心自己会被抛弃或者
      担心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缺陷。他们常常会表现处“恋爱依存症”的症状;占有
      欲、自我忧虑和情感依赖。由于过度担心,他们会整日胡思乱想,害怕自己被抛
      弃或者保持高度警惕,与自己的假想情敌争风吃醋。而且在友谊中他们也会表现
      出同样的过度关注。另外大约25%的成人属于回避型,他们不习惯与别人发展亲密的关系,对别人总是
      持怀疑态度,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如果对方想要与自己进行亲密的交流
      ,没他们会感到非常不自在。他们往往会压抑自己的情感,比如对亲密友谊的需
      求,而且决不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痛苦。由于这种回避型的人往往缺乏对对方情感
      上的信任,因此他们很难有亲密的朋友或爱人。


      IP属地:上海来自贴吧神器3楼2013-01-12 15:14
      回复
        这种对神经系统无法停止的压抑决定了那些回避型的人总是会于别人保持距离,
        而且对生活漠然,比如,即使与恋人分手或者有人去世他们也不会太伤心,对社
        交活动也不太热心。为了达到情感上的亲密,一定程度上的忧虑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在人际交往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而忧虑正是这些问题的体现。谢弗所说
        的回避型的人避免与他人进行亲密的情感交流,似乎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苦恼情
        绪的困扰。值得注意的是,谢弗发现回避型女志愿者是最难招募到的,因为对志
        愿者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有较长的恋爱史,而许多回避型的人都不具备这一条件。我们在前面提到过,这三种不同风格都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因此和基因无关。
        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会受到成年后经历的影响。比如接受精神医师的治疗或者从与
        他人的交往中得到弥补。所以另一方面,一位善解人意的伴侣应该在某种程度上
        容忍对方的一些毛病。负责依恋、性和照料的神经系统就像艺术大师亚历山大.考尔德创作的由机器牵动
        的雕塑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依恋系统也会影响人们的性生活。回避型
        的人比忧虑型或者安全型的人更换男女朋友的频率要高,发生“一夜情”的情况
        也较多。因为他们喜欢与别人保持情感上的距离,所以他们会满足于无爱的性行
        为。即使不如婚姻殿堂或者建立恋爱关系之后,他们往往也会与对方保持距离或
        采取高压政策,因此不难理解他们离婚或者分手的概率也比较高。而且,令人费
        解的是,他们在离婚或者分手之后往往还会希望能够与原来的伴侣复合。依恋风格对恋爱的影响只是爱情长跑的开始。
        ---《社交商》


        IP属地:上海来自贴吧神器5楼2013-01-12 15: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