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球吧 关注:86贴子:1,107
  • 12回复贴,共1

【绿色环球】晋王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晋朝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建都洛阳;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建都建康。
晋朝开国皇帝

晋武帝司马炎

晋元帝司马睿
帝王简介
序号 帝王 即位元年 退位末年 序号 帝王 即位元年 退位末年
西晋
1 晋武帝司马炎 265 290 3 晋怀帝司马炽 306 311
2 晋惠帝司马衷 290 306 4 晋愍帝司马邺 313 316
东晋
1 晋元帝司马睿 317 322 7 晋海西公司马奕 365 371
2 晋明帝司马绍 322 325 8 晋简文帝司马昱 371 372
3 晋成帝司马衍 325 342 9 晋孝武帝司马曜 372 396
4 晋康帝司马岳 342 344 10 晋安帝司马德宗 396 410
5 晋穆帝司马聃 344 361 11 晋恭帝司马德文 418 420
6 晋哀帝司马丕 361 365
关于晋朝
序号
内容 序号
内容
1 西晋历史 8 文化
2 东晋历史 9 学术思想
3 疆域及行政区划 10 宗教
4 政治体制 11 文学
5 军事制度 12 艺术
6 人口 13 科技
7 经济



IP属地:河北来自贴吧神器1楼2013-01-13 13:29回复
    军事制度
      西晋的军事制度沿袭曹魏,采用世兵制。晋武帝颁布去州郡兵及封国制,并任众王都督诸州军事。东晋兵制袭用世兵制,并以募兵制补充兵力。由于中央衰落,军力外重内轻,地方方镇较不受朝廷管辖。谢安为了巩固中央,建立北府军。
    西晋军队分为中军、外军和州郡兵,中外军全部兵员都来自军户。中军直属中央,编为军、营,主要保卫京师,有事出征,兵力不下10万人。驻防城内宫殿宿卫、宫门及京城宿卫为宿卫军。驻防京郊,有事出征为牙门军。中军统帅为中军将军,后改为北军中侯或中领军。外军为中央直辖的各州都督所统率的军队,都督一般由征、镇、安、平等将军或大将军担任。州郡兵是地方军备,西晋灭孙吴后,为避免东汉末期诸州割据再度发生,裁撤州郡兵。并改置武吏,大郡100人、小郡50人,用以维持治安。但是实际上取消的州郡兵甚少。
      西晋军镇及八王封国分布图晋武帝颁布封国制,诸王分封郡国,大国三军5000人、次国二军3000人、小国一军1500人(详见晋朝诸王列表)。并任一些王室都督诸州军事,如汝南王亮督豫州、楚王玮督荆州、河间王顒督关中。晋武帝任诸王都督诸州军事是为了提升宗室力量避免权臣专政,但却使得地方宗室掌握军权,权力有逐渐凌驾中央的趋势。西晋都督为持节使臣以督诸军,持节都督分为三级,都督中外诸军事为最高统帅,监诸军次之,都督各州诸军事居末,和将军分统外军。
    东晋沿袭西晋军事制度,但已有变化。因为皇权衰微,中军往往有名无实,同驻京师的还有扬州都督所属军队。外军大多由世族的军队组成,统军将领称霸一方,其中荆州军甚至超越中央。东晋多次北伐,确有助巩固偏安之局,但如果方镇具有野心,往往藉此篡位。关於兵源方面,因为战乱军户大减,兵员改以募兵补充,或直接徵兵。其中由北方流民招募组成的北府兵,屡次击败强敌,在东晋后期等级如同中军。 


    IP属地:河北来自贴吧神器8楼2013-01-13 13:36
    回复
      文化
        此时期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使得该时期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不断的开发新领域与新学说。当代学派除儒教外还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其中道教及佛教在该期间逐渐扩展到一般人民的生活。边疆民族的南下带来草原文化,东晋结合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之后南北双方形成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两晋的社会问题主要围绕在世族上,世族是构成社会的统治阶层,深深影响该时期。当代文化脱离儒教影响而发展出纯哲学、纯文学、纯艺术、纯史学及新的科学技术。例如王羲之及王献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 


      IP属地:河北来自贴吧神器11楼2013-01-13 13:38
      回复
        学术思想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南朝大墓砖画。由上至下,左至右分别为春秋隐士荣启期及竹林七贤阮咸、刘伶、向秀、嵇康、阮籍、山涛、王戎。晋朝的学术思想,已由经学转为玄学为主。清谈则於士大夫之间广为流行。魏晋交替之际,司马氏意图夺取皇位,政治压抑,社会动汤,时称「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名节礼法流於虚伪或鄙视。此时世族苟且偷安,又心怀忧虑,遂以清谈代替,抛开现实,专尚理辩。儒学发展到最后已破落琐碎,著重考据而轻视义理,使得思想处於空窗期。玄学就在这些原因下,於240年-249年间发展并盛行。
          玄学与道教并非同物,主要书籍为《老子》、《庄子》和《周易》,合称三玄。思想核心为「无」,玄学家认为「万物皆产生於无」。「无」无法感应,但能主宰一切。玄学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并将儒家的「名教」与道家的「自然」结为一体,提倡「名教出於自然」。该论点认为天下尊卑、上下关系本来即有,不可否认。由于要求老百姓「顺天知命」,受到当道者欢迎而大力提倡。
          早在曹魏时期,何晏、王弼即提出「名教出於自然」说。西晋初年,玄学思想的代表为竹林七贤,思想各有轻重,但主要以嵇康及阮籍的思想为代表。他们崇尚「自然无为」的态度,主张「越名教而放自然」。揭露司马氏集团虚伪的「名教」外衣,对所谓「名教」礼法唾弃之。但因「任自然」观点过於极端发展,呈现出声色犬马的放荡生活。到西晋后期,玄学代表为斐頠及郭象。斐頠对「任自然」提出修正,主张「崇有论」,以矫「虚诞之弊」。郭象进一步证明「名教」即是「自然」,玄学发展至此已臻终结。此时清谈之风亦蔓延到政治舞台上,握有大权的达官显要也大谈玄理,呈现一批在世又欲出世的权贵。
          东晋时期,放荡的行为稍微收敛,但清谈之风因为朝廷权贵提倡而盛行不衰。当时世族生活优裕,多喜於名山古刹、别墅湖畔优谈玄理,成为社交活动。朝廷及世族忽略具体事务,终日畅谈玄理,形成苟且颓废的价值观,导致东晋朝廷逸於偏安。由于佛教东传,许诣、孙绰将佛学加入清谈,与玄学互相激汤。若干僧侣也加入清谈,传达佛学,例如竺法护、道林等人。不过仍然有人反对清谈,大多为寒族。如西晋斐頠、江敦、范宁,东晋应詹、陶侃、卞壶等人,范宁甚至著有「王何论」,严厉批评何晏、王弼二人。但清谈仍历久不衰,直到隋朝方衰,唐朝中期终止。 


        IP属地:河北来自贴吧神器12楼2013-01-13 13:39
        回复
          艺术
            由于两晋世族生活优越,产生许多优秀的艺术家。清谈带来逻辑思辩的发展,以及老庄的自然观,使艺术蓬勃发展。绘画等艺术脱离儒教后走向自由探索,逐渐发展成纯艺术。佛教的推广,寺院及佛像大量出现,带动艺术创作。佛经、佛门故事的传入也拓展艺术的想像空间。到南北朝时艺术更兴盛,南方以绘画为主,北方以雕刻塑像为主。
          绘画方面,受九品中正制和玄学影响,人物品鉴风气盛行,对人的外貌及言行举止观察入微。佛画传入印度艺术的表现手法,最后促使人物画技法的成熟,并奠基艺术美学。当时人们欣赏有特色的人物,在绘画上,要求生动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及气质格调。这不同於重视外在形式的汉代风格,或是强烈表现人物的三国风格。此时人物绘画或雕塑已能透过眼神手势或「飘带精神」来表达人物的内在美,以达到「形神具备」的境界。东晋顾恺之善绘仕女山水,务求传神,史称「画圣」。他所绘的《女史箴图》,强调人物在眼神的悟对与手势的搭配。衣饰襟带的飘举,身上衣裳的鼓起,似有「气」环绕全身,达到中国绘画最高评价「气韵生动」[20]。传为顾恺之所绘的《洛神赋图》亦有相同水准。至於山水画仍处於图案阶段,尚未生动,至南朝方有起色。
            书法方面,出现很多著名书法家及书法理论。书体由隶书走向多元化,各种书体相互发展。草书由章草发展成今草,行书由隶书递变楷书之间逐渐成熟。章草带有隶味,著名有西晋索靖的《月仪帖》。今草采楷书体势、笔意发展而成,著名有东晋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介於楷草之间的行书,书写简易且流畅,著名有王羲之的《丧乱帖》、《兰亭序》。
          青瓷器方面,在两晋为极盛时期,特别是在南方。有些青瓷器造型特殊,例如水注,有蛙型及卧羊型两种,体腔可储液体。也有造型奇伟,例如神兽尊。而谷仓罐(又称魂瓶)为三国两晋特有的随葬器物,源自汉代五联罐,用来储藏死者的粮食。其盖上常有人物塑像及佛像,罐腹则贴塑人物、神兽、鱼之类。这些造型反应当时的信仰和丧葬习俗,也具有时代特徵的艺术品。 


          IP属地:河北来自贴吧神器15楼2013-01-13 13:40
          回复
            科技
              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期间,由于边疆民族内迁、北方人群的南下,造成文化大交流及融合。由于儒学一统的局面打破以及玄道佛的兴起,使得学术研究朝向多元化。各国为了生存或战争,多少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以确保某些地区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这些都使得科学技术大幅提升。道家对中国科技史亦带来贡献,其外丹、内丹修炼包含多种科学。外丹包括了黄白,也就是炼金术。以炉鼎烧练铅汞来提炼丹药。丹药有些有毒,但有些有功效。内丹则以人体为炉、人的精气为材料、以神为运用来烧练成「圣胎」。它的修炼方法涵盖养生学及气功。
              宋刻版两晋有名的科学家有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西晋的地理学家斐秀、东晋的炼丹学及医学家葛洪。刘徽自幼学习《九章算术》,对数学有兴趣。年长后刘徽著《重差》(后称《海岛算经》)、为《九章》作注,加入自己的心得,使其容易了解。《九章算术》代表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确立中国数学以计算为中心。斐秀任地官,为地图学家。他收集史料,研究地图,完成《禹贡地域图》;科学的描绘出当时山脉水文的分布及行政区划。他总结前人绘图方法,提出制图六体的方法:分率(比例大小)、准望(物体方位)、道里(道路距离)、高下、方邪及迂真(此三项代表地形起伏所带来的误差)。
            葛洪家贫好学,拜鲍玄为师,专攻炼丹学及医学。葛洪先后完成《抱朴子》(内外篇)、《金匮药方》及《肘后备急方》。其中《抱朴子内篇》是中国史上重要的炼丹经典,於《金丹》、《仙药》及《黄白》中包含许多化学、生物学及矿物学的知识。葛洪也是伟大的医学家,他将《金匮药方》缩编为《肘后备急方》,类似今日的急救手册,在当时十分实用。《肘后备急方》也是最早记载结核病、天花的书籍。 


            IP属地:河北来自贴吧神器16楼2013-01-13 13:41
            回复
              帝王简介
                晋明帝司马绍(301年—325年),字道畿,东晋的第二代皇帝,晋元帝之子。母亲为代郡出身。
                元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元帝于公元322年闰11月病死,他于同月庚寅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太宁”。在位3年,病死,终年27岁。葬于武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
                晋明帝自小聪慧,按照《世说新语》记载,晋明帝小时候便曾经与父亲就“太阳与长安孰近”的问题作出争辩,以及运用东宫卫士一夜兴建太子西池的逸闻。司马绍不但工于书法、礼贤下士而且孝顺,并且司马绍也相当勇猛,王敦以“鲜卑儿”称之。王敦一度想要要求晋元帝废除太子,但因为大臣反对而作罢。
                司马绍继位后,仍然用王导辅政。王导堂兄王敦以为有机可乘,加紧准备篡夺帝位。公元324年王敦病重,司马绍乘机谋划,要发兵征讨王敦。王敦再次先发制人,派兵进攻建康,被晋军击退。不久,王敦病死,篡夺帝位的危机暂告平息。
                公元325年闰8月,司马绍得急病,病势凶猛。垂危之时,他召太宰司马样、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等人进卧房接受顾命,命立太子司马衍为帝,要他们三人尽心辅佐。第二天(戊子日),司马绍病死于建康宫中的东堂。
                司马绍死后的庙号为肃宗,谥号为明帝。 


              IP属地:河北来自贴吧神器23楼2013-01-13 13:46
              回复
                帝王简介
                  成帝,名司马衍(公元321~342年),字世根。明帝长子。明帝死后继位。在位17年,病死,终年21岁。葬于兴平陵(今江苏省 江宁县鸡笼山)。
                  晋成帝司马衍,于明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明帝于公元325年闰8月病死,他于同月己丑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和”。
                  司马衍在位期间,任用外戚庾亮执政,试图排斥王导势力,振作东晋王室。但庾亮疑忌大臣,任意杀逐重要官员,引起统治集团内部冲突。公元327年,历阳镇将苏峻、寿春镇将祖约以杀庾亮为名,起兵叛乱,攻入建康。后被陶侃、温峤起兵平定,王导再次出山执政,东晋王朝又一次转危为安。
                  公元342年正月,司马衍起病。6月,病重,急忙宣召中书监庾冰、中书何充、武陵王司马唏、会稽王司马昱等入卧房接受顾命,宣布立琅砑王司马岳为太子。3天后 (癸巳日),司马衍病死于建康宫中西堂。
                  司马衍死后的庙号为显宗,谥号为成帝。 


                IP属地:河北来自贴吧神器24楼2013-01-13 13:49
                回复
                  帝王简介
                    穆帝,名司马聃(公元343~361年),字彭子。康帝长子。康帝死后继位,时年仅2岁。在位17年,病死,终年19岁。葬于永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西北幕府山南)。
                    晋穆帝司马聃,康帝病危时被大臣们立为太子。康帝于公元344年9月病死后,他于同月己亥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和”。
                    司马聃即位时只有2岁,由褚太后临朝听政。在位期间,用桓温驱逐了庾氏势力。桓温势力日益强大,企图篡夺帝位。公元361年5月丁巳日,司马聃病死于建康宫中的显阳殿。
                    司马聃死后的庙号为孝宗,谥号为穆帝。 


                  IP属地:河北来自贴吧神器26楼2013-01-13 13:50
                  回复
                    帝王简介
                      哀帝,名司马丕(公元341~365年),字干龄。成帝长子。穆帝死后继位。在位4年,病死,终年25岁。葬于安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南)。
                      晋哀帝司马丕,因穆帝在公元361年5月病死时,没有儿子,褚太后和会稽王司马昱便于同月庚申日迎立他 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和”。
                      公元365年2月,司马丕重病。司马昱闻讯,急忙赶往都城,想和他商议立嗣君的大事,但到达都城时,司马丕已经于丙申日病死于建康宫中的西堂。
                      司马丕死后谥号为哀帝。 


                    IP属地:河北来自贴吧神器27楼2013-01-13 13:52
                    回复
                      帝王简介
                        废帝,名司马奕(公元342~386年),字延龄。成帝子。哀帝死后继位。在位6年,为桓温所废。后病死,终年45岁。葬于吴陵(今江苏省吴县境内)。
                        晋废帝司马奕,曾封为东海王。哀帝于公元365年2月病死,没有儿子。褚太后和司马昱于同月丁酉日迎立他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太和”。
                        司马奕在位期间;桓温骄横跋扈,王室中又有司马昱执掌朝政,他成了傀儡。
                        公元371年11月,桓温寻找借口逼褚太后下诏废黜司马奕,派散骑侍郎刘亨进宫收缴了国玺,逼司马奕离宫。时值仲秋,天气还比较暖,司马奕穿着单衣步出西堂,乘牛车出神兽门,群臣哭着拜别。桓温命令部下带领数百兵士押送他回到原东海王府,降封为海西公。
                        第二年,司马奕被迁往吴县西柴里居住,由吴国内史刁彝和御史顾允领兵监管。时人都同情他,不少人假借他的名义,声称奉他的诏命,聚众起事,反对朝廷。司马奕知道这些情况后,深居简出,闭门谢客,小心谨慎地度日,尽量避免嫌疑。公元372年11月的一天清晨,卢悚派弟子许龙秘密来到司马奕居处,自称奉太后密诏来迎司马奕回京复辟。司马奕听了有些心动,想要答应。这时,他的家眷出来极力劝阻,他于是又拒绝出门,并斥退许龙。自此,更加明哲保身,整天在家饮酒消愁,安于屈辱,总算避免了杀身之祸。
                        公元386年10月甲申日,司马奕病死于吴县(今江苏省吴县)。司马奕史称废帝,又称海西公。 


                      IP属地:河北来自贴吧神器28楼2013-01-13 13:52
                      回复
                        帝王简介
                          安帝,名司马德宗(公元382~418年),孝武帝长子。孝武帝死后继位。在位22年,被刘裕买通宦官勒死,终年37岁。葬于休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蒋山)。
                          晋安帝司马德宗,于孝武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张贵人于公元396年9月谋杀孝武帝后,重贿左右,伪称孝武帝是暴病而亡,同月辛酉日匆忙立司马德宗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安”。
                          司马德宗昏庸懦弱,继位后先后由司马道子、司马德文揽权,他始终是个傀儡。他在位期间,曾爆发孙恩、卢循起义。公元403年,被封为楚王的大将桓玄自称皇帝,废司马德宗为平固王(平固在今江西省赣州市东),命令他移居于寻阳(今江西省九江市)。东晋中绝。
                          不久,另一大将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桓玄被击败,逃到寻阳,裹挟司马德宗辗转于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一带。公元404年,桓玄兵败被杀,安帝才得以复位。
                          公元418年,大将刘裕急于篡夺皇位,密令党羽,中书侍郎王韶之买通司马德宗左右侍从,伺机除掉司马德宗。司马德宗弟司马德文担心兄长遇害,整日陪侍,保护他的安全,使王韶之无法下手。12月,司马德文病,回宫休养。戊寅日,王韶之乘机入后宫东堂,指挥侍从用散衣结成带子,将司马德宗活活勒死。事后,刘裕伪称皇帝得暴病而死。
                          司马德宗被杀后,谥号为安帝。 


                        IP属地:河北来自贴吧神器31楼2013-01-13 13:56
                        回复
                          帝王简介
                            恭帝,名司马德文(公元385~420年),孝武帝子,安帝弟。刘裕勒死安帝后,立他为帝。在位2年,为刘裕所废,后又被刘裕派人用被子闷死,终年36岁。葬于冲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蒋山西南)。
                            晋恭帝司马德文,曾受封为琅蚜王。刘裕杀安帝后,见时机尚不成熟,就伪造遗诏.于同日立司马德文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元熙”。
                            公元419年6月,刘裕见时机成熟,于壬戌日命令党徒傅亮草拟好禅位诏书,入宫逼司马德文誊抄。司马德文强作欢颜地对左右说:“桓玄篡位,晋朝那时已经失国,多亏刘公(刘裕)出兵讨平,恢复晋朝,才得以再延续了近20年。今日禅位,我心甘情愿,没有什么怨恨。”说完,提笔抄誊诏书,交给了傅亮。然后,携同后妃等眷属凄伤出宫,被刘裕降封为零陵王,迁居秣陵县城(今湖北省荆门县),由冠军将军刘遵考带兵监管。东晋灭亡。
                            司马德文皇后的兄长褚秀之、褚淡之,原封为晋朝的太常卿和侍中。这时见皇帝、皇后落难,他们就背叛求荣,甘当刘裕的走狗,协助监视帝后。褚皇后生下一个儿子,褚秀之兄弟遵照刘裕命令,将男婴害死。刘裕也想暗害司马德文,司马德文因而日夜惊恐,整天和褚皇后共处一室,一切饮食也都由褚皇后亲自动手,使刘裕一时无法下手。
                            公元420年9月,刘裕命令琅蚜侍中张伟携毒酒一瓶,前去秣陵鸩杀司马德文。张伟不忍谋害故主,回去又难以交代,就饮毒酒自杀。刘裕闻讯大怒。于丁丑日派褚淡之假意去探望褚皇后,命令自己的亲兵暗暗跟在后面。褚皇后听到兄长来了,出外相见。亲兵乘机越墙进入司马德文室内,将毒酒放在他面前,逼他快饮。司马德文摇头拒绝说:“佛教说:人凡自杀,转世不能再投人胎。”兵士便将他挟上床去,用被子蒙住他脸面,用力扼死,然后跳墙而去。
                            司马德文被杀后,谥号为恭帝。 


                          IP属地:河北来自贴吧神器32楼2013-01-13 13: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