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汪伦吧 关注:36贴子:303
  • 2回复贴,共1

一个叫汪伦的人(20130113)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个叫汪伦的人
张瑞田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弱冠时读李白《赠汪伦》这首七言绝句,就把汪伦当成了孟浩然、王昌龄一样的人。试想,李白这样的诗人能给谁赠上几行情真意切的文字呢,他流传的几近流俗的作品《送孟浩然之广陵》,还有那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李白赠诗,是讲究“门当户对”的。这也怪不得李白,农业社会,诗书礼乐被士子垄断,文化的话语权,是不会旁落民间的。何况李白在朝野奔走,总觉得自己有经世致用的本事,稍不留神,就说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的大话。


IP属地:河北来自贴吧神器1楼2013-01-13 22:51回复
    那么,把汪伦当成了大人物,似乎就可以理解了。
    稍大一点,读了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据说,这本书是郭沫若为了迎合**毛**和谐+-+-+泽**+和谐++东**+-**写的。为此,郭沫若还受到嘲弄。其实,迎合作家生命的外部环境、包括人和事去写作,也无可厚非,关键是你写的如何。想想,一度被人们视若佳构美文的欧洲工业化初期的抒情诗,有多少是写给公爵、伯爵、子爵或侯爵夫人的,这并没有影响诗人的文学影响和地位。《李白与杜甫》让我看到唐朝更远的地方,这是一个狂傲的四川人对另一个狂傲的四川人的理解与判断。郭沫若把自己看成了歌德,李白能让高力士脱靴子,尽管他也写了“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这样的颂诗。毕竟他们有耀眼的才华,毕竟他们与众不同,写过这首诗的李白还是李白,把坐在飞机里的**毛*/和谐**/*泽**和谐*/*/*东**比成太阳的郭沫若照样认识甲骨文,与政治搭界,拿李杜说事,也不乏真知灼见。


    IP属地:河北来自贴吧神器2楼2013-01-13 22:53
    回复

      在桃花潭的李白更有诗意了,清澈见底的潭水,山坡上幽香袭人的茶花,还有汪伦不设防的友谊,当然会让他产生“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答俗客问》)的感受。不过,人生无常,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注定一生颠沛流离的李白,心中装着天下,他不可能让自己的生命在桃花潭划句号,尽管他经常在旅途中跌倒,经常被撞得头破血流,经常在岁月的风沙中迷失方向,但,这就是诗人的快感,诗人的全部。他登上了一条小船,恋恋不舍,他躬身拂一下桃花潭水,看着水从他的手里又一滴滴回到潭中,禁不住热泪盈眶。小船顺着水流前行,他的梦还在桃花潭停留,惜惜依别之情贯通了他的全身。突然,熟悉的歌声响起,他急忙回头,他知道唱歌的人是谁,他想再看一眼,他把手搭在额前,看着岸上那个熟悉的身影。只见他用脚踏地,打着拍子,唱着凄楚的送别歌曲。站在船头的李白向他挥手,以示感谢,他依旧声嘶力竭地唱着,想让自己的歌声清楚地传入李白的耳朵。水流把小船带走了,岸上的歌声听不见了,那个活跃的身影也在淡雾中迷失,李白用他的长襟擦了一下泪水充盈的眼睛。于是,就有了《赠汪伦》,于是,就有了一首从少年读到中年的七言绝句。因这首诗,我们知道了一个叫汪伦的中国人,他什么也没留下,看不到他的故居,读不到他的片言只语,无从考据他的先人和后辈,对他的全部了解,或者说对他的全部记忆,依赖的就是李白的这首诗了。李白让他在历史纷杂的烟尘中脱颖而出,他活在一首诗里,活在人们的文学想像之中。看来,汪伦把李白当成知音绝对有道理。
      《唐诗别裁》对《赠汪伦》如此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也就是说,全诗妙在“不及”两个字,从反面勾勒,就把李白和汪伦感情的独特之处如实地表达了出来。何谓好诗,是之也。


      IP属地:河北来自贴吧神器4楼2013-01-13 22: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