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是打黑的
风云人物 8

长山家院中当年“台营城堡”的西北角

嵌于田地垒坝中的大石臼
基本情况 位于抚宁县西北部,全镇辖69个行政村,共有人口4.3万人,耕地面积3.9万亩,荒山、林地10.5万亩,行政区域160平方公里。该镇以农业为主导产业。
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在此设抬头营路,并派有副将驻守,领界岭口、青山口二提调。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至1619年),此地进行大规模的城池扩建工程,已现清朝时的格局。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台头营路改副将设都司,辖界岭口、青山口二守备,后又改设把总。民国时期建镇,名为台头营镇。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日伪统治区。1945年解放,建台营镇。1950年设抚宁县台营区,1958年改称公社,同年划归秦皇岛市。1961年修建洋河水库,北迁1公里,同年复归抚宁县。1984年置乡,1990年复置镇。
镇中资源 所辖干涧岭村盛产的红香椿已注册为“干涧岭红香椿”品牌,销往全国各地。另外的物产资源主要有前麻村、台营一村的生猪养殖,富裕庄村的杂果,袁家沟村的红梨,大、小杨各庄村的热杂果和鹿各庄村、北王各庄村的富士苹果等。
镇名由来 据史料及碑文记载:“汉武帝北征匈奴创建台头营。”汉武帝北伐匈奴,凯旋归来,在北山(晒甲山)晒马时,面南抬头一观,手指原台头营处说:“可建营”。故树碑建营,得名“抬头营”。随后,陆续有人迁此地落户,仍沿用“抬头营”名称,又作“台头营”,后简为“台营”。1961年修建洋河水库,迁现址,仍用原名。
作为“京东第一重镇”,台营镇北倚长城,与青龙相连,西与卢龙县接壤,其厚重的历史,是我们采访中随时可以感受到的。
有碑文如是记载:“汉武帝北征匈奴创建台头营。”。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的《抚宁县志》又记载道:“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台头营民掘壕,得柏椁舁数十根,于外皆黄肠题凑也。再下则横木平排,不知几层,缝中水上溢,以细竹探之空洞,而深究未见棺,疑井穴也。木归城隍庙修工,壕亦随淤。”所谓“黄肠题凑”,是西汉时期的墓葬礼制,只有皇亲国戚或者功勋卓著者才能使用。发黄的史料显示,“台头营”始建于汉,兴盛于唐,至明清之际,已跃升为“京东第一重镇”。2000多年的光阴流转,于这座古镇凝结的有战争与和平,沧桑与繁华,痛苦与欢笑……真真一个“填不满的台头营”。
古城堡台头营,究竟有怎样的规模?清光绪五年的《永平府志》和清光绪三年的《抚宁县志》都作了记载:“台头营城在县北三十里,砖城,周四里,南二门,东西北各一门。北至界岭口四十里,东至李家庄二十七里,西至卢龙燕河营三十里。”
至于其城堡概况、风貌,却已随时间的流逝和洋河水库的兴建而湮没,所幸有当地老人绘制的《台头营城概况图》。
阳春三月,在镇里85岁高龄的许长山老人家,他和73岁的王舜、县民俗专家郭永春为我们一一讲述起台头营的前世今生来。原来台头营城共有五个城门,五个关,即东门、西门、大南门、小南门、北门,各门之外,称之为关,即东关、西关、大南关、小南关、北关。于明万历年间建成的这“五门五关”格局,在我国古城镇建筑史上也属罕见。几位老人告诉我们,这座古镇是先有“小南门”,再有“大南门”,而东门和西门都是冲着南开,被称为“瓮圈”。城呈方形,一面一里,城墙上长方形的条石与长城城墙的建筑方式相同。城里住满了村民,繁华热闹,直到1961年,修建“洋河水库”,城里绝大部分的村民才搬出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