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修行吧 关注:23,540贴子:3,184,516
  • 6回复贴,共1

解悟和证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自南怀瑾<禅海蠡测>
古德有言曰:“参要真参,悟要实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此皆教参禅人,要从真实疑情着手,勿凭知解为是。若知解得,理会得,有体会处,忽有会心,皆理边之事,文人学士,善说文字禅者,亦皆此耳。如说食不饱,终是空言,乃至狂慧并发,说亦说得,明亦明得,只是行不得,则理仍是理,事仍是事,有何益处?例如悟得就是这个,动也不离这个,静也不离这个,生也是这个,死也是这个,善恶是非,一切不离这个,假定就算是悟了,何以他动时,自己要静而不能?顺流随用容易,要止于至善,要常定现前,更所不能,则明得这个有何益处?纵饶动静由我,自可做得主了,犹有大事在后,未可得少为足。狂慧者,即教理所说之乾慧。慧而曰乾,如枯木无根,终为废物,故须藉定水滋润。若定慧等持,则根深叶茂,果熟香浓。有曰:普庵主性空禅师曰:“十二时中莫住工,穷来穷去到无穷。直须洞彻无穷底,踏倒须弥第一峰。”此岂非教人穷理?曰:诚然!故其偈曰:“莫住工”,“到无穷”,“洞彻底”,“踏倒第一峰”,明白教人以证,但自穷理入手耳!不见其又有偈乎?曰:“心法双忘犹隔妄,色空不二尚余尘。百鸟不来春又过,不知谁是住庵人。”此是何等境界,岂静坐穷理之事耶!禅门重证悟,提持真参实悟,必须当人于一切时,一切处,锻炼纯熟,工夫深入,定力已稳,忽地“(形:外口内力。事相,此为工夫过程中之境界)”的一声,涣然冰释。如仰首枝头,顿见果熟,心月孤悬,光吞万象。此顿者,顿此之一悟,是谓证悟。所谓“(形:外口内力)”的一声,乃形容之词,如“一声霹雳顶门开”,俱为表诠之言。若必执有“(形:外口内力)”的一声、“顶上震开”,作为实法会,则为认斯为实,又被境瞒矣。故所称顿悟证得者,实自渐修而来,顿者,指渐修之最后一刹那也。若非此顿,而顿悟其理,或顿见空性,终须渐修而圆,所谓“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逾始应知”。古德禅师,虽有于言下顿悟者,但在未悟之前,固皆用功有年,或悟之后,又依止宗师,水边林下,保任涵养多年,方能透彻。未可只执彼当时一顿,置未顿以前,既顿以后,一概不言也。故曰:“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今简诸师所言,以为参证。达摩初祖曰:“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南泉禅师曰:“心如枯木,始有少许相应。”无业禅师曰:“学般若菩萨,不得自谩,如冰凌上行,似剑刃上走。临终之时,一毫凡情圣量不尽,纤尘思虑未忘,随念受生;轻重五阴,向驴胎马腹里托质,泥犁镬汤里煮炸一遍了,从前记持忆想,见解智慧,都卢一时失却;依前再为蝼蚁,从头再做蚊虻,虽是善因,而遭恶果。且图甚么?”裴休一日请黄檗禅师至郡,以所解一篇示师。师接置于座,略不披阅。 良久,曰:会么?裴曰:未测。师曰:若便恁么会去,犹较些子,若也形于纸墨,何有吾宗!裴乃赠诗一章曰:“自从大士传心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江滨。一千龙众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师亦无喜色。按:裴休博综教相,以弟子礼事师,以昆仲友圭峰。尝亲书《大藏经》五百函,所制法苑文字,诸方重之,黄檗不因其为权贵,有所姑息,教令放下文字禅,要其当下会取也。沩山曰:今时人,但直下体取不会的,正是汝心,正是汝佛。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将为禅道,且没交涉,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污汝心田,所以道不是道。洞山曰:末法时代,人多乾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二曰情惨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三曰语渗漏。究妙失宗,机昧终始,浊智流转。于此三种,子宜知之。首山念初在风穴会中,充知客。一日,侍立次,穴乃垂涕告之曰:不幸临济之道,至吾将坠于地矣!师曰:观此一众,岂无人耶?穴曰:聪明者多,见性者少。黄龙新谒晦堂。堂擎拳问曰:唤作拳头则触,不唤作拳头则背,汝唤作甚么?师罔测。经二年,方领解(知解也)。然尚谈辩,无所抵牾。堂患之,偶与语,至其锐;堂遽曰:住!说食岂能饱人?师窘,乃曰:某到此弓折箭尽,望和尚慈悲,指个安乐处。堂曰: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安乐处正忌上座许多骨董。直须死却无量劫来全心,乃可耳。师趋出。一日,闻知事捶行者,而迅雷忽惊,即大悟。趋见晦堂,忘纳其履。即自誉曰:天下人总是参得底禅,某是悟得底!堂笑曰:选佛得科甲,何可当也!因号死心叟。此类开示公案,古德语录中至多,文繁不引。皆斥文字禅、知解禅、口头禅,但于一文一言、一机一境上,偶有解会者之为非也。“但贵子见正,不说子行履。”乃沩山对仰山一时权巧之名言,未可执为实法。必须行履正,知见亦正,方是顿超证悟之极则。丹霞禅师云:“去圣时遥,人多懈怠!”时至今日,法门衰落,世智辩聪过人者甚多,宁可侧重行履工用,不可取于狂知乾慧。否则,紧抱一句弥陀,犹可往生极乐,何必习禅而不成,饮露栖风,终与草木同腐,而徒成蝉蜕哉!


1楼2013-01-14 10:19回复
    各位自问一句:且不论离四相,绝百非,如有人问法与你,不依文字,能说否?
    古德有语云:思而知,虑而得,此乃鬼家活计也。
    得已否,但不自瞒,不需人验。自心自然明了。


    2楼2013-01-14 12:35
    回复
      灵默禅师初谒马祖,次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师便行。头随后召曰:阇黎。师回首。头曰: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师言下大悟。
      按:若只是认得这个就是,实不敢言已是彻悟。默禅师见处固大悟否?或是以后再臻玄奥,实不敢断定。后世之误于这个就是,所谓主公禅者多矣。
      宝积禅师因于市肆行,见一客人买猪肉,语屠家曰:精底割一片来。屠家放下刀,叉手曰:长史! 那个不是精底?师于此有省。
      按:此也是只认得这个。
      又一日,出门,见人舁丧。歌郎振铃云: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审魂灵往哪方?幕下孝子哭曰:哀!哀!师身心踊跃,归举似马祖,祖印可之。往盘山宝积。
      按:宝积到此方悟也。
      ----------------------------------------------------同样摘自南怀瑾<禅海蠡测>
      这里面味道深了。岂能是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就可以全部搞定的?别人是”云在青天水在瓶“,你也”云在青天水在瓶“,可里面差别就大了去了。差在哪里?我们还是下去自己参吧。
      遍历禅宗公案,很多描述,见得最多的,就是出一身冷汗。这里请问为何如此???各位倏忽就看过了。却从不曾想过原因。这里实际都是有功夫验证的。所谓暖,顶,忍,世第一法,这正是暖相发起,后面还有得修呢。但如以为不出汗就不悟。就又误了!出了汗就到家了?那更是未必。


      3楼2013-01-14 12:52
      收起回复
        来看看尊师。。。您的话总是那般中听…


        IP属地:重庆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3-02-22 07:32
        回复
          阿弥陀佛菩萨慈悲,所谓画饼充饥,吃人也末学一定谨尊法旨


          6楼2014-03-05 21:09
          回复
            南老是善知识


            IP属地:辽宁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4-03-16 13: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