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kk家族吧 关注:4贴子:2,724

查阅资料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哈哈哈,自己找的东东在这发个贴贴哈,大家也能看看,哈哈哈~~~


1楼2007-06-06 15:00回复
    希伯来文是闪语(Semitic)的一支。闪语是古时米索波大米亚(Mesopotamia)、叙利亚、巴勒斯坦和亚拉伯这片广大地区民族的日常用语。按地区,我们可以将闪语分成三支: 

    A。东闪语(East Semitic):源自米索波大米亚的阿卡德人(Akkadian),分成两小支,即亚述语(Assyrian)和巴比伦语(Babylonian)。我们对它们的认识全是从石头或泥板上的楔形文字得来的,如图二在埃及的El Amarna 发现的文件(主前1400年)和图三的Hammurabi 法典(主前1800年)。从主前3000年,它们就是当时国际的外交用语,以后被亚兰文(Aramaic)完全取代。 

    在巴勒斯坦的希伯来文受到Akkadian 的影响,这是从图二的El Amarna 文件看得出。这份文件属于埃及法老Amenhotep III 的时期(主前1400年),是埃及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等地的藩属国,写信请求埃及法老帮助他们对抗要来侵犯的敌人,大概是以色列民。文件是用当时的Akkadian 写的,但因为写信的文士不很通晓Akkadian ,所以在信上有许多迦南文字的翻译和注脚。这对研究当时在迦南地的希伯来文,如文法和语音有很大的帮助。 

    B。西北闪语(Northwest Semitic):分为两支: 

    1。亚兰语(Aramaic):通行在叙利亚,最古的亚兰文文件是在主前八世纪,直到主后650年的整一千年,亚兰语是近东的官方语言,以后才被亚拉伯语取代。圣经里的一些经文,如但以理书,就是用亚兰文写的。 

    2。迦南闪语(Canaanite):通行在摩押(Moab)、腓利基(Phoenician)、迦南、乌加列等地。 

    (a)摩押(Moabic):我们从主前九世纪留下来的King Mesha 摩押石碑(图六)认识他们的文字。这块石碑是在1868年,在死海附近的Dibon 发现的。碑上刻有三十四行字,记载了摩押王在战场上击败了以色列王的事迹。(王下一:1,三:5)碑上的摩押文跟圣经的希伯来文,不管是文法还是文风,都极度相似,是研究希伯来文的极佳资料。 

    (b)腓利基(Phoenician):是叙利亚和小亚细亚的通用语言,主前十二,十四世纪的文字还有存留。图一是1908年在耶路撒冷西北约31公里的基色(Gezer)所发现的一块月历。这是所罗门王时代,一个学生用腓利基文所写的全年农耕时序。这大概是用字母书写保存得最久远的一件物品(主前十世纪): 

    “Months of vintage and oil harvest; 
    Months of sowing 
    Months of spring pasture; 
    Month of flax pulling; 
    Month of barley harvest; 
    Month of wheat harvest and measuring; 
    Months of pruning; 
    Month of summer fruit.” 

    总共是十二个月。(months = 两个月,month = 一个月) 

    ©希伯来文(Hebrew):这是迦南地的通用语言。据创十:15 - 18,“迦南生长子西顿,又生赫和耶布斯人、亚摩利人、革加撒人、希未人、亚基人。。。”这些居住在迦南地人的语言就是以后踏足在巴勒斯坦地的以色列民先祖如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所学习和使用的语言。我们称为希伯来文,所以在创四十:15 ,约瑟说:“我实在是从希伯来人之地被拐来的。。”虽然那时以色列民还没有进入迦南地。我们可以说,亚伯拉罕从米索波大米亚迁移至迦南时,迦南居民的语言对他们绝对不会很陌生,经过不断的适应、改进、发展,迦南地的语言就被称为希伯来文。 

    (d)乌加列文(Ugaritic):这是1928年在叙利亚地中海东岸的乌加列城发掘出来,主前1600 - 1200年的泥板文字。这是比楔形文字更为进步的字母文字(Alphabetic cuneiform script),不但有子音(consonants),还第一次出现一些元音(vowel)。泥板上有许多词汇用语在圣经里也可找到,图四是其中一块泥板,记载了一系列耍蛇的咒语。从其他的泥板,我们还可以认识到迦南地的宗教习俗,对研究旧约有非常大的帮助。譬如出二十三:19 “不可用山羊羔母的奶煮山羊羔。”在乌加列的泥板上有诗说:“a kid in milk, a lamb in butter”,这是异教求风时所用的东西,是以色列人禁止用的。 

    C。西南闪语(Southwest Semitic):这是亚拉伯语。 

    总的来说,希伯来文是以迦南地的语言为主,加上受到邻近许多闪语民族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才逐渐成为以色列民的日常语文。


    3楼2007-06-06 15:06
    回复
      10楼2007-06-06 15:34
      回复
        对于西方文明的起源,有“两希论”的说法,即古希伯来文化和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来源。在西方,希伯来文化更侧重于对人的约束,希腊文化则关注人的发展。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798036.html?si=4


        11楼2007-06-06 15:37
        回复
          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区别在于:在世界范围内,天主教、东正教、新教被统称为基督教,都以“圣经”为经典。天主教以自己的“普世性”,自称公教,信徒称其所信之神为“天主”。天主教以梵蒂冈教廷为自己的组织中心,以教皇为最高领导,实行“圣统制”和“教阶制”。天主教的《圣经》有73卷,其中《旧约》46卷,《新约》27卷。天主教堂中一般有圣母、耶稣、圣徒等塑像。天主教教职人员均为男性。主教、神甫、修士、修女,必须独身。天主教不主张信徒离婚。天主教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圣诞节、圣神降临节、圣母升天节等四大瞻礼。教徒在天主教节日和星期日到教堂望弥撒。 在中国,基督教则专指“新教”,又称为“福音教”或“耶稣教”。基督教不接受教皇的领导权,没有自己的权力中心,废除了天主教的教阶制,认为教徒无需神职人员即可与神直接交通。基督教《圣经》只有66卷,《旧约》中有7卷未收入。基督教堂中一般没有塑像,只挂一个十字架。基督教的教职人员是主教、牧师、长老、传道员。有男性,也有女性,可以结婚,基督教不主张信徒离婚。基督教主要节日有复活节和圣诞节。基督教节日和星期日信徒到教堂做礼拜。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不同 
          (作者:陈终道牧师) 
          许多人以为天主教和基督教没有甚么分别,甚至基督教范围内的基督徒也有同样的看法,以为两者之间非常接近,也有许多人以为基督教是从天主教分出来的 新教,这种思想和看法是错误的。他们只注意到马丁路得的改教运动产生了基督教,完全忘记自从耶稣降世一直到使徒时代,基督教便己经存在。天主教是使徒以后 基督教日趋腐化的产物。事实上,在第四世纪罗马王君士坦丁统治之前,在基督教里绝对没有教皇这一种位分。并且在第七世纪的初叶各教会才同意教皇作为教会中 看得见的元首。所以我们纵使按最保守的讲法,在第四世纪初叶以前根本就没有天主教,因为天主教最大的特点是有教皇,基督教乃是早在基督时代便开始存在的了。 

          基督教和天主教在信仰上是绝对不相同的。宗教是讲究信仰的,不讲信仰的不是宗教。


          13楼2007-06-06 15:39
          回复
            2007-05-30 16:31 
            中国十大旅行社品牌榜中榜 

             
            1 上海旅行社 (影响力旅行社品牌) 上海锦江国际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2 深圳旅行社 (影响力旅行社品牌) 深圳市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 
            3 中国青年旅行社 (影响力旅行社品牌)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4 中国旅行社 (影响力旅行社品牌) 中国旅行社总社 
            5 康辉旅行社 (影响力旅行社品牌 中国康辉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6 中国国际旅行社 (影响力旅行社品牌)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 
            7 香港中旅 (知名旅行社品牌) 香港中国旅行社 
            8 春秋旅行社 (知名旅行社品牌) 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9 中信旅行社 (知名旅行社品牌) 中信旅游总公司 
            10 重庆海外旅 (知名旅行社品牌) 重庆海外旅业(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


            14楼2007-06-06 15:43
            回复
              陈光甫(1881—1976)是银行家,早年留学美国,1915年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始终以“服务社会,顾客至上”为宗旨,致力于银行近代化,短短20年间,就从仅有七八万元微薄资本的“小小银行”成长为中国第一大私人商业银行,拥有几十个分支机构,创造了中国金融史上的多个“第一”,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中国的摩根”。民族危亡之际,他毅然受命赴美,与胡适等鼎力促成美国政府的“桐油贷款”,对抗战贡献至大。1949年后他离开大陆,住在香港。


              15楼2007-06-06 15:49
              回复
                去一家洋行买船票,只因受到外籍职员未必故意的冷落,便萌生念头,要让自己的同胞享受跟洋人同等的旅行服务;几年后,真就有一家新机构在他手里开业,且传承至今——这并非虚构的故事:那家成立于1923年8月的上海银行旅游部,就是今日中国旅行社的前身;其创办者,就是银行家陈光甫。
                开创中国人自办旅行社的历史,在陈光甫一生中,虽只是个小插曲,却颇能反映他的为人和作派。

                 

                陈光甫,名辉德,光甫是他的字。生于江苏镇江一商人家庭。12岁到汉口一洋行学徒。23岁由岳父推荐去美国,为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的中国馆工作。接着,他从补习功课开始,相继就读于两所学院,1906年转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商学院,1909年毕业。其间,曾在美国的银行实习,并与孔祥熙结交。回国后,任职南洋劝业会外事科。民国初年,曾任江苏都督府财政司副司长。他向江苏都督提出建议,把裕苏官银局改组为江苏银行,遂被任命为该行副监督,继而出任总经理,在经营上推行一系列改革,才华初显。不久时局变化,他因拒绝给新任都督张勋提供存户名单,被免职。

                1915年6月,陈光甫和庄得之合伙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陈任总经理。因开办时实收资本不到10万元,故被时人称为“小小银行”。
                3年后,上海银行资本增至30万元,在当年总共27家全国性银行里,仍属最少的一家。

                 

                史家指出:在当时中国,“旧式钱庄按习惯的规则经营,它建立在个人关系的基础上,贷款靠的是‘信誉’。所以,尽管现代银行部门规模可观,但它的兴起基本上是投机性的,真正的商业银行仍然是钱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上海银行开业后,陈光甫根据在美国学到的金融知识和经验,极力倡导“对物信用”,提倡铁路押汇,开创了国外汇兑、小额储蓄,以及相关业务(诸如旅行社“先行”等等众多先例),从而使上海银行的金融业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尤其重视而且善于组织人力,在人才培训上肯花钱,包括派行员出国深造学习等。

                经过陈光甫的苦心经营,1922年上海银行资本额增至250万元,与浙江兴业银行并列全国第五位;存款达到1 345万元,在全国商业银行中居第四位。至1926年,上海银行与与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并称“南三行”,陈光甫本人则跻身于“江浙财团”的首脑人物之列。


                18楼2007-06-06 15:55
                回复
                  19楼2007-06-06 16:09
                  回复
                    20楼2007-06-07 13:06
                    回复
                      一、礼节的重要性 
                         
                        人,从肉体上来看,几乎跟其他动物没有多少差别。人有一个头、一个身躯、四只手脚,其他动物,像狮子、老虎、牛、马……也都有。差别的是:人是两只脚、两只手,身躯直起来走路;动物则是四只皆脚,身躯平着在四只脚上,直不起——但,人身体所有的,像头部有眼、鼻、嘴、耳,动物也有;人体内有五脏六腑,动物体内也有。所以,人在肉体上,与动物就应该是没有差别的。 
                         
                        然而,人毕竟不是动物。那么,差别在什么地方呢?除了人有内在的理智、知识、学问这外,不有外在的礼节——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必须如何应付,才不失身份。譬如:晚辈遇到长辈应该如何称呼?长辈对晚辈又该如何称呼?平辈对平辈又要如何称呼法?……这是形成人与动物不同的最主要的原因。否则,人与动物真要分不清楚有什么差别了。 
                         
                        人的礼节,有普遍性——也就是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人都是通用的;也有在某个团体内,才应用得到的礼节,宗教有宗教的礼节……这些在团体内才有的礼节,除了含有该团体的象征,或特殊意义之外,还具有可以识别该人是否我团体内的一分子的作用。 
                         
                        因此,以宗教团体来说,每个宗教都具有它独特的礼节。这是其他宗教、其他团体,乃至社会上所没有的礼节。所以天主教有天主教的礼节,回教有回教的礼节,佛教也有佛教的礼节。 
                         
                        那么,作为一个佛教徒,就应该懂得佛教徒的礼节。不但懂得,还要在与佛教徒应对的时候,表现出来。如此,在人们的感觉上,才像个佛教徒,否则,在人们的感觉上,才像个佛教徒,否则,尽管对方学得满肚子佛法,多智能有智慧;或者,修行达到几禅几定,不过是有理无事、有体无用,就像个少了一只脚的人,总令人有不完美的感。因为,礼节也是一种修养、一种礼貌的展现。 
                         
                        在目前台湾的佛教徒,有些,是很懂得礼节;但也有些是不大懂礼节——至少,没在行为上表现出来。 
                         
                        因此,本人不处量力,就所知道的佛教礼节,简要的写出来,希望对某些佛教徒能够有所助益。 
                         
                        二、 佛教徒的礼节 
                         
                        佛教的礼节 
                         
                        佛教有哪些礼呢?这必须先谈到佛教的内容。佛教的内容,便是佛、法、僧三宝。因此,佛教主要的礼节,便是佛、法、僧三宝。因此,佛教主要的礼,也就是在于:佛教徒面对佛、法、僧三形容词时,要如何的应对。 
                         
                        1、对佛应有的礼节 
                         
                        先谈到佛教对佛应该有的礼节。 
                         
                        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 
                         
                        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是佛教的创立者,我们今天所以能听闻佛法,受到佛教的滋润,必须先感谢他。对于十方诸佛来说,我们是人格的圆者——同时,他们对于我们,以及一切众生,都有一颗无比慈悲的心,对于十方诸佛,我们给予一分的恭敬,也是身为佛教徒应有的礼貌。 
                         
                        如此,对于佛——当我们见到佛陀时,应该有怎样的礼节呢?在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印茺,是要行五体投地的大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顶礼”。顶礼就是以头面向地礼佛足;这是一种最恭敬的仪式。因为,人所最高贵的,乃是头顶,而人最卑下的,则是双足。以最高贵的头部顶礼在佛足前,自然,是表示了内心无比的恭敬。 
                         
                        佛陀在世时,佛教徒见了佛陀,除了五体投地的顶礼之外,还有在顶礼之后,绕佛地仪式。这应该是表示信徒对佛陀的仰慕了。 
                         
                        如今,佛陀的化身早已入灭,现在,我们所能够见到的,只是佛陀的塑像或纸像,但是佛教徒地佛陀的敬仰,并没有因而稍减。佛教徒见了佛像,如果是在寺院、或者文件夹地方,仍然行五体投地的顶礼,把佛像当作佛陀的金身。 
                         
                        站在信徒自身来说,有一份恭敬,便有一份功德;同时,顶礼也是折伏我慢的一种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21楼2007-06-07 13:07
                      回复
                        从这段经文中,就可以知道,虽然是个凡夫僧,跟普通人似乎没有两样,但因为他深信佛法僧三宝与戒律;心中没有邪见,也劝除他人不要有邪见,并且讲说佛未能宣扬成佛的难得;做事情又不敢违背因果,所以他心中是充满善念的;自己偶一不小心有了过失犯错,就会马上忏悔改过。如此的出家人,虽然是凡夫,也值得我们加以礼敬;就算有些出家人毁犯了重戒,但只要不失正见,仍然是众生的福田,尊敬、供养于他,依然获福我量! 
                           
                          相反的,如果有人看了出家人犯了戒、做了坏事情,就加以蔑视、呵骂,这是佛陀所不允许的。〈〈地藏十轮经〉〉卷三曾谈到一个出家人—— 
                           
                          “若有破戒,行诸恶法,内怀腐败,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而诸有情睹其形相,应生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聚。何等为十?(文长不录,请见大正藏十三册七三六页中)——善男了,于我法中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睹形相,生此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宝聚。是故一切国王、大臣、宰相,决定不合以鞭杖等打其身、或关闭牢狱、或复呵骂、或支解其身断其命。 
                           
                          “复次,大梵!若有依我法而出家者,犯戒恶行、内怀腐败,如秽蜗螺……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比丘,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天、龙……人、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藏。如是比丘,虽非法器,而剃须发、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因见彼故,无量有情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磐正路。是故依我法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我尚不计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特等捶拷其身、或用牢狱、或复呵骂、或支解其身断其命,况依非法。” 
                           
                          “大梵!如是破戒恶行比丘,虽于我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余势,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 
                           
                          “是故大梵!如是破戒恶行比丘,一切白衣皆应守护、恭敬、供养;我终不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我唯许清净众,于布萨时或自瓷时驱摈令出,一切给施四方僧物、饮食资具不听受用,一切沙门毗奈耶事,皆令驱出不得在众。而我不许国其鞭杖系缚断命。”(见大正藏十三册七三六页下至七三七页上) 
                           
                          三宝虽然以佛为首,并且依佛而有法、僧;但佛陀圆寂之后,三宝则以僧为首,佛与法皆依僧而立。《华严经忏仪》卷三十六说:“今末法之时,僧宝上首,若皈于僧,了成总皈三宝之福;乃至破戒僧,说应皈敬,何况持戒之僧。”(见续藏一二八册六五四页下) 
                           
                          当然,因果报应是公平的,不会因为是出家人造恶业就不必受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出家人仍然跟一般人一样。只是,出家人自有出家人的功德,只要袈裟仍在身,虽然犯了禁戒,暗行恶行,在家人依然必须尊敬其身份——就当作佛陀的后代,来加以尊敬吧!有一份恭敬自有一份功德,何乐而不为?至于犯戒造恶的出家众,有一天,自然会受到他应得的报应,不用担心会不公平。 
                           
                          佛陀,圆寂已久,佛法——佛经又都是古代的语文,不是现代的每个人都看得懂,难得有人发心出家,专心研究佛法、修持佛法,进而弘扬佛法,这不值得人们尊敬吗? 
                           
                          出家,是要舍离世俗的种种欲乐,并且,辞亲割爱;另外,也要忍受误解佛法者的讥讽,和某些外道的恶意攻击。出家,岂是容易的? 
                           
                          由于出家的不易,所以,佛陀要求人们对出家众,不论圣凡、不论男女老少,乃至持犯戒者,都一律以平等心加以礼敬。佛法的流传,主要是靠僧众的弘扬,虽然在家众也可弘扬佛法,但却不能彰显出佛法所要到达的目标——清净五解脱的相貌。而出家众,一件袈裟或一身长袍,无牵无挂的, 自然带给他一种清净、解脱的感觉,便人心向于佛法。 
                           
                          (2)行为上的礼节 
                           
                          所以,在家佛教徒对僧的礼节,也是不可少的。在家人遇到出家众,如果是在室内,应该行五体投地的顶礼;只要是出家众,不分男女老少,都要一律顶礼。顶礼的时候,是向着佛的方向顶礼,所以,也等于是在向佛顶礼。顶礼的时候,要说:“顶礼师父三拜”,或“顶礼法师三拜”,受顶礼的法师会说:“一拜就好。”那么,一拜之后,就不要再拜了。有些法师较谦虚,会说:“问讯就好。”那么,就不要顶礼,依法法师的意思,问讯就好了。


                        24楼2007-06-07 13:09
                        回复
                          1、大雄宝殿内有哪三尊佛?分别象征什么? 

                          大雄宝殿 分别为 西方接引 阿弥陀佛 法器:莲花 
                          娑婆教主 本师释迦牟尼佛 法器:钵 
                          东方净琉璃世界 药师佛 法器:塔。 


                          2、僧人见人为什么要“合掌”? 
                          合掌,又称为合十,即两掌相合,十指相并,平胸端直,集中心思,表示恭敬礼拜。合掌本来是印度自古所行的礼法,佛教沿袭而使用。印度人认为右手为神圣之手,左手为不净之手,所以有分别使用两手的习惯;但是,如果两手合而为一,则为人类神圣面与不净面的合一,所以通过合掌来表现人类最真实的面目。合掌除了表示衷心敬意外,也表示返本还源,人于非权非实,事理契合的意思。

                          合掌的正确名字叫"问讯",是古印度的一种礼节。 十指表十法界,左右手表空、有,合掌就表示空有不二、真俗二谛和一。僧人常常要同时念阿弥陀佛,提醒对方要时刻恭敬不要有傲慢心,时刻不忘念佛. 

                           
                          3、为什么寺院中莲花特别多? 

                          莲花: 
                          在有不论到了哪里的寺院,细心的人就会发现佛和菩萨多半是离不开莲花,因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凉而不妖,香远益清,宁静、愉悦而超俗,与佛教的出世品格十分契合,佛既莲,莲既佛。莲花成了佛教的圣花。 

                          4、僧人为什么特别重视扫地 
                          警惕自己在红尘中要时刻清除自己心灵的污迹,都摄六根,远离六尘的侵袭.


                          28楼2007-06-07 13:43
                          回复
                            许多人在面对人生的困惑时,常会想到寺院散散心,向法师请教解惑的方法;或是将寺院当做「生命线」、「张老师」,拨电话寻求打开心结的方法。但是,有的人因为不清楚寺院的作息方式,或洽询管道,而可能无法当下得到圆满的答复。这时,若能对僧团作息与执事略有所知,就不会造成彼此的困扰了。

                            例如有的人因为不认识寺院的法师,因此不管遇到任何问题,可能一到寺院就说要找住持法师,或拨电话指定要住持法师为其解答;其实,这些问题不一定都要由住持法师回答,寺院中可能会另有专门的服务单位。

                            如同制订《百丈清规》的百丈怀海大师名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在僧团的集体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分工合作,担任不同的执事工作,例如大家熟悉的住持、知客、典座等皆是其中重要的工作。

                            住持是一寺的代表,不但要代表寺院对外往来,为信众说法,更要承担教化僧众的工作,让僧众能够安住修行,责任非常重大。而在寺院的日常执事工作中,信众最熟悉的也是住持法师,所以遇到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想请住持法师帮忙解决问题。

                            其实,如果能先向知客处的知客法师请教,如何就自己所需的帮助,请教相关的执事法师,将可以得到更快速而直接的服务。

                            如何依程序请教法师

                            知客处是寺院对外的门户,负责协助访客,因此不论遇到任何疑难杂症,先找知客法师就对了!例如想要报名参加修行活动,或是要供佛、打斋……等。都可以拨电话或直接到寺院请教知客处,可以得到亲切的解说与所需服务。

                            例如对于需要心理辅导或佛法开示的人,知客处可能会请专门的法师解答;对于家中需要助念服务的人,会转往提供助念的单位;对于想要皈依三宝或参加共修活动的人,也会细心的提供相关活动资料。

                            事实上,在参访寺院时,最好都先到知客处一趟,除了不失礼外,还可得到寺院最新修行活动的相关资料。例如有供物或是结缘品,应先转交知客法师处理,若是一进寺院就自行将供品放在佛桌,自行点香燃烛,可能会有失礼处。

                            如果希望能长期得到法师的修行指导,可以参加寺院所举行的共修活动,例如念佛共修、禅坐共修或者是佛法讲座课程,都可以得到专门负责的法师辅导,指点迷津。

                            拜访法师前的注意事项

                            原则上,寺院都非常欢迎居士亲近道场、学佛修行。但是,因为僧众的作息时间都有规定,除了每天起床(起板)、就寝(安板)时间固定外,有些寺院则有安居、进修等谢绝访客的安排。而由于寺院都仍维持早睡早起的传统,因此最好不要太晚到寺院参访,当然最好是先拨电话请教适合参访的时段。

                            而所谓的安居,通常是指「结夏安居」。若正值寺院一年一度的结夏安居时期,就可能不大方便去拜访法师了。结夏安居源自佛陀时代,此时僧众不外出,于一处精进修行,以免在多雨的夏季外出,踩杀地面虫类,有伤慈悲。由于时空环境不同,现代台湾寺院的结夏安居时间,或许与佛陀住世时皆有调整,因此拜访法师前,若先请教寺方,可避免因不了解寺方作息活动的特别安排,而造成的参访不便。

                            此外,在进入寺院时,不要高声阔谈嬉笑,要轻声细语,动作也最好保持轻缓,对僧众尤其不要有拍肩、勾手等肢体动作,或许有人是藉此表示亲切,其实彼此和乐互敬,便也是亲切的表现了。

                            在大略知道僧团的作息,以及到寺院请教法师问题的程序后,就不会在参访寺院时,担心会打扰到法师的生活,而且能针对自己所需的服务,得到圆满的解决。
                             

                              

                            http://www.szjt.org/fj_renjian/liyi/contents/liyi015.htm


                            29楼2007-06-07 15:02
                            回复
                              30楼2007-06-07 15: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