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强吧 关注:20贴子:1,417
  • 1回复贴,共1

毗陵郡洪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毗陵郡洪氏 

 春秋时卫国大夫弘演的后代,唐初为避高宗太子李弘之讳,由“弘”改姓而来。对此洪氏,民国歙县《飞山洪氏宗谱·序》说:“溯吾洪氏,实出夏禹之后,世居敦煌。春秋之世,演公事卫以忠尽著,始姓弘氏,徙居毗陵。下逮察公事唐为监察御史,避帝讳改氏曰洪。”而最早改姓的洪察其人,《元和姓纂》中亦有记载:“毗陵监察御史洪察,本姓弘也,避讳改姓洪氏。生子舆,起居舍人;生经纶,谏议大夫。后世居丹阳,为望族。” 

 宋乾道戊子(1168)学士文安公洪遵、淳佑进士洪震老在序《洪氏宗谱》时,曾明确指出:“丹阳之洪,为弘演其胄也,非共工之后矣。”但据柯灵权《古徽州村族礼教钩沉》考证,以为认真追溯起来,“弘”氏的根也是共工氏。是书上说:“共工氏有一支食采于弘(古函谷关一带),子孙遂以弘为姓。周幽王时,有弘献为诸侯,世居弘农(今河南灵宝北)。周幽王为讨妃子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数次后诸侯不复至,独献至,且犯颜直谏,幽王重之。以烽有敦煌之义,遂封弘献为敦煌公……传至其孙演,仕卫为大夫,徙居毗陵。” 


IP属地:安徽1楼2007-06-06 15:10回复

    根据2005 年10 月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安徽大姓》一书的阐述,徽州( 原徽州己改为黄山市,所属地域亦有调整,如原徽州婺源现划归江西上饶) 的洪姓有二派:
    一为炎帝之后, 其来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共工氏”,“共工”乃水官名,是一种官职,后来成了一家人的姓氏,在上古时期是一个地位非常高的家族。据《史记·五帝本记》记载,共工是尧的大臣,后因荒淫怠事,被舜放逐幽州,这片地方就成了其家族最早繁衍之地。据《元和姓纂》一书记载“洪,共工氏之后,本姓共,后推本水德之绪,加水于左”。这说明共工氏被流放到幽州后,在家族的繁衍过程中,曾把自己家族的姓氏省略为“共”氏。共工氏之后、洪氏前身的共氏,在秦国就出过一位大将共敖,由于军功彪炳,被秦王立为临江王。东汉灵帝时有一世居敦煌叫共普的人,以祖治水有功,遂在原来姓氏旁加上三点水,使之形成了“洪”这个姓氏,一直流传至今。
    一为毗陵郡洪氏,是春秋时卫国大夫弘演的后代。据民国歙县《飞山洪氏宗谱·序》说,“溯吾洪氏,实出夏禹之后,世居敦煌。春秋之世,演公事卫,以忠尽著,始姓弘氏,徙居毗陵。下逮察公事唐为监察御史,避帝讳改氏曰洪”。这改姓最早的洪察其人在《元和姓纂》中亦有记载:“毗陵监察御史洪察,本姓弘也,避讳改姓洪氏,生子舆,起居舍人;生经纶,谏议大夫。后世居丹阳,为望族”。
    以上两派支系都于唐代迁入徽州。据宋乾道戍子(1168 年)学士文安公洪遵、淳佑进士洪震老在序“洪氏宗谱”时,曾明确指出:“丹阳之洪,为弘演其胄也,非共工之后。”桂林洪氏奉洪经纶为“新安洪氏之始祖”,洪经伦为洪察即弘察之后,所以桂林洪氏系毗陵郡洪氏后裔。
    但据柯灵权《古徽州村族礼教钩沉》考证,以为认真追溯起来,“弘”氏的根也是共工氏。是书上说:“共工氏有一支食采于弘(古函谷关一带),子孙遂以弘为姓。周幽王时,有弘献为诸侯,世居弘农(今河南灵宝北)。周幽王为讨妃子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数次后诸侯不复至,独献至,且犯颜直谏,幽王重之。以烽有敦煌之义,遂封弘献为敦煌公……传至其孙演,仕卫为大夫,徙居毗陵。”此为一说,后没有看到足够的论据,不足为信。但有很多经纶后辈的家谱中列为共工之后,有些荒诞。 综合资料及部分摘自阿尔黛归来博客


    IP属地:河南2楼2011-10-31 17: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