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卢遮那佛吧 关注:119贴子:455
  • 7回复贴,共1
五戒
五戒是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遵守。道教五戒即老君五戒,托称太上老君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


1楼2013-01-15 12:07回复
    “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础。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戒”


    2楼2013-01-15 12:09
    回复
      谓戒有五也。一不杀。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在家人受。则云邪淫。若出家人受。则云离非梵行缘。一切都断故)。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前四是性戒。后一是遮戒)
      ○法苑珠林八十八云。夫世俗所尚。仁。义。礼。智。信也。含识所资。杀。盗。淫。妄。酒也。道俗相乖渐教通也。故本于仁者则不杀。奉于义者则不盗。执于礼者则不淫。守于信者则不妄。师于智者则不饮酒。斯盖接化于一时也。正法内训必始乎因。因者即前五过也。此则在乎实法。指事直言。不假饰辞。托名现意。如斯而修不期果而果证。不羡乐而乐彰。若略近而望远。弃小而保大。则无所归趣矣。今见奉持不杀者。不求仁而仁著。不盗者。不忻义而义敷。不淫者。不祈礼而礼立。不妄者。不慕信而信扬。不饮酒者。不行智而智明可谓振纲提纲。复何功以加之 ○费长房撰隋开皇三宝录。引宋典云。文帝元嘉年中。问侍中何尚之曰。范泰谢灵运等。皆云。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其率土之滨。皆纯此化。朕以坐致太平矣。何尚之。答曰。臣闻渡江已来。王遵周顗宰辅之冠盖。王蒙谢尚人伦之羽仪。郄超王谧王坦王恭或号绝伦。或称独步。谢敷。戴逵。范汪。孙绰。皆致心于天人之际。靡非时俊清净之士。皆谓释氏之教。无所不可何者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守内。则仁人百万矣。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则百刑息于国。则陛下言坐致太平是也 ○大毗婆沙论云。此五戒名学处。是近事者所应学故。又名学迹。若有游此。便升无上智慧殿故。又名学路。此为径路。一切律仪。妙行善法。皆得转故。又名学本。诸所应学。此为本故
      ○大庄严经名五大施弥勒问经论云。五戒名大施者。谓以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众生乐故。以能增长种种功德故。FROM:【《释氏要览》(宋 道诚集)】佛教根本精神在于戒律的尊严,以及佛弟子对戒律的遵守。在三无漏学中,戒居首位,为佛法慧命延续之
      五戒所依,解脱之根本,而五戒则是大小乘戒的根本。受持五戒近则为人天之因,远可成圣道之本。
      如圣严法师所说:“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故持五戒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人人受持五戒,则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家庭和睦,便为人类社会减少杀盗淫妄等灾祸的威胁,这样就能达到净化人心的目的,又可以达至净化社会,增进人类乃至一切众生的幸福。因此,佛陀为了接引在家弟子,也可以说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而制定了在家五戒。但它的宗佛不离止恶,行善的悲心。世间上最大的利益,莫过于学佛了生死,成就菩提。我们要想成就这样善法,就必须持戒。只要都依佛教的五戒受持实行,我们的世界便是人间净土了。


      3楼2013-01-15 12:11
      回复
        重要性
        佛教中的戒律有很多种,五戒、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菩萨戒受持十重四十八轻戒,但都是以五戒为基础,一切戒必须从五戒筑起,五戒若学不好,一切戒都无能着手,五戒持得清净,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
        看起来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是最普通最简单的事,但要仔细研究了五戒的内容之后,便知道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和轻松的事了。如果人人受持五戒,那么人类可以和乐相处,一切众生可解除人为的灾祸了。佛陀制戒的目的,是希望佛弟子们能够如法持戒,如法持戒就能够达到净化社会净化人心的目的。守持五戒,实含有无限悲心,这是推已及人而及于一切众生的同情心,因为不忍自己被人杀害,所以知道他人乃至一切众生,都有不忍自己被杀害之心,故有不杀生戒,所以佛陀制戒,都有一定时节因缘,但它的宗佛不离止恶习,行善的慈心。如果佛教的五戒能普及到社会,人人奉行五戒十善,社会自然安宁,不会有凶杀,强盗,欺骗等案件的发生。
        目前的人类世界,可以说人人都是生活于恐惧之中,除了时时担心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我们在报纸上天天看到人间悲剧的报道,那无非是名利财色的作祟,而演出了种种的罪恶,那些罪恶的类别,又皆不出杀盗淫妄的范围。因此,人类安全,虽有法律的保障,法律只能制裁于事后,却不能防患于未然。要杀人的,要偷盗的,要奸淫的,要欺骗的,依然我行我素。生活于世界中的人,谁也没有把握绝对不受杀盗淫妄等灾祸的威胁。这样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恶不是佛法的究竟义,所以进一步鼓励人积极的为善。
        正因如此,我们要提倡五戒的受持,如果多一人受持五戒,便为人类社会减少一分制造灾祸的威胁,人人受持五戒,我们的世界便是人间净土了。最重要的是佛教的五戒,能够扩大同情心,受持五戒可施一切众生以无畏,比如基督教的不杀,只是不杀人,而不戒杀动物,而佛教的不杀,不只是不杀人,而且不伤害一切动物。不仅身不去杀,连心也不能动念去杀,这是世间法律及宗教所不及的。 不杀生戒


        4楼2013-01-15 12:12
        回复
          不饮酒戒
          酒会乱性,使人失去理智,不得清醒糊里糊涂,一旦酒精中毒,往往还会导致生命的危险。由于饮酒而导致的犯罪很多,如酒后驾车而出事故,酒后无德而打架斗殴等现象屡见不鲜都是由于饮酒而造成的。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饮酒虽然不是犯罪,但是容易使人去犯罪,在佛经中有一个故事,有一位五戒的信士,一向持戒很清净,有一天从外面回家,因为他很渴,见有一碗酒放在桌上他以为是水,一口喝下了肚,才知是酒,但他仍然是把一碗酒喝光了,由于酒精的刺激,使他失去理智的控制,看有一只鸡从隔壁走过他家,他在失去理性情形下,便把鸡偷来杀了,作了下酒菜,由此而犯了盗、杀二戒。邻居太太不见了鸡,便来问他,他见邻居太太长得极美,起了欲念的淫心,在冲动之下把她强暴了,事后别人问他,他都说没作,这样又犯了淫、妄二戒,他喝了一碗酒,竟然连犯了五戒,由此可见酒的罪恶,可谓大矣!所以佛陀才制不饮酒戒。


          9楼2013-01-15 12:18
          回复
            持五戒的功德
            五戒是远离一切恶法,生长一切善法的基础,严持五戒,即为得一切戒的根本,证得一切无漏功德和圣果的所依处。戒是佛陀从大悲心中流露出来净化人身心的甘露,是佛弟子求得出离的根本保障。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中,以五戒通往人天的护照。五戒是做人的准则,若能受持五戒,则能保住人身不失。戒在修学佛法中有着殊胜的功德,所谓戒为一切诸善功德住处。人必止恶才能行善,有了向善之心,才能进一步希求解脱。故《璎珞本业经》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世间上最大的利益,莫过于学佛了生死,成就菩提,我们要想成就这样善法,就必须要持戒。
            《明了论》云:“戒能生种种利益,谓引生世出世间善法。”世出世间善法的生起,都要以持戒为基础。受持五戒,能远离修习善法的障难,具足增长善法的顺缘。《优婆塞五戒相经》云:“若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缘当成佛道。”故经中说五戒行是世间庄严具中的殊胜庄严,是无上微妙的宝藏。《优婆塞戒经》第三卷云:“善男子!优婆塞戒名为璎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边界,遮不善法,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 持戒相好庄严,名闻十方,许多人都希望自己具有一副庄严相貌,他们想尽办法,用各种装饰品去庄严,其实这都不是最根本的办法。我们要想天生具有庄严的相貌,我们就要持戒。《萨遮尼乾子经》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得功德之身。”一个不能持戒的人,势必要堕落,即使丑陋下贱的人身都得不到,何况庄严相好之身呢?《地持经》云:“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身,况大人相报。三十二相在印度是公认的贵人相,也要以说是完美的相貌。一个通过持戒,就能招得三十二相。《大智度论》云:“人虽贫贱,若能持戒,香闻十方,名声远布,天人敬爱。”
            一个持戒的人,即使没有地位财富,他的名声也能传播到遥远的地方,受到天人的尊重。由此可知持五戒得到种种功德。由此可知戒能生各种殊胜功德,应尊重戒律,仰慕古来的圣贤,只要依佛教的五戒受持实行,我们的世界便是人间净土了。综上所述:戒律在修学佛法上是为重要,若想了生脱死,求得解脱,都要以持戒为基础。《遗教经》云:“若无净戒,诸善功德不生。”戒是在渡越苦海的舟航,发起万善的开端。目前的人类世界,若人人都能奉持五戒,那么社会上就可以消除战争,偷盗,谋杀,欺骗,贪污,邪淫,国破家亡等威胁人间的悲剧。


            11楼2013-01-15 12:27
            回复
              意义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但是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从而不去侵犯别人。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因此有人说:何必受戒,自找束缚!其实,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奸、嫖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淫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有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事实上,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较小,还是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忏悔,罪过加重,因此沉沦三涂恶道。所以,宁可受戒而犯戒悔过,也不要不受戒而犯戒,因为受戒才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就永无成佛的可能。何况不受戒,并不代表做错事就不犯戒,不受戒而犯戒,仍然有罪,仍然难逃因果业报。


              12楼2013-01-15 12:28
              回复
                受持五戒的利益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淫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个人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灌顶经》卷三说:我们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 1满足一切智,2如佛所学而学,3智者不毁,4不退誓愿,5 安住于行,6弃舍生死,7慕乐涅药,8得无缠心,9得胜三昧,10不乏信财。 此外,如果我们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享受富贵;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慧清明。
                所以,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涂恶道,得人天果报,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了种,纵使不求,自然有许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无尽的功德善果。


                13楼2013-01-15 12: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