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追寻记忆的痕迹时 突然想到 文学 与意识的关系(同时也联想到看过的脑认知科学概论) 过去两年的小说阅读使我对小说的创作技巧深感兴趣 并且常常批判中国古代小说为戏子文学(在我眼中也包括现代文学) 那是一种强烈的参与感 闹腾 文字预谋的蓄意 不自然流露 。简而言之 它是一种意识文学 急于想说是什么 不管是暗示 隐喻都无法跳脱 人的意识层面的主动参与 需要读者通过意识层面的主动思考去了解哪些隐喻(红楼梦 你跑不掉) 而在西方文学中 许多小说与这完全不同 如《琴声如诉》它并不强烈的要求你的意识层面主动的去思考 理解这些暗示 虽然你的意识主动的去阅读(阅读也算主动的思考) 但是小说的技巧让你无意识的深入其中 这里我称之为潜意识小说。
从阅读思考性上看 潜意识小说也可被当做是懒人小说 技巧的应用 消磨掉读者对于文字的抵触 使读者被技巧所暗示 不同于红楼梦那种哑谜式的暗示 需要人通过意识层面去参与 理解。什么是好的小说? 对于我这个懒人来说只能是潜意识小说。
从阅读思考性上看 潜意识小说也可被当做是懒人小说 技巧的应用 消磨掉读者对于文字的抵触 使读者被技巧所暗示 不同于红楼梦那种哑谜式的暗示 需要人通过意识层面去参与 理解。什么是好的小说? 对于我这个懒人来说只能是潜意识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