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已有3500多年的建成史,是黄河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同时它还是先商之源、祖乙之都、邢侯之国。
“邢台”地名的由来,有着说不尽的往事。
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为报周公辅佐之恩,封周公第四子姬苴(ju)为邢侯,统管邢地。那时侯,邢台被成为邢侯国。邢侯的子民便以国为氏,成为邢姓人。而邢侯则通常被人们认为是邢氏始祖。
1993年,位于邢台西郊的河北鲸鱼轮胎厂扩建时,发现了大量的周代墓群。诸多学者认为,这就是邢侯墓地。于是,每年便有许多邢氏后人到这里祭祖归宗。
台是西周的建筑之一,当时十分盛行筑台,台是西周王室祭天的地方,象征着一种权利。
当年的台就在今天的邢台第一幼儿园。虽然邢侯台早已灰飞湮灭,但从一幼这平地隆起的地势中,我们可以想像邢侯态当年的风光与辉煌。然而,邢侯不会想到,当年尽显王侯威仪的土台,会为邢台地名的由来,做下一个逾越千年的注解。两千后的唐朝,民间开始称呼邢地为邢台。而到北宋末年,邢台这一地名已经正式出现在正史中了。 公元前451年,赵襄子建都于邢。于是,邢成为赵国的都城,历时三十余年。但邢台却未从此改称襄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邢台命名为信都。这也是邢台的第二个地名。
公元前206年,楚霸王项羽改信都为襄国,襄在古汉语中有相助的含义。于是邢台便有了历史上自己的第三个专用地名。
公元318年,一位被司马迁称作“奇谋间发,猛气横飞”的异族汉子石勒,建立后赵王朝,定都襄国。襄都出现了一种空前未有的雄壮景象,比方说北宋科学家沈括,他在梦溪笔谈当中纪录建成的大城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城阔六丈,上可卧牛”。而和这古城墙一起留下来的,还有邢台的一个别称:卧牛城。
唐朝时,邢台名邢州。天宝元年,邢台改名钜鹿郡。钜鹿郡的范围包括今天的巨鹿县,但其治所仍在邢台。13年后的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所到之处,许多州现生灵涂炭。但钜鹿郡却免遭一劫。
因为“钜”有害怕的意思,鹿和安禄山谐音,所以他怕。大将犯地名,古人是有这么一种理念。所以说安史之乱那时侯,安禄山几出几进邢台这地方,但他从不进邢台城。元朝时邢台又被叫做顺德路、顺德俯,直到民国复改为邢台。
如果说井曾经是邢台的图腾的话,那么取代井成为邢台图腾并延续至今的就是“牛”。再历史上若干次的名字变更中,卧牛城是邢台流传最久、并且是到现在仍在沿用的一个名字。
传说在古代,咱这个地方经常闹水灾,是由于一条恶龙捣乱的结果。有一年它又带着滔天的洪水想水淹邢台。这时候有一头神牛就跳到水里和恶龙搏斗了三天三夜,最后这只神牛就打败了恶龙。从此为了纪念这只神牛,我们把邢台又叫“卧牛城”。神牛救住虽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在邢台老城区却的的确确有许多街道因牛而命名。 有趣的是,在地图上把这些地名相连,得出的图形恰似一头卧牛!(没试过,有牛市街的哥门儿回家您连连看)或许,这看似无意的巧合,折射的恰恰是邢台人对牛之精神的崇拜和敬仰。
今天,据说神牛已经跑到了高速路口,老多年没见过了,有空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