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热线吧 关注:172贴子:505
  • 6回复贴,共1

历史上的邢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邢台在远古时就是一个聚落区。据地下文物资料,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特别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人类活动踪迹,在邢台及其附近都有大量的发现。新中国建立以后,考古工作者在邢台南面的七里河、大沙河沿岸,邢台市区北面的白马河沿岸,以及南、北河之间的市区内,特别是近泉区,发现了大量的古动物化石,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如石斧,石镰,石刀,石铲、石磨棒,石磨盘等,以及彩陶残片。这些发现表明,邢台人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衣作物的种植、粮食的加工、工具的制造,以及制陶技术和渔,猎、纺等方面的生产手段。


1楼2013-01-15 14:39回复
    一、从商祖乙都城到赵国的信都   邢台“依山凭险,形胜之国”,“西倚太行,东跨漳水,四方八达通会,当四方之冲,百战之场”①,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南北之间的天然通道和东西之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到了商代,邢台作为城市已基本形成。据甲骨文、金文考证,邢台商时为’井方国。《史记》、《竹书纪年》中,都有商王十四世祖乙自相(今河南省内黄)迁都于邢,而且使一度衰落的商王朝复兴的记载。邢的地望,经多方考证,就在今邢台。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今市区及其周围发现了商代遗址20多处,其分布之广,密度之大,遗物之多,实属罕见。这些地下文物证明,在商代,这一带不仅是祖乙时的政治中心,而且经济相当发达。大量精致的石器说明当时农业的发展规模,骨器和铜器标志当时手工业的水平。从卜骨残片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文化和信仰意识。房基遗址,仓库遗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曹演庄及,其附近发掘到的陶窑、陶器和大量的陶鬲,证明这里曾是陶鬲和其它陶器的生产基地。其所生产的陶制品自非一般百姓自产自用,而是作为一定批量用于交换的商品。   盘庚迁殷后,邢台仍是京畿地和重要的方国。《元和郡县图志》中有“纣三公为邢侯,因忠谏被诛,”的记载,说明殷商末年已有邢侯,而且位居三公。周初邢侯传为周公第四子,由成王册封。   从《邢侯簋》、《作册麦尊》等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可知道,邢侯为代王行命的“大国之君”元侯。邢国的版图当时己2方多平方公里,经济文化也相当发达。农业、纺织业、制陶业、商业都有了新的发展。邢侯以邢城为都,在城内建有“邢台”,在北狄入侵之后,,又在西部夷仪山卞开辟夷仪小城,并建筑了“邢侯行台”。不久,卫灭邢、晋灭卫。三家分晋后,郊城属赵所有。赵迁都邯郸后,邢台成为赵国的倌都,秦以后,邢台称信都县。


    2楼2013-01-15 14:40
    回复
      二、后赵王朝的京城   秦,汉两代,邢台(信都县、襄国县)的经济文化略有发展;今市区的先秦文化层之上,普遍覆盖着一层砖石瓦砾,反映了秦汉时期的城市面貌。众多的地下汉墓中出土的大量陶器、陶窑、陶宅等器物,反映了当时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社会文化水平。从汉代开始,邢台已有一定规模的冶铁业。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但就局部而言,由于石勤的开拓和后赵王朝的建立,在中原一带经济文化大遭摧残的历史背景下.,邢台城却获得一次振兴的机会。   公元319年,羯人石勒自立为王,立中丘(今河北省内邱)人张宾为右侯,并采纳他的建议,以襄国(邢台)为据点,很快统一了河北的广大地区,在襄国建立都城。据康熙《邢台县志》记载,延续了1000年,历代不断扩修的邢台城墙始建于石勒,当时称建平大城。石勒在城内大兴土木,修建了建德殿、徽文殿、显阳殿等宫殿,后石虎又在襄城建太武殿,“基高二丈八尺,以文石淬之,下穿伏室,东西七十五步,南北六十五步,皆漆瓦金铛,银盈金栓,珠帘玉壁,穷极功巧”②。可见当时的城市面貌十分宏伟壮观。   佛教文化在后赵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高僧佛图澄等依仗石勒的支持,扩修庙宇,广收门徒,翻译佛经,传播佛道。短短的数十年间,邢台成为弘扬佛家文化的基地。   后赵政权实行招抚怀柔政策,中原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生活日趋稳定。作为畿腹之地的邢城,这时曾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石勒曾将乌桓各部3万多户迁到邢台,与汉族互通婚姻。民族间经济文化的沟通,为邢台的发展增添了新的血液。但后赵的突起仅数十年,此后至隋统一的200年间,邢台的社会发展处于停滞的状态。


      3楼2013-01-16 08:43
      回复
        邢台已有3500多年的建成史,是黄河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同时它还是先商之源、祖乙之都、邢侯之国。
        “邢台”地名的由来,有着说不尽的往事。
        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为报周公辅佐之恩,封周公第四子姬苴(ju)为邢侯,统管邢地。那时侯,邢台被成为邢侯国。邢侯的子民便以国为氏,成为邢姓人。而邢侯则通常被人们认为是邢氏始祖。
        1993年,位于邢台西郊的河北鲸鱼轮胎厂扩建时,发现了大量的周代墓群。诸多学者认为,这就是邢侯墓地。于是,每年便有许多邢氏后人到这里祭祖归宗。
        台是西周的建筑之一,当时十分盛行筑台,台是西周王室祭天的地方,象征着一种权利。
        当年的台就在今天的邢台第一幼儿园。虽然邢侯台早已灰飞湮灭,但从一幼这平地隆起的地势中,我们可以想像邢侯态当年的风光与辉煌。然而,邢侯不会想到,当年尽显王侯威仪的土台,会为邢台地名的由来,做下一个逾越千年的注解。两千后的唐朝,民间开始称呼邢地为邢台。而到北宋末年,邢台这一地名已经正式出现在正史中了。 公元前451年,赵襄子建都于邢。于是,邢成为赵国的都城,历时三十余年。但邢台却未从此改称襄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邢台命名为信都。这也是邢台的第二个地名。
        公元前206年,楚霸王项羽改信都为襄国,襄在古汉语中有相助的含义。于是邢台便有了历史上自己的第三个专用地名。
        公元318年,一位被司马迁称作“奇谋间发,猛气横飞”的异族汉子石勒,建立后赵王朝,定都襄国。襄都出现了一种空前未有的雄壮景象,比方说北宋科学家沈括,他在梦溪笔谈当中纪录建成的大城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城阔六丈,上可卧牛”。而和这古城墙一起留下来的,还有邢台的一个别称:卧牛城。
        唐朝时,邢台名邢州。天宝元年,邢台改名钜鹿郡。钜鹿郡的范围包括今天的巨鹿县,但其治所仍在邢台。13年后的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叛军所到之处,许多州现生灵涂炭。但钜鹿郡却免遭一劫。
        因为“钜”有害怕的意思,鹿和安禄山谐音,所以他怕。大将犯地名,古人是有这么一种理念。所以说安史之乱那时侯,安禄山几出几进邢台这地方,但他从不进邢台城。元朝时邢台又被叫做顺德路、顺德俯,直到民国复改为邢台。
        如果说井曾经是邢台的图腾的话,那么取代井成为邢台图腾并延续至今的就是“牛”。再历史上若干次的名字变更中,卧牛城是邢台流传最久、并且是到现在仍在沿用的一个名字。
        传说在古代,咱这个地方经常闹水灾,是由于一条恶龙捣乱的结果。有一年它又带着滔天的洪水想水淹邢台。这时候有一头神牛就跳到水里和恶龙搏斗了三天三夜,最后这只神牛就打败了恶龙。从此为了纪念这只神牛,我们把邢台又叫“卧牛城”。神牛救住虽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在邢台老城区却的的确确有许多街道因牛而命名。 有趣的是,在地图上把这些地名相连,得出的图形恰似一头卧牛!(没试过,有牛市街的哥门儿回家您连连看)或许,这看似无意的巧合,折射的恰恰是邢台人对牛之精神的崇拜和敬仰。
        今天,据说神牛已经跑到了高速路口,老多年没见过了,有空去看看。


        5楼2013-03-01 15:14
        回复
          塔坟 位于邢台市西南隅的塔坟,曾和清风楼、达活泉,被称为古邢台的三大代表标志。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初期,邢台的几种工业产品,便是以塔坟之塔为商标。   塔,最初是为了供奉佛骨而修造的,后来也用来供奉佛像,收藏佛经或安放僧人遗骨。邢台塔坟是作为敛葬佛教僧侣火化后遗骨――舍利子而建立的,所以名曰塔坟。邢台塔坟,是邢台天宁寺和开元寺两所古刹僧人敛葬遗骨的墓地。所以,它开始形成的年代,当和该二寺始建年代一样,系为唐开元年间,距今约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邢台塔坟分为南北两处,中间相隔300米之多。南塔坟为开元寺塔坟,俗称大塔坟。占地三十亩,四旁有耕地一百六十亩,土改前为开元寺庄田;北塔坟占地十亩,四旁有耕地三十亩,土改前为天宁寺庄田。据说,很早以前,两塔坟有大塔、小塔千余座。随着自然风化剥蚀和人为破坏,日渐减少,到五十年代初,南塔坟尚有墓塔九十多座,北塔坟尚有墓塔三十多座,共约有墓塔一百二十多座。直到一九六五年前,南塔坟仍有墓塔七十八座,北塔坟有墓塔十座。这些墓塔形式、风格各异,或高或矮,或砖砌,或石雕;或敦实古朴、华贵端庄,或典雅秀巧、挺拔俊美,或臃肥龙钟似踽踽老翁。更为绝妙的是,其中有“风动塔”,看似岌岌可危,被风一吹,随风倾斜,摇摇欲坠,然其历数百年风雨不坍。“响灵塔”,风一吹来,呜呜作响,其声呜咽,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如簧之动,如笙之鸣。“钟鼓塔”,以掌击之,洞然有声,嗡嗡作响。另外还有“诵经塔”,以耳贴塔细听,则嘤嘤嗡嗡,一片声响,据说有时还可以听到断断续续的木鱼声和唪经声……。至于塔坟的其他传说,则更是不一而足了。   塔坟诸塔根据高度和形态划分,基本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大型砖塔多为八角形七级,中型砖塔多为六角形五级,小型砖塔多为四角形,或三级或五级,皆为密檐式实心砖塔。在梯形的石头塔基上,为石雕束腰式须弥座,有三或四层的图案纹饰,呈龙、象、鹿等动物与卷草、莲瓣、云彩和如意水纹等图案,结构活泼、技法娴熟。在申家庄村中,今尚存一块石雕塔基,上刻有羊的图案,刀法洗练,充满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还有的墓塔在须弥座上刻有仰式莲花宝座,莲瓣层层重迭,错落有致,如同朵朵盛开的莲花。 在林立的塔群中,曾耸立有一座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高近20米,是为群塔之首,当地人们称之为大塔。此塔塔身的砖与砖之间衔接严密,异常坚固,虽经几百年风吹雨打,仍形体完整,巍然屹立。“十年浩劫”中被四次爆破,才被炸塌。
             历史悠久的邢台塔坟,被毁于一九六七年,这片经历了千百年风雨的古塔群变成了一片碎石瓦砾。


          9楼2013-03-01 15:17
          回复
            黄巾军寨  黄巾军寨位于海拔1062米的灵霄山中段,距邢台市区35公里,可供游览面积24平方公里。黄巾军寨自然景观壮美,尤其是金秋十月,苍鹰盘旋于悬崖峭壁之上,野菊怒放,五彩缤纷,青松翠柏掩映其间,红叶似火,染尽层林,更胜香山红叶。
               黄巾军寨是太平道的发源地,黄巾军起义的大本营。东汉末年,邢台巨鹿人张角在灵霄山创立“太平道”,聚义的四方英雄豪杰,招募平民百姓,惩治贪官污吏,沉重打击了腐朽的东汉地主阶级统治。山上至今还遗有当年黄巾军的点将台、练兵场、石梯、寨子门、寨墙、水牢、营址、地道、民进洞、八角亭等,尤其是“水牢”保存完好,是当年张角惩治贪官污吏、豪强劣绅的地方。


            12楼2013-03-01 15:19
            回复


              14楼2017-06-29 12: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