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红巨星的燃料殆尽,这时内核开始坍塌、压缩,外壳爆炸。在这里,恒星有三种死法,但无论选择哪一种,都由剩余质量决定:
(1)剩余质量和太阳差不多(坍缩为白矮星)(如图1)
(2)剩余质量比较大(坍缩为中子星)(如图2)
(3)剩余质量特别大(坍缩为黑洞)(如图3)
图1:白矮星正在吸收红巨星的大气
图2:中子星
图3:黑洞
(1)当剩余质量和太阳差不多时,中小质量的恒星则比较平稳地抛出物质,形成行星状星云(如图4),中央残核留有一颗致密天体——白矮星,白矮星冷凉了,就成了黑矮星。这就是中小质量恒星最后的归宿。
图4:白矮星与其抛射出的行星状星云
(2)当剩余质量比较大时,红巨星外壳就会发生超新星爆发(如图5),留下坍缩的内核,爆发与坍塌同时进行,坍塌作用使核心处的物质压缩得更为密实。理论分析证明,电子简并态不足以抗住大坍塌和大爆炸的异常高压,处在这么巨大压力下的物质,电子都被挤压到与质子结合成为中子简并态,密度达到10亿吨/立方厘米。(也就是说:中子星上一颗花生仁的物质就要重达10亿吨!!!)由这种物质构成的天体叫做中子星(也叫做脉冲星)。一颗与太阳质量相同的中子星直径只有大约20千米。
图5:超新星爆发
(3)当剩余质量特别大时,红超巨星外壳就会发生超超新星爆发。从理论上推算,中子星也有质量上限,最大不能超过大约3倍太阳质量。如果在超新星爆发后核心剩余物质还超过大约3倍太阳质量,中子简并态也抗不住所受的压力,只能继续坍缩下去。最后这团物质收缩到很小的时候,在它附近的引力就大到足以使运动最快的光子也无法摆脱它的束缚。因为光速是现知任何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连光子都无法摆脱的天体必然能束缚住任何物质,所以这个天体不可能向外界发出任何信息,而且外界对它探测所用的任何媒介包括光子在内,一贴近它就不可避免地被它吸进去。它本身不发光并吞下包括辐射在内的一切物质,就象一个漆黑的无底洞,所以这种特殊的天体就被称为黑洞。黑洞有很多奇特的性质,对黑洞的研究在当代天文学及物理学中有重大的意义。
新恒星的诞生:
当超新星爆炸时,会把大部分物质散落到太空中去,这些物质不仅会有原先在恒星外层的氢和氦,还有碳、氧、硅、铁等重元素,在这些物质特别密集的区域就会分别成群地凝聚出新一代恒星,它们类似太阳或比太阳含重元素更多。我们的太阳是这些恒星中的一颗,它们被叫做第二代恒星。 星云是构成恒星的原料,而恒星向空间抛射的物质也成为星云的一部分原料
一颗恒星的结束,意味着另一颗恒星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