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网友说启功老师是“中国现代很少几个能直追古人的书法家” ,也许这个朋友所说的并不仅仅指的是老师书画的高超技艺,因为我的老师的认识仅仅只是认识了他的书法,所以在今后的岁月里,我还将继续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向老师学习——无论是艺术,还是做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结束语
写了好多,都是自己的感受,有点“一相情愿”的感觉,写的什么自成一体啊,什么蕴味啊,什么意象啊,我个人觉得都是些唯心的的感官感受,什么“美学” ,都是来自观者的内心感受,或多或少的夹杂着观者的情感因素,这和启功老师所提倡的全然相反,虽然要欣赏一件东西都是观者内心的共鸣,但我们怎么又知道这真正是书者所要表现的目的或者是其他东西呢?老师和青少年讲的“破除迷信”中就提到过感觉许多前人著作都会感觉到学多问题,感到词不达意,表现不出真实情况,这些文章“比较神秘,比较文雅,用的词都比较古典” 。他要求字形构造因该尊重习惯。讲到文房四宝,说“练字根本不存在一定要用什么样的纸,不一定用什么样的笔,不一定用什么墨”一些求书者用金签上面压着金子,或是各种有名的花签,请求老师赐字,老师说:“你拿回去吧,还不如我这白指,写坏了我还可以另换一张,要拿一张这样好纸我准写不好。”人家叫老师试试,老师又说了,“你的纸写坏了你负责,我负不起这个责,我不写。”这里不是说老师架子大,而是说写字要自然,要讲究习惯。他指责古时候的论文,无论是从字还是到写字的架势上,他都不认同。“握碎此管” 、“回腕法” ,他都做了专门的批判。总之,老师讲究的随心,做书不拘泥细节,不拘泥古法,不拘泥今说,不拘泥于自身,但一切皆由自身来完成。人家独孤求败年轻时候用神兵利器做到天下无敌,到老了以后便做到“草木借可为剑”的无剑胜有剑的境界。老师也不例外,他做到手中“无笔” (这里指不拘泥古法),心中有笔的至高境界。
法之道是为无法也,书之道是为无书也,有法而无书是为拘也,有书而无法是为乱也,无法而无书是为真也!
虽然说无法便寸步难行,但是老师做到了,变古法为己法,变有法为无法,变刻意为随性,正是人生梦寐以求的境界。
(转载“红色十月”博客)